【惠州文脉·创想】余道元故居药香袅袅 文保单位成繁忙诊所
2021-06-30 10:12 羊城晚报 原创
被重新活化后,焕发生机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窗口

统筹策划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6月28日版面图

夏日炎炎,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金带街早早开始热闹起来。在金带街高营房6号,“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余道元故居一开门,街坊陆续前来,但并非参观而是前来寻医。2013年,这里重新装修开了诊所。一个上午,余道元的小女儿余繁贺便接诊了10余位“老客户”。小小的诊厅内,本地话问候声此起彼伏,气氛融洽。

说起余道元,老惠州人都知道这是一位有名的中医。余道元少时目睹父亲因庸医治理不当去世,愤而学习中医。从医半个多世纪,余道元所治疑难病症无数,在东江地区颇具盛名,备受爱戴。1978年,余道元被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被称为“惠州三大名中医之一”。虽然逝世多年,余道元影响依然深远,留下经典药方令后人受用至今,其10余名学徒“开枝散叶”遍布东江,仅余家两代便有10人学医从医。

疫情之下,人们的目光再度投向中医药这一国粹。惠州中医药资源丰富,作为全市唯一的“名医故居”文保单位,余道元故居被重新活化后,焕发生机,促进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微信图片_20210624092649.jpg

余道元故居变身诊所,造福老街坊

实地走访
故居修缮一新 药香绕梁不绝

余道元故居坐落在环境优美的西湖旁,位于人文荟萃的金带街,与省文保单位黄氏书室仅一墙之隔。近日,记者从环城西路进入金带街,往前走百余米,便可看到右侧“高营房”的路牌,再沿着坡道走几十米,就能看到余道元故居。

远远望去,与周围老屋相比,余道元故居显得焕然一新。外墙面贴着仿古的瓷砖,高处挂着“余繁贺个体中医诊所”的招牌,一旁竖立着惠州市文保单位石碑。走进屋内,一股浓厚的中药香味扑鼻而来,人们率先看到的是“德医双馨”的书法墨迹以及中医传统“望闻问切”等科普知识,客厅墙上悬挂着余道元生前照片。早上八时,诊所开门后,老街坊陆续排队,护理人员忙着抓药,故居慢慢热闹了起来,问候声、欢笑声不断。

事实上,2013年之前,这里几乎无人问津。余繁贺告诉记者,故居建于民国时期,她自从有印象以来,一家人就在此居住,直到父亲去世。房子共有100多平方米,由4处旧屋组成,2004年被评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余道元去世后,兄弟姐妹独立成家,陆续搬离,上世纪90年代故居便无人居住了,10多年来一直闲置着。随着城市化发展,周围建筑施工,加上风吹日晒等影响,房子逐渐老旧,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新的裂痕。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余繁贺仍记忆犹新:大堂屋顶瓦砾掉落一地,地上杂草丛生,里屋的窗户已经破烂,屋顶横梁因被白蚁侵蚀,有的已经掉落在地,屋子的墙面也留下长期被风化的痕迹,故居旁还有一堵危墙,极易发生意外事故。

不忍看到从小长大的老宅如此破败不堪,也不希望父亲的故居坍塌湮灭,余家兄妹商量着进行修缮。经过与相关部门多次沟通,2013年8月,余道元故居重新修缮竣工。余繁贺说,在修缮过程中,故居遵循着文保单位“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持着故居的模样。父亲住过的旧屋保持原样,保留着以前的地砖;能用的箱子木柜也依旧用着;客厅大堂书柜都放着父亲的照片。

“父亲生活很简朴,这里就只放着一张床、一张书桌和木椅。”站在父亲的卧室,余繁贺触景生情,回忆父亲工作繁忙,但一有空就喜欢看医书,或者吟诵诗文。那时,在家中、办公室诊台上总放着医书药典,即使是在上班途中,他坐在人力三轮车上还看医书。天气好的时候,他喜欢把书搬出来晒太阳。

微信图片_20210624092654.jpg

余道元故居焕然一新

微信图片_20210624092615.jpg

“广东省名老中医”余道元,受访者供图

市民回忆
余老德医双馨 市民半夜挂号

提起老中医余道元,年轻的惠州市民感到陌生,但老惠州人或多或少都听过他的传说。今年74岁的市民史明回忆,小时候父亲带他到惠州市人民医院中山南门诊找一个老医生看病。史明记得,那个老医生个子瘦高,面部皱纹十分深,穿着半旧且已洗得发白的蓝唐装上衣,下身穿或蓝或黑的裤子,裤腿较宽,脚上蹬着千层底活口布鞋。看上去,十分沉静、严谨、少语且不苟言笑。“虽常听余道元先生的故事,但那时才对上号,知道他就是闻名东江的老中医!”

