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视角】有些交集很神奇!细数“国士”们的体育缘
2021-06-03 15:49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国士”和了不起的中国科学家,他们和体育的缘分,值得细细讲述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亮晨 苏荇

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着“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在长沙辞世,享年91岁。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稻济世而万家粮足,他知行合一,在耄耋之年仍然奔走在田间地头。这除了对事业的热爱和为国为民的责任心外,还和他长期体育锻炼打下的身体底子密不可分。

同一天离世的另一位“国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在他的从医生涯中,不但挽救和延长了1.6万多位病人的生命,同样在90岁高龄仍坚持在一线,坚持每周出诊,94岁时还能亲自主刀肝胆手术。而在他救死扶伤的一生的关键节点,同样和体育有着神奇的交集……

“国士”和那些了不起的中国科学家们,他们和体育的缘分,值得细细讲述。

袁隆平 差点成为国家队泳将

游泳是袁隆平一生的爱好。图为2007年,77岁的袁隆平在泳池中

袁隆平院士投身科研数十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体力和精神状态,在一线耕耘不辍。他曾经透露,自己的“法宝”之一,就是体育运动。

在一次接受央视采访时,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喜欢锻炼,游泳比赛可是武汉市的第一名!”袁隆平和游泳有一段特别的缘分。

抗战时期,幼年的他在一次渡江时不小心掉入江中,幸获一位老船工搭救,从那时起,他就决心学好游泳,将来也能从水里救人。

上学后,袁隆平和一位游泳高手商定,互相教对方解数学题和游泳。袁隆平的泳技提升得很快,不但可以轻松渡江,还曾作为区代表赴成都比赛。

因为吃坏肚子影响了发挥,在比赛中他只拿到了第四名,和入选国家队失之交臂——泳坛少了一位冠军,未来的中国农田里,却多了一位“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曾说,自己在70岁前几乎每天都会游泳。他还半开玩笑地说:“菲尔普斯在北京奥运拿金牌、破纪录,可要是我去比赛了,说不定他还没这么轻松!”

袁隆平还是一位排球爱好者,他的同事回忆说,只要袁隆平参加比赛,比赛就会格外激烈,因为他打得特别认真,其他人有时会忘记比分,他却一定会记得。

袁隆平还曾经和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隔空做过一次约定,郎平说:“有机会我想向您当面切磋切磋呢!在这里我也祝您早日实现亿亩荒滩变良田的心愿。我现在就要发球了,接球!”

袁隆平则回应道:“我期待与你的切磋,也祝福中国女排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中国女排,加油!”遗憾的是,随着袁老的过世,这次约定无法成行了。

吴孟超 乒乓球带来关键灵感

90多岁高龄时,吴孟超还亲手为病人做手术

91岁的袁隆平离世的同一天,另一位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也因病告别人世,享年99岁。吴孟超在七十八载的从医生涯中,不但挽救和延长了1.6万多位病人的生命,还创造了肝胆外科领域无数个世界第一,将中国肝胆外科推动到国际领先水平。

体育和吴孟超也有一段奇特的交集。上世纪50年代,肝胆外科还被我国医学界视为“生命禁区”,尚无肝癌切除手术的成功先例。1958年,吴孟超和同事组成攻关小组,他们发现,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对肝脏解剖关系不清,导致术中出现大出血,所以,要想成功切除肝癌,必须先搞清肝脏血管的分布。

而要搞清血管分布,必须制作精细的血管模型,但受限于当时的材料条件,制作难度非常大,吴孟超和同事在四个多月间尝试了20多种灌注材料,均无功而返。

1959年,正当吴孟超一筹莫展的时候,广播里传来了容国团在德国举行的第25届世乒赛上夺得男子单打冠军的消息。吴孟超忽然来了灵感,乒乓球能不能用来作灌注材料呢?

吴孟超当年手工制作的肝脏血管模型

想到就做,他们买来乒乓球,将它剪碎后放入丙酮中浸泡,两个小时后,乒乓球完全溶解了,然后他们把溶液注射到肝脏血管里,用盐酸腐蚀肝脏表面组织,再用刻刀镂空。成功了!

容国团的这座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是我国在世界体育历史上的首个世界冠军;吴孟超和他的团队制成的这个模型,是我国第一具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铸型标本,就此为中国医学界打开了“肝脏禁区”的大门。

一颗小小的乒乓球,就这样串起了我国两个领域的两段极富开拓性的传奇。

钟南山为CBA联赛担任顾问

钟南山 运动健身亦是“治病救人”良方

84岁的钟南山院士,依然奋战在我国公共卫生前线,为抗疫、防疫殚精竭虑。然而不管再怎么忙碌,他在镜头前却仍然精神矍铄。

钟南山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运动健将。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读书期间,他参加校运会打破的多项纪录,有些至今仍然尘封,无人能破。

和袁隆平一样,钟南山也差点成了专业运动员。当时他在北京市运动会上夺得男子十项全能亚军,北体大的前身中央体育学院曾动员他加入专业队,但最终他选择了从医。中国“少”了一位飒爽英姿的冠军健将,却多了一位有勇有谋的白衣国士。

此后数十年,即便工作再繁忙,钟南山也一直坚持运动,跑步、杠上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游泳,样样不落,项项精通。

疫情期间,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他曾这样介绍自己如何在家锻炼:“先用跑步机快走、跑步,20到25分钟。接着做拉力,然后再做两到三组单杠,每组15到20下。接着做仰卧起坐,最后做单杠……”

他的健身照刷屏了朋友圈,一身肌肉线条连很多年轻人都自叹弗如。钟南山自己也说,“运动对我保持身体健康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钟南山看来,“锻炼就像吃饭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他连出差的时候都会带上拉力器。他在家中布置的简易健身房,让很多人按图索骥爱上了健身,在防疫减少外出期间找到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钟南山从医在一线救人无数,即便脱下白大褂换上一身背心短裤,他向大众输出的健康生活观念,何尝不是另一种方式的“治病救人”?

