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广东丨梅州:续红色血脉,写绿色传奇
2021-05-28 14:23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振兴“老苏区”,融入“大湾区”,“客都”奋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危健峰
通讯员 辜昀玥

五月的梅州,梅江碧绿、青山葱荣,良好生态构筑着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

五月的梅州,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干部群众发挥苏区精神铆足干劲谋发展。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为梅州的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梅州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在全国脱颖而出,将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0亿元;广东省乡村振兴“万企兴万村”行动的现场推进会在梅州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中央和省对革命老区梅州的关爱,为梅州建设生态发展区先行示范市,奋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近年来,梅州立足“功能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参与“双循环”,培育形成现代经济体系;融入“大湾区”,拓展梅州发展新的空间;振兴“老苏区”,建设美丽梅州美好家园;共创“新生活”,扎实推动走向共同富裕;筑牢“大安全”,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5月28日《羊城晚报》A7版报道

坚持生态优先,筑牢粤北生态屏障

日前,梅州组织申报的广东南岭山区韩江中上游(原中央苏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从全国29个竞选项目中脱颖而出,正在公示,将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0亿元,这是梅州有史以来获得的最大一笔中央奖补资金。

据了解,该项目分南岭山地水源涵养区、梅江上游脆弱生态修复区、梅江中下游城乡生态提升区、韩江干流水生态保护区4个区,将实施退化土地生态保护修复、矿山生态修复、流域水生态保护、森林生态保护、城乡生态保护5大类28项工程;实施期限为2021年-2023年,总投资62.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20亿元,地方政府投入31.85亿元,社会资本10.25亿元,将实现“山青、水秀、林优、矿绿、田良”修复保护目标,保障粤东2100多万人饮水安全,筑牢粤港澳大湾区、粤闽赣生态安全屏障,为碳达峰、碳中和及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广东力量。

该项目成功获得奖补,是梅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动苏区振兴发展的有力抓手,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更是让习近平总书记“要抓好韩江流域综合治理,让韩江秀水长清”指示精神在梅州大地结出丰硕成果,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的重要举措。

梅州平远梅畲美丽乡村 图/刘育杰 摄

实际上,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梅州一直坚持生态优先,注重保护绿水青山、保持绿色底色,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据了解,梅州森林覆盖率达74.35%,位居全省第一,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在粤北地区率先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世界长寿之都”认证顺利通过。

构建“5311”,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梅州具有丰富的绿色资源和先天的生态禀赋,如何将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持续不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近年来,梅州提出的思路是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不断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5311”绿色产业体系中,“5”是推动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五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3”是加快培育三个新兴产业,即做强文旅产业,发展体育产业,深耕互联网产业;“1”是着力打造大健康产业,促进健康中医药、健康医疗、健康养生产业创新发展;另一个“1”是壮大特色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等优势传统产业。

遇见梅州,遇见美好。“今年‘五一’期间,‘客都人家’单日接待游客最高5万人次,总接待游客20万人次。”梅州翼天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杰告诉记者。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是2018年梅州市新引进的文旅项目,项目从签约、落地、开工、建成和开放,只用了短短的500多天,这足以说明“梅州速度”和“客都魅力”。

创新引领,慧聚苏区。2019年至今,梅州互联网大会已成功举办两届,成为一个互联网人才、产业、资本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吸引了一批互联网企业落户梅州,形成了阿里云创新中心、金山云广东总部、飞翔云大数据产业基地,广梅共建大数据产业园、兴宁互联网产业园,梅州互联网创新中心、世界客属青年创新创业中心“三云两园两中心”的互联网产业新格局。

梅州积极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发展大健康产业。深化与广州药业集团帮扶合作,引入王老吉、采芝林等项目,建设广药大健康产业园;扶持嘉应制药、新南方青蒿药业、康奇力等17家本土中药制药企业做大做强,引进中国中药、香雪制药、四川新绿色药业等大型药企落户。至2020年,该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0.2万亩,产量14.8万吨,产值11.5亿元。

此外,梅州不断壮大特色农业,做优做强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平远橙、兴宁鸽、寿乡水等优势产业,打造湾区“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茶罐子”“水缸子”。其中,梅州柚品牌价值227.5亿元,位列“粤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榜首。

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创业赢在客都

“梅州,因客而名。梅州,因商而兴。梅州,将因您而好。”4月18日,在梅州举行的广东省工商联(总商会)十二届五次执委会议上,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向企业家们发出真诚邀请,希望企业家在梅投资兴业、大显身手。

投资梅州,投资未来。当天同步举行的广东民企参与乡村振兴梅州行暨梅州市招商引资推介大会上,现场签约意向项目18个、计划投资额达118.1亿元,项目涵盖制造业、现代农业、康养文旅、教育服务、科技研发等领域,梅州的营商环境得到企业家的赞许。

梅州城区林城相融 图/何志林 摄

梅州服务,天天进步。近年来,梅州深入推进“放管服”和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完成年度改革重点事项60项。在全省营商环境试评价中成绩居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首位,荣登中国城市政商关系排行榜进步最快城市榜首。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实现不见面审批、零跑动申办。下放实施市级权责清单事项26项,县、镇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信用体系建设全国排名大幅提升,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信易贷”全覆盖城市。

