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策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海生 通讯员 李亚平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6月28日版面图
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方红色热土。惠东高潭是全国最早成立区级苏维埃政权的地方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惠州是东江纵队指挥部所在地;北伐名将叶挺将军、广东省首位女共产党员等革命先烈均诞生于惠州……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望百年征程,惠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多项突破,中海壳牌、艾弗森美孚等重大项目纷纷前来抢滩,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山水相伴,不少人慕名栖居于此, 2020年惠州全市常住人口6042852人,其中市区常住人口接近350万,正式跻身“I型大城市”……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更加幸福。
展百年恢弘画卷,忆红色峥嵘岁月,颂时代奋进华章。25日晚,由中共惠州市委、惠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承办的惠州本土首部大型原创交响音诗画《红色东江颂》主题文艺活动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举行。这是惠州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活动,也是惠州党史学习教育的创新形式之一。剧目以文艺形式讴歌党领导惠州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开启新时代奋斗新征程的整个发展历史,通过“描述历史,聚焦新征程”,表达惠州人民“不忘初心跟党走”的热切心声及对党百年华诞的深情祝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抢抓机遇,奋力前行,凝聚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的磅礴力量。
节目Rap《你是我的全世界》
聚焦 献给党百年华诞的赞歌
25日晚,悠长的音乐声从惠州市文化艺术中心传出,一曲《东江谣》奏响了惠州本土首部大型原创交响音诗画《红色东江颂》。
据了解, 2020年惠州市委宣传部会同和支持惠州学院在惠州学院交响乐团基础上组建惠州交响乐团。这为惠州学院交响乐团搭建了更高、更广的平台,在这个由市委宣传部统筹的开放平台上,惠州交响乐团可以链接全省、全国、全世界的优质资源,成为惠州城市文化一张新名片、师生学业实践新阵地、惠州市民享受高雅艺术新源泉。《红色东江颂》以惠州交响乐团为班底,整合全市优秀文化文艺人才进行打造,前后参与创排的演职人员及服务保障人员约500人。剧目总时长90分钟,以100年来惠州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节点,分为序章、上篇、下篇和尾声等四个部分,以交响乐贯穿全场,融入歌舞、表演、情景剧、诗朗诵、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歌颂红色东江、致敬东江英雄,热情讴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丰功伟绩,彰显惠州人民永远跟党走的坚定决心,激扬东江儿女奋进新时代的壮志豪情,嘹亮了惠州人民唱给党百年华诞的赞歌。
演出结束后,市民何先生表示,对内心的触动非常大,节目制作精良,阵容宏大,开场的交响合唱《东江谣》中,交响乐团与两个合唱团共奏篇章,乐器声、歌声交相辉映,观众从中可以领悟到“当下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感触最深的是情景舞剧《大营救》,我之前参观过东湖旅店,那里翔实的史料让我感觉历史就在眼前,这次以情景舞剧的形式再现历史,我很自然就被代入,真切感受到了当时情况的紧张、不容易,令人动容。”何先生说,也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大营救会被茅盾誉为“抗战以来中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整场演出的创作思路是用惠州人熟悉的艺术形式,把交响乐、舞蹈等文艺类节目和诗歌等语言类节目以声光电结合起来,表达对党的满腔热情和无限的赞美,表达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礼赞。”惠州学院校党委副书记罗川山作为本次《红色东江颂》撰稿者之一,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演出开篇到上下篇的起承转合,整合惠州千年文脉和“党的百年风华”,全面展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惠州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进入新时代,一步步走向辉煌。
惠州市文联主席安想珍也表示,本场节目红色主旋律高扬,故事感人、情景交融,通过演出,可以看到惠州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人民对共产党的深情祝福,也可以看到了在党的领导下,惠州从革命、建设、改革、走向新征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
全场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情景舞剧《秘密大营救》
钩沉 惠州是红色东江中心策源地
“广东革命史,半部在东江”,惠州是红色东江的中心策源地,《红色东江颂》不仅歌颂了红色东江,还致敬了从东江环绕的大地上走出去的东江英雄。
“我们因惠州结缘,从惠州不断走向胜利、走向辉煌。”节目《回声》中一句简短的台词,将周恩来、北伐名将叶挺、东江纵队女队员何励三人的故事紧紧串联起来,人们脑海中关于这三人的记忆碎片在惠州大地上还原在一起。
