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广东 | 中山:紧抓“双区”机遇,重塑发展新优势
2021-06-09 10:32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忍住阵痛、迎难而上、破题突围,重振中山虎威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翎
通讯员 曾毅峰 罗纯 李多辉

今年4月底,广东省中山市统计局公布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情况,GDP、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总产值等多项指标增速在全省排名靠前。

其中,地区生产总值(GDP)769.75亿元,同比增长25%,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7%,增速亦居全省第一。

亮眼“成绩单”背后,是中山市近年紧紧围绕省委赋予的“三个定位”,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忍住阵痛、迎难而上、破题突围,重塑发展新优势,重振中山虎威。

俯瞰岐江公园。文智诚 摄

“头号工程”激活高质量发展“密码”

近年来,中山市针对经济增长乏力、土地管理粗放、重大平台建设滞后、投资结构失衡、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层次偏低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把工作重心聚焦到高质量发展上来。

为此,中山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动对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环湾布局、向东发展战略,奋力搭上“双区驱动”和“双城联动”的快车,重构发展格局,通过重大平台提升产业承载力和创新引领力,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2020年召开的中山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明确把推进实施“3+4”重大产业平台作为“头号工程”,打造承接“黄金资源”的“黄金饭碗”,全面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谋划布局七个重大平台,做好“东创、西强、南育、北拓、中优”大文章,夯实东部环湾创新发展带,优化提升西部优势产业升级带,全面对接深圳“西协”战略、构建深中产业拓展走廊核心区,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建设,努力实现新增一个产业中山、改出一个产业中山,奋力再造两个产业新中山。

从2021年开始,中山集中力量开展“重大平台建设三年行动”,加快推进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岐江新城三个核心平台开发建设,稳步推进四个万亩级产业平台规划建设。

七个重大平台,总规划面积超过47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26%,也就是说,中山用将近三成的土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主战场、主阵地。

其中,火炬开发区被定位为聚焦创新发展,打造创新发展主引擎;翠亨新区则聚焦高端发展,全面融入“双区”接轨深圳;岐江新城则聚焦品质提升,要将其打造成为城市未来新客厅。4个万亩产业平台聚焦先进制造业,打造中山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引领带动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目前,翠亨新区、岐江新城开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欢乐海岸、富元国际金融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重大平台战略引领作用逐步显现。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基础设施投资比重提高到34.6%,工业投资比重提高到19.6%,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从70.8%下降到40.6%,扭转了多年来投资结构失衡局面。

深中通道中山大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摄

重大项目落地引育大产业

重大项目是城市竞争的主战场、胜负手。今年一季度,中山市大力推进投资项目建设,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的增速均居全省第一,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27.7%;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8.8%。这是今年中山市齐心协力狠抓重大项目落地的成果。

2020年以来,重大项目“集体动工”已成中山一道美丽的风景线。2020年,中山市将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作为中山打赢经济“翻身仗”的核心战役,动工重点工业项目223个,平均不到两天便有一个重点工业项目动工。

今年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是中山市七大攻坚任务之一,铺排重点项目224个,总投资达4081亿元。

以重大项目为窗口,可以看出中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前景。动工的重大项目以科创性平台类、健康医药类、新一代信息技术类、现代服务业类、高端装备制造类、本土企业转型升级等高端项目居多。其中不乏华润燃气大湾区总部大楼、京东电子商务产业园及运营结算中心等目标产值过百亿元的大项目。

目前,中山市正在奋力谋划推进如中山科技创新园、广中珠澳高铁、中山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重大科学装置、重大轨道交通、重大教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随着这批重中之重项目落地建设和投产,势必将对中山市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扩大影响辐射、更深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有裨益。

翠亨新区科技金融新城一期

围绕战略新兴产业,中山市开展补链拓链强链工程。在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为打通创新成果(样品)到产品生产的“最前一公里”,重点谋划布局发展药物委托研发生产平台(CDMO)、药物委托生产服务平台(CMO)等,协同推动中美冠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动工以及其他CDMO、CMO平台项目引进;