吴文俊 不仅下围棋练脑还坚持徒步练脚

袁隆平院士在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年的另一位获奖者、世界著名数学家吴文俊(他于2017年去世,享年97岁),也有一段体育缘。

吴文俊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均有卓越成就,他为拓扑学所做的示标类和示嵌类研究具有奠基性的意义,被国际数学界以“吴”命名,至今仍被国际业界广泛引用。

吴文俊是一个围棋迷。有一次,他和一位同道对弈,对方使出了新学的定式,本以为可以赚到盘面上的便宜,没想到吴文俊完全不按套路出招,却似乎都是最优解,对手推枰认输之后,吴文俊告诉他:“棋有定式,但没有公式,所以今天你想靠棋谱赢我,倒叫我靠计算赢了你。”

围棋是世界智力运动“皇冠上的明珠”,但计算量浩繁,随着数学研究日益艰深,他只能见缝插针,逢有重大比赛转播时,才得以边看电视边摆棋,研究一番。

吴文俊还有个坚持了数十年的体育爱好——徒步。只要时间允许,他就会“长途跋涉”,一口气走上十几里地是家常便饭。他这样讲述徒步的感受:“走一段路,脑子里就像换了一个世界。”有意思的是,吴老徒步,还不喜欢穿袜子,“走路是为了舒筋活血,裹着脚怎么行?”

长期从“头”到“脚”的体育锻炼,让吴文俊精力充沛,他在花甲之年仍然能做出具有开创性的科研成果,与此密不可分。

施一公 在广马完成人生第一个全马

施一公在黄埔马拉松赛上

去年12月16日,广马连续第九年成功举行,有一位中科院院士在这里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全马,他就是广马宣传大使、53岁的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3小时34分56秒的成绩显示,在同龄组,他已经具备参加世界大满贯赛事的水平。

上高中时,施一公就是长跑和竞走的高手,还曾经创造过清华大学的竞走纪录。他再度和长跑结缘,则是在放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回国任教之后。

尤其是最近两三年,他彻底成了一个“跑者”,平均每周都要跑几十公里,光是去年上半年,他的跑动距离就达到了近千公里。

在施一公看来,跑步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跑完心情特别好,精力也会更加充沛。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他说:“全马毕竟还有终点,科研生涯是没有终点的,永远可以往前。如果这样看,全马不管多累,到终点了还是可以享受一下。”

施一公原本计划在55岁时跑第一个全马,没想到提前了两年,却又日拱一卒、水到渠成。“我的家族没有运动传统,我也没有什么运动天赋,恰恰因为这样,体育成了我的优势。”施一公不无自豪地说。

吴孟超当年手工制作的肝脏血管模型

专家观点

运动能使思维更为活跃

方健辉(广东体育医院院长)

国内外医学界针对运动与健康、运动与脑力、智力之间的关系很早就有过研究。分析认为,人体通过运动会分泌一种神经递质,使人的思维更为活跃和聪明。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运动的好处也显而易见。比如运动可以提升体能,体能好的话能够在工作时给于各方面的支持。以医生为例,医生做手术时往往一站就要好几个小时,这时候就需要体能给予支撑。

美国运动医学会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运动是良医这个概念,研究发现,很多疾病是可以通过运动进行预防和治疗的,里面有很多数据足以支撑这样的论点。

运动对于心脑血管、对各个系统都有良性的促进作用。比如脑力工作者在进行脑力劳动时脑部需要供血,一旦脑动脉硬化得厉害,供血肯定不足,而运动便可以预防脑动脉硬化的问题。

人随着年纪的增长,动作的协调性、平衡能力都会减退,但通过运动可以减缓,实际上,运动可以达到预防衰老的作用,所以我们主张人们坚持运动。

至于普通老百姓日常锻炼的量如何控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应该一个星期达到五次、每次半小时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

中等强度运动的概念是,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百分之六十五,直观来讲,就是运动过程中,强度大到只能讲话不能唱歌的强度,这个是心肺能力的锻炼。

还有力量训练。很多老年人忽略了力量训练,你看钟南山院士会做俯卧撑、仰卧起坐、杠铃等力量训练,而不是单纯的跑步。

力量训练可以对抗肌肉衰减症,随着年龄增长,尤其过了60岁后,人体的肌肉成分下降,脂肪增多,进行适当的抗阻训练是最好的。

一般人一个星期坚持维持两次以上的力量训练,每个肌群比如大腿练两次,上肢练两次,腰腹则可以每天都练。

随着社会发展,现在老百姓的运动意识普遍增强,但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自己的运动也很重要。不妨做一个身体筛查,看看自己的肌肉、骨骼、柔韧性、平衡能力是怎样的,再选择合适强度的运动。如果患有某种疾病的人想参与运动,最好还是要咨询医生的意见。

采访整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苏荇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 | 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