坊间更是常流传着言语:“有病了?让余道元摸一下呗!”“找余道元开个方子吧。”史明记得,50年前,他每次路过中山南门诊部门口,都能看到很多人在那里排队,大都是在排队等挂余老先生的牌号看病,可谓门庭若市。“有时排在最前面的人躺在门口,身上还裹着毛毯,不用说,肯定是半夜就来排队挂余先生的号!”

让史明真正感受到余道元高超医术的是,有一次父亲带着他去看病,余道元为他切了左右脉之后,问:“拉肚子?吃李子了是吗?”当时,史明却一心想看的病是慢性支气管炎,对其他并不在意,便否认了。余道元便说:“没问题,没问题,慢慢来。”实际上史明真的在拉肚子,也确实吃了同班同学买的李子。“吃过李子也能诊断出来,太厉害了!那时候,我也就明白了惠州的父老乡亲为什么总交口称赞余道元先生了。”

余道元逝世已经38年,仍备受老街坊的敬仰,与他高尚的医德密切相关。余繁贺说,小时候经常半夜三更有急诊找上门,父亲二话不说,披个衣服就出门。他临终前卧病在床,仍艰难地为一名白血病患儿开处方。从医几十年,他对危重病人、远道病人、妇婴、老人来诊,注意优先照顾。经常对穷人或农民赠医施药,对无钱抓中药的患者,他还拿用自己的工资抵数。有一回遇到一村妇抱着发烧的小儿来看病,余道元见小孩光着身子,十分可怜,现场拿钱给孩子买裤子穿。对病人大方的余道元自己却很节俭,衣服仅有几套,从不乱买衣服。

余道元生前的同事管丽芳曾撰文回忆,1977年4月,医院传染病科收治1例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病人已经昏迷,生命危在旦夕。她受命于深夜11时请余道元返院会诊。78岁高龄的他,未听完汇报病情,便迅速披衣出门,在途中,又详询病情及西医诊洽情况。待诊脉、处方完毕,详嘱煎药要求及鼻饲注意事项后,已是凌晨。随后,又依时二诊、三诊。患者在中西医通力协作救治下,终于转危为安。

余道元在诊疗工作中,认真负责不苟,对于应注意的问题及如何煎药等都嘱咐得很明白,不厌其详。每次都是看完挂号定额才下班,有时候让药房的医士、药剂师也跟着推迟下班。他常对患者说:“不急,不急;看到,看到,”决不会让当班患者,下午或改日再来。“余先生已去世多年了,我虽与他并非同代人,也少来往,但他在我心目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史明感叹道。

微信图片_20210624092701.jpg

余道元,受访者供图

微信图片_20210624092657.jpg

“广东省名老中医”奖状,受访者供图

影响深远
两代10人学医 经典药方影响至今

备受尊敬的余道元,其故居重新修缮后,如何保护利用起来,令不少人关注,余家子女更是心忧。2013年,余繁贺还在惠城区中医医院五个延伸诊所之一的环城西路诊所上班。几番考虑后,她向相关部门申请将诊所变更至父亲故居。“在故居开诊所,不仅方便给患者寻医问药,更是继承父亲的事业,为发扬中医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经过多方沟通,当年9月,“余繁贺个体中医诊所”开业,故居顿时热闹起来,每天都有许多患者前来求医。直至今日,今年68岁的余繁贺早已退休,但仍坚持坐诊。“不少街坊一家几代人都习惯来这里看病,我有精力就继续做下去。”余繁贺说道。街坊们的爱护也让她充满干劲,“上了年纪的常说去找余道元的女儿看病,就算不住在附近,他们也会专门过来。”

当天来看病的老街坊陈伯说,余繁贺的身上,有着余道元的影子。确实如此,余道元深深影响了很多人。余繁贺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中药知识,“那时候父亲坐诊,我们就在旁边帮忙开处方”。深受父亲高超医术和崇高医德的影响,余繁贺一心只想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中医师,终于实现心中梦想。

记者采访时看到,在余繁贺的诊台抽屉里,放着余道元生前看的一本《诊断学》。书籍的封面上,余道元用钢笔字写下了这样几句话:“留心钻研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学习白求恩大夫的精神,解除个人的包袱,以科学来贡献祖国。”书里还夹着几张药方,是他在惠州市人民医院时所开,字迹清晰工整。至今,余繁贺还时不时拿出来查阅,看着父亲写下的话,默默激励自己。“他本来就是有几十年丰富经验的老中医,但还在坚持不懈地学习钻研,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作为名中医,余道元热心倡议中医带徒,重视培养中医后代,给惠州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据悉,当年,余道元在中山南的诊室里,每班(天)最少有两人一左一右跟着他。余道元切脉后,又分别交给年轻人切脉,余道元口有言语,表情有暗示,由他口述中药及分量,两人各分头执笔开方,其中一份交患者取药,一份留为医案备查。就这样,余道元亲自带徒10多名,有些人成为当时的惠州市人民医院技术骨干。除了在医院带徒,他还在日常生活中,传授子女医学知识。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子孙两代中,共有10人从医。