众所周知,周恩来在东征的炮声中指导以共产党人为骨干的“攻城敢死队”,攻克“天险”惠州城,东征胜利后,他主政东江,为共产党探索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从客家围屋中走来的叶挺,在共产党直接指挥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国民革命军第四独立团中任团长,在北伐的烽火中披荆斩棘,一举攻克武昌城;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领导下,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从东江纵队的战歌中走来的何励,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丈夫牺牲后,她将年幼的女儿送到夫家抚养,毅然加入东江纵队,成为东江纵队中唯一手持双枪的女豪杰,1959年,她到北京参加国庆纪念活动,周总理知道她是惠州人,专门邀请她到家里做客……
在惠州,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在《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有近20处论及与惠州有关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所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论述等,足证惠州在党的历史上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地位和影响。
25日晚的《红色东江颂》以艺术方式还原历史,展现了在党的领导下,惠州人民百年奋斗历程,讴歌从惠州走出去的英烈,历代惠州人创造的奇迹。惠州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大市民可以从中缅怀伟大英烈,铭记党的辉煌历史,赞美美好新生活,憧憬新时代的美好前景: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在“双区驱动”的发展机遇下,惠州将走向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
节目《东江谣》
幕后 15个原创节目凝聚了心血
当晚演出共有15个节目,均为原创,惠州交响乐团指挥、《红色东江颂》统筹岳晓云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去年7月他们就接到演出任务,由于交响乐谱比一般的曲子更为复杂,编曲团队王振龙、周宁波、杨亮、陈杄几位老师牺牲了暑假时间,多次深入基层采风,只为让曲子更具惠州特色。“交响乐是总谱,涉及乐器很多,原创工作量大,创作、修改都极为复杂,各位老师在保证平时正常教学的同时,历时半年,创作了十余首曲子,最终选定了8首,这些歌曲里客家山歌、惠东渔歌等惠州传统元素和现代交响乐交相辉映。”岳晓云说。
以节目Rap《你是我的全世界》为例,它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创作背景,在欢快的现代流行Rap风中融入了客家山歌、惠东渔歌等具有惠州特色的传统元素,唱出湾区双创青年对大湾区、对惠州的爱。
《红色东江颂》总导演林波介绍,《你是我的全世界》其实是创作人员头脑风暴的产物。“惠州应该是一座怎么样的城市?”经过一番头脑风暴,大家最终定下“惠州虽是历史文化名城,但她永远不老,永远充满了活力”的基调。于是尝试创作说唱Rap,演出反响很好,古韵十足又充满活力。他表示,《你是我的全世界》并非“头脑风暴”的单例,为求尽善尽美,他们对每个作品都进行了精心雕琢。他透露,整台演出的创作思路就是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作过程中,他们多次前往东江纵队博物馆、东湖旅馆等地,实地感受寻找灵感。“细品你可以发现,所有作品都很接地气,生活气息很浓厚。”林波说。
林波透露,整个创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惠州市委宣传部的用心与重视,在惠州市委宣传部的统筹下,创作团队深入挖掘,精心打磨,历时一年,十数易其稿,可谓“千锤百炼”。在创作排演过程中,市委宣传部全面履行好“牵头抓总”的职责,多次召开剧本研讨会,邀请文化、文艺、党史、词曲音乐等各方面专家对每个节目、每个篇章的构思、立意、呈现形式等进行研究,严格把关。与此同时,积极对接中央和省有关专家资源,对剧目创作进行创作指导。进入具体排演阶段,市委宣传部多次组织专家根据排演效果,对剧目及时进行创作调整,力图达到最好排演效果。对于活动保障,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了强有力的工作组,从保障演出质量,到防疫等现场安全,以及演出后的宣传效果,全方位保障活动顺利进行。
除了创作难度大,幕后筹备同样困难重重。
“我们从寒假时就开始在校训练,4月份就开始到惠州学院与交响乐团磨合训练。”惠州市第十一小学金榜分校合唱团指导老师夏冬告诉记者,他们在本次演出中带来了《东江谣》和《远航》两个节目,表演的孩子们以五、六年级居多,均有三年左右的合唱团培训经验,但因孩子们年龄小,《东江谣》中有一段念白比较拗口,孩子们一开始无法准确解读歌曲中的情感,导致表演不自然且缺乏感情。
“我就给他们讲故事,从葛洪与罗浮山讲到《《肘后备急方》与青蒿素,再讲到苏东坡与惠州情,再到革命年代惠州英烈们的峥嵘岁月……他们在这些故事中共情,找寻其中的感觉再加以理解。”夏冬在训练过程中摸索出了一条路子。学生马依娜表示,故事可以帮助她们理解歌曲中深藏的底蕴与情绪。
《大营救》作为本次演出最瞩目的节目之一,由惠州歌舞剧院带来。负责人王胜华告诉记者:“我们准备将剧目报送国家 ‘五个一工程’,主创人员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实地采风,还专门到省档案馆查询相关资料,6天就搭建完成剧本基本框架,高效的背后他们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他还透露,剧本录制前,演员们还克服身体不适,动作标准、规范,坚持到了最后。
合唱《太阳出来照东江》
合唱《潮起大亚湾》
反响 “党心”更坚定启航新征程