为打通产品到商品的“最后一公里”,大力支持本地企业首创药物和首台(套)医疗器械在中山率先示范应用;全力引进“百极优棠医药公司治疗糖尿病原创新药”“达石药业公司创新型抗体药物分子原创新药”等创新药物成果转化项目落户。

“拿地即开工”创下新纪录

雨后春笋般的重大项目,背后是中山近年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的不懈努力。2020年8月13日,位于火炬区的广东利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部项目,作为中山首个“拿地即开工”项目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

该项目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启动公开交易开始,到拿到施工许可证,22个审批事项仅用时145分钟,每项平均只需花6.6分钟。根据此前中山市相关规定,土地证办理到施工许可证签发流程需时182天,创下了中山项目建设“拿地到开工”的最快新纪录。

自此之后,一个“快”字,成为中山市推进“项目落地”的标签。今年1月,中山市印发了《中山市新出让用地开发建设预受理实施方案》。这项预受理制度大大压缩土地成交后的审批时间,促进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速。

对标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中山正在进一步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让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企业开办时间是衡量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中山市在2020年建设“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智能申报审批平台”,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窗受理、并行办理”网上模式,实现企业开办各类事项100%网上办理。

截至2020年12月,中山市企业开办平均时间已压缩至0.74个工作日,最快0.5个工作日内办结。

2020年,推进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改革,打响中山市政务服务质量提升大会战,对审批服务的办事流程进行调整优化,对办事环节进行精简压缩。截至2020年12月,全市七大类依申请的政务服务事项“马上办”已达81.0%;网上可办率达100%,全流程网办率达86.1%。

营商环境的提升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截至2020年底,全市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突破46万户,比上年增长9.93%。

建设中的翠亨新区科技金融新城二期

 专家观察 
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
立足长远发展,保持战略定力

“中山的GDP从2020年一季度的负增长,到第四季度‘扭负为正’,再到今年一季度实现大逆转,以25%的增速领跑全省,这确实非常令人欣慰。”

梁士伦认为,“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山市委市政府不以牺牲长远来谋求一时的经济成长,而是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这对中山未来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它的意义要超出经济增长的成绩。”

“深挖根源”吹响高质量发展号角

回首中山市这几年的发展历程,梁士伦认为,中山人重新认识了自己。作为曾经的“四小虎”,中山经济发展近几年进入了瓶颈期。在2020年1月19日召开的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上,解决了发展“共识”问题,对中山历年累积的问题作辩证的提炼和总结,并赢得了大家的广泛的认同。

这些问题被总结为“困”住中山发展的“四个之困”:土地碎片之困、产业升级之困、交通瓶颈之困、队伍建设之困。

“‘四个之困’点出了影响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本质的根源,明确指出重振虎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吹响了号角。”梁士伦说,面对问题和挑战,中山打响了经济翻身仗,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引进、重大平台建设迎来了全面的突破,尤其是大家真正重新树立起了中山重振虎威的信心和决心,士气有了根本性扭转。

希望“一张蓝图绘到底”

梁士伦认为,这两年,中山高质量发展方面亮点纷呈。中山市委市政府把规划的科学性放在空前重要的地位。对于多年的累积下来的土地乱象、“三规”不符的突出问题,立足于长远的发展,一步一步理顺相关问题,宁愿影响某些工程推进,也必须要确保科学性,保持战略定力。

尤其制定出台一系列规划,比如“3+4”重大产业平台的打造,加强市域统筹,加强区域优化,突破镇街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这对中山未来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它的意义要超出经济增长的成绩。

另一方面,发展方向确定之后,干部最为关键。中山加强干部队伍的配备与教育,科学调配干部队伍,真正做到能者上。整个干部队伍面貌有了大的转变。恢复了改革开放之初那种干事创业的激情。

梁士伦说,为了未来企业发展,中山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干部要做“店小二”,使政务环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营商环境的评价排名稳步上升。