同时,梅州积极构筑新的产业发展平台,2020年6月底梅州综合保税区获批,成为梅州首个国家级发展平台。此外,梅州还获批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获评“中国领军智慧园区”,平远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高新区。

今年,梅州提出到2025年,区域创新能力达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领先水平,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2%以上,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提高至5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新增上市公司5家左右(含新三板精选层),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平台达到165个以上。

专家观察

嘉应学院生命科学院副院长陈伟庭:
梅州发挥生态后发优势绿色产业大有可为

梅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从辩证方面来看,山多成为今天梅州的后发优势。广东省委省政府“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中,将梅州定位为粤北生态发展区,看重的是梅州良好的生态优势,这既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也是广东生态屏障。在这个大背景、大前提下,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将梅州打造成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这个目标定位是科学客观的,同时也表明了高度的政治站位。

要实现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和践行“两山”理论的广东样本,需要具体可行、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为此,梅州提出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这个体系中五大传统产业是基础,也是目前梅州的经济保障,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从规划、技术和后期层面去考虑,既要引导传统产业向高精尖或者绿色产能方面去提升,又要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后期的环保工作,这样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和升级。

我们要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生态优势的“变现”,要做到“内培外引”。对内,做强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寿乡水等品牌,大力挖掘农业产业的潜能,将“大农业、泛农业”做成“精品农业、现代农业”,把绿色产品推向全省、全国,把绿色产业做大做强;对外,引进先进技术、先进团队、先进企业,配套好相应的服务,把人才、资金、平台留在梅州,深耕绿色产业、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此外,梅州的南药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缺乏系统的规划,企业发展南药种植过程中存在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这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引导。“靠山吃山”,或许南药基地的打造将成为梅州发展大健康产业,实现绿色发展的一个示范性举措。

发展和推动绿色产业,需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但也可以与我们当前的乡村振兴挂钩起来。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可以把脱贫攻坚成果中已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特别是绿色产业,按照镇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连片推广、规模打造”,放大产业效应,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支撑。同时,要结合政策资金持续扶持和“万企兴万村”等,将好的项目、现代绿色产业引进到乡村,形成乡村振兴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

一线见闻

梅州综合保税区:
梅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家级发展平台

走进位于梅州综合保税区内的梅州劲越头盔公司二楼,工人们正在安装头盔配件,一排排货架上成品头盔整齐码放。“我们的头盔主要出口德国和东南亚等地,基本没有受到疫情或者其他因素影响,现在是按订单满负荷生产。”梅州劲越头盔公司副总经理陈运辉介绍,该企业2019年从广州迁至梅州,是梅州综保区第一家进驻的企业。

“企业从落户到生产,再到进出口报关都得到了梅州当地政府和海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企业生产效益良好,在梅州综保区发展充满信心。”陈运辉说。

梅州综合保税区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摄

据了解, 2020年6月28日,梅州综保区获国务院批复设立,是广东省内唯一一个内陆型综保区、北部生态发展区首个综保区,梅州首个国家级发展平台。据介绍,梅州综保区规划面积2.53平方公里,一期建设面积1.46平方公里,处于梅兴华丰产业聚集带的核心区。毗邻梅州综保区,正在建设的梅州国际无水港,建成后可通过铁路对接盐田港、汕头港、潮州港等沿海港口,实现铁路物流与综保区无缝对接。

“我们围绕一次建设、一次验收、一次达标、一次运行、一次成功的目标,全力冲刺建设,围网、卡口、查验场、信息化系统等监管设施正加快建设,确保6月底如期建成申请验收封关。”梅州综合保税区建设服务中心主任曾辉告诉记者,为了抢抓发展机遇,完善配套和增强吸引力,梅州还出台了促进梅州综保区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成立6支招商小分队,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召开了招商推介会,目前已落户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企业6家,新签约项目10家。

“去年我们成功迈出跨境电商的第一步,企业外贸发展迎来了新渠道。”跨境说未来科技(广东)有限公司负责人辛玲表示。跨境说未来科技(广东)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在梅州海关备案的跨境电商企业,2020年该企业通过跨境电商方式出口货物122票,货值1012万美元。

“自去年梅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后,梅州外贸企业积极响应,希望通过跨境电商新业态迎来新发展。”梅州海关查检二科科长郭向东介绍,2020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中国(梅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计划通过3年建设,力争打造3个跨境电子商务特色集聚区,引进和培育5家销售额过亿元的跨境电子商务骨干企业。梅州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后,不断加大招商力度,目前已有多家物流企业和平台型电商企业落户。(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危健峰)

数据眼

◆2020年,梅州坚持生态优先,致力绿色发展。全年完成造林更新41.2万亩,全省第一个国家储备林项目落户梅州;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4%,标况居全省第一;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100%;河(湖)长制全面落实,建成碧道31.9公里。

◆2021年,梅州市经济实现了良好开局。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1季度梅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76.27亿元,同比增长12.2%,两年平均增长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2.45亿元,同比增长4.0%,两年平均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7.12亿元,同比增长16.3%,两年平均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46.70亿元,同比增长12.4%,两年平均增长3.5%。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