“红色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惠州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红色东江颂》是惠州红色文化的一次艺术展示,是对城市精神的一次挖掘和升华,更是惠州城市文化的新资产、新名片。接下来,惠州市委宣传部门将通过舞台巡演、网络展播、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红色东江主旋律,让惠州广大干部群众更深刻地了解惠州红色文化,接受精神洗礼,增强文化认同和历史自信,鼓足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看完节目后,惠州文联副主席李长林表示“很震撼”,作为文艺工作者的他感觉这场演出非常漂亮,15个原创作品不仅展现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能力,更有助于促进党员干部们“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他表示,情景剧《党旗在,人就在》让他尤为感动,5名党员在与上级党组织失联的情况下,本来很迷茫的他们看到党旗时,内心信念重燃:有党旗就有党组织,他们就地团结在一起。“我有近30年党龄,对党的信仰十分坚定,在演出中,我看到在党的领导下,惠州这片热土发展得越来越好,这更加坚定了我跟党走的决心与信念。”李长林说。
“接到任务时,大家都很开心,孩子们年龄都还小,透过演出,通过实践活动更能领悟、传承红色基因。”夏冬说,演出不但涵盖了国家的革命史、家乡的发展史,还包括了惠州的人文与风俗,当孩子们站在舞台上,投入演出时,内心的感受、认知会更加深刻。马依娜告诉记者:“表演之后我们不仅知道了一些革命先烈,更了解到了革命先烈的故事,启示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为国家做出贡献。”
参演《党员日记》,扮演赵喜昌的王璀璇表示,共产党克服重重困难,给人民带来幸福,参演这次节目,他不仅体会到是革命先烈不顾自身安危,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来今天美好的生活,更激励了他学习、发扬革命先烈的精神。
“我刚交上了入党申请书,因为我认为共产党是一个有责任、为人民、全心全意让老百姓享受幸福的政党,我相信也肯定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着我们走向下一个辉煌。” 王璀璇说,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党带领广大人民众志成城,拧成一股绳,共同抗疫,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纵观全世界,没有一个执政党可以像共产党这样,反应迅速,及时稳定局势,让广大人民群众如此心安。
情景舞剧《秘密大营救》
独唱《百年初心》
“双子星” 来自惠州
惠州音乐基因由来已久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海生
本次惠州举办本土首部大型原创交响音诗画《红色东江颂》,用音乐表达惠州人民“不忘初心跟党走”的热切心声及对党百年华诞的深情祝福。此举让人忍不住想起惠州由来已久的音乐基因,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廖氏两兄弟”:哥哥廖尚果(青主) (1893—1959年),弟弟廖辅叔(1907—2002年)。两人都是中国音乐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兄长青主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先驱人物之一,弟弟廖辅叔是中国现代音乐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青主是中国最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之一,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先锋,据《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记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型音乐创作的发展也正式开始起步,最先在音乐创作上做广泛试探的代表性作曲家,是萧友梅和赵元任,而最早在这方面做出贡献的是青主。
二十世纪初始,西方音乐大面积传入中国,并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和性格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青主提出“音乐是上界的语言”的著名观点,是对艺术本质境界的一种见解……学界认为:青主作为我国近代引入西方表现主义音乐美学思想第一人的重要地位无法取代。
青主在音乐美学理论和艺术歌曲创作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担任国立音专季刊《乐艺》和校刊《音》主编的时期。在音乐美学领域最重要的两本著作为《乐话》和《音乐通论》,它向国人介绍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西方音乐美学基础理论。当与青主同时代的大多数音乐家还处于在外国曲谱上填词的“学堂乐歌”阶段时,青主已经为我国的诗词创作歌曲了,代表作 《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入选 “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大江东去》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它与后来1930年创作的《我住长江头》作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一直传唱至今。
廖辅叔是青主三弟,比青主小14岁,是我国著名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和诗词学家、翻译家,先后就读于广州英文专科学校和广东法官学校,并与青主一起并肩为革命奔走。
新中国成立后,兄弟俩都在名校致力于音乐教育,进行音乐学研究,培养高层次音乐人才。青主历任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从事音乐教学、德文教学与研究,并翻译国外的音乐学和美学著作。1959年5月7日病逝于上海。
廖辅叔一直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作为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批音乐高学历人才。他钟情于音乐史、音乐美学研究与国外音乐学著作翻译,著作有《中国文学欣赏初步》《中国古代音乐史》《谈词随录》《萧友梅传》《乐苑谈往》等,译著有《阴谋与爱情》《瓦格纳论音乐》《西洋音乐发展史论纲》等。
合唱《星火》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