梁士伦说,中山还狠抓补短板,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紧抓深中通道建设重大机遇,大力推进高速公路、道路、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网的建设,打造珠江西岸重要综合交通枢纽。

“中山投资结构得到优化,转向通过实体经济来推动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房地产投资大幅下降。”2020年以来,中山将稳企安商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狠抓项目落地,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项目落地,很多大企业增资扩产。

“希望今后中山能够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大力度推进科学规划落地。”梁士伦说,相信将来“3+4”重大产业平台规划能够有序推进。随着深中通道和轨道交通的建设,中山未来前景非常令人向往。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西锚碇西主塔建设现场。沈卫东 摄

 一线见闻 
筑梦大湾区,打开中山“未来之门”

伶仃洋上,正在兴建的深中通道,无时不牵动着珠江两岸的脉搏。深中通道位于中山的登陆地马鞍岛,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马鞍岛位于翠亨新区起步区。5月18日,一则重磅消息令这座小岛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中山市自然资源交易网发布三则近2000亩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公告,皆集中在翠亨新区起步区南部,拟建文旅生态项目、湖畔科创产业园、码头综合体,无论从建设规模、投资总额,还是建设标准,在中山都极为少见。

更引人瞩目的是,此次三个重大招商项目地块挂牌,意味着翠亨新区城市智创中轴线雏形初现,涵盖高端商业、文化旅游、会展商贸、总部经济、科创平台,中山的“未来之门”将在此开启。

未来,在新区南部片区,沿城市智创中轴线自西向东,最西端是定位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主题乐园,紧接是以引进上市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为目标的近500米高超高层综合体,与北塔综合体共同形成标志性“双子塔”;往东方向是科创商业区和文化交流中心;

东端是未来新区的城市门户,计划布局港澳码头、联检大楼、会展中心和岭南风情水街,还将打造超高层门户建筑、新区的城市新地标——“未来之门”。这里被中山人称为:“中山的未来,未来的中山”。

翠亨新区的城市新地标——“未来之门”效果图

当前,翠亨新区已被定位为“中山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正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吸引中山在此落子布局的,是深中通道。

深中通道将于3年后建成通车,中山与对岸深圳的车程将缩短为20分钟。翠亨新区作为珠江西岸连接深中通道的桥头堡,与隔水相望的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东莞滨海湾在珠江口形成一个内湾环状发展带,是全省重要转型升级平台之一。

翠亨新区将被打造成“一轴、三心、九区、多廊”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成为中山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粤港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是中山未来的经济、文化、产业中心。

翠亨新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研发型总部经济为主要业态,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高端现代服务业为主要产业发展方向的态势,共入驻155个项目,包括江波龙电子、嘉明电力、康方生物、鸿利达、昇兴等,还招引了北塔综合体、西湾外国语学校、大湾区文化博物馆、湾区未来科技城、天华智慧城等30多个标杆型项目落地。

聚焦高端发展,离不开高端人才集聚。为此,新区出台“人才16条”“展翅计划”等政策措施。新区探索实践“柔性引才”模式,在不改变和影响人才与所属单位人事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开展项目合作、技术指导、联合技术攻关、协同创新等方式,引进国内外专家短期来新区工作。

翠亨新区还准备了近2000套人才公寓,预计未来将达到5000套以上,人才周转过渡的住房需求可以通过人才公寓来解决,实现快捷入住。

 数据眼 

●2020年,中山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151.59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扭负为正,全年增速较一季度提升14.6个百分点,提升幅度较全国高5.5个百分点,较全省高5.6个百分点。

●过去五年,中山市有效发明专利达8383件,高新技术企业从427家增至2500多家。

●2020年,中山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117.97亿元,同比增长21.5%。基础设施投资和工业投资增速超过50%。

●2020年,中山交通建设投资实际完成258亿元,同比增长106%,超过“十二五”投资总量,总量排名全省第二,增速位列全省第一。

●2020年,中山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14位,全国改善幅度第4位。(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总策划 | 刘海陵 林海利
总统筹 | 孙璇 林洁
执行统筹 | 马汉青 林兆均 胡军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