值得一提的是,余道元对残疾人抱有极大的同情心。在他的学徒中,有3人是肢残患者。“我父亲接诊时,看到他们贫困残疾,实在不忍心,便主动问要不要学医。”余繁贺说,他们在余道元的教导下,均考取了中医合格证书,自食其力,现在还跟余家保持着联系。

余道元从医半个多世纪,不仅培养了大量人才,还留下无数经验药方,影响至今。他生前写有《惠州府庚子以后的革命拾遗》《坐骨神经痛》《大头瘟》《急性黄疸型肝炎》《论血证治》《流行性脑膜炎》等文,曾刊登于惠州医药卫生资料汇编或在卫生系统内部交流,有关资料肝硬化、肝炎的文章获佛山专区奖。今年4月,惠州出版了《罗浮山民间验方》,其中便收录了16条余道元经典验方。

微信图片_20210624092632.jpg

余繁贺时时翻看父亲书作《诊断学》,余道元还在书上亲笔写下激励话语

微信图片_20210624092857.jpg

余道元生前为患者所开药方,字迹清晰工整

余道元其人

余道元(1898~1983),原名余萃鲲,惠州市桥西人。自幼好学,读至初级师范后立志学医,钻研中医学。民国初参加广东省全省中医考试获中医师合格证;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即挂牌行医。1933年在惠州创设惠阳医学广益社,讲学兼赠医。解放后加入惠州镇联合诊所,后并入惠州医院。

余道元医术高超,擅中医内科、儿科和传染病科。1978年被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1979年当选惠州市中华医学会副理事长、惠州市科协委员。

【文脉故事】

喜爱诗文 常有佳作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余道元生前喜欢创作诗文,常与李长天、张友仁等知名文人有书信来往。可惜的是,字画作品均被毁坏,这些故事无人提起,渐渐被遗忘。

据余道元之女余繁庆介绍,那时李长天还赠送了不少西湖题材的画作,挂在父亲卧室墙壁。余道元结交广泛,还常与莫雄、张友仁等人有诗书来往,曾为张友仁创作了《张友仁老先生九十馀寿诗》《挽张友仁诗》等。

记者收集资料时,发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70多岁的余道元便创作了《有怀四道》,诗云:“常梦严慈遗训在,闲栽蔗桂满庭稠;”“早尝五味习医篇,有忘康人获寿延……石火电光成幻事,未曾享乐亦掏然;”“踯躅街头日几回,为人服务未心灰,龙钟态现姑腰挺,爽直形成自臆推。百折不挠松柏性,寸心思酷古今才……”“……放怀天地空如色,散步庭階隘仰明。念念自将除笨拙,今朝值兴酒宜倾。”

余道元在给陈甫和吴仕端诗中还写道:“……五内依然期众健,多年同样戒心灰。朝朝乐坐葡棚下,石凳谈医傍晚回。”从这一系列诗中,我们不难看出余道元始终怀抱着一颗赤子之心,一心服务老百姓。 (李海婵)  

微信图片_20210624092901.jpg

余道元与惠州文人吴仕端的书信往来,受访者供图

微信图片_20210624092904.jpg

余道元为张友仁所作挽诗

【文脉故事】

悬壶济世留芳名 世人赋诗纷怀念

余道元高超的医术与高尚的医德让不少老惠州人铭记。在余道元去世后,社会各界纷纷曾写下纪念诗文。

惠州市民饶海利曾经写过《怀念余道元先生》,诗云:“惠邑西湖百二峰,山川毓秀出余公。扶伤救死深宵起,治学研医毕世攻。传道授徒收缺陷,解囊取药恤贫穷。斯人虽逝高风在,千载黎元仰此翁。”

据悉,在看过余道元的诗后,饶海利感慨万千,挥毫赋诗一首:“万里长空一鹤翱,悬壶济世不辞劳。医名并与诗名远,仁德更兼义德高。浩劫曾经民愈仰,耄年已至洒仍豪。东江今古多名士,文化荒原笑尔曹。”

史明也写下诗歌缅怀余道元:“南朝有个郦元翁,西子方山余道公。神水注来通漠幸,经图闻切解民凶。同为大业华光艳,共振炎黄社稷兴。多少豪杰都逝去,如今后事效先生。”(李海婵)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