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莉
一条于都河,见证了87年前8.6万中央红军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征程——长征。
87年后的今天,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矗立在于都河畔,彰显了于都红色基因的生生不息。站在“长征渡口”石刻旁,深情而悲壮的情绪涌上心头:于都人民架浮桥、送草鞋,红军战士挥泪告别、一往无前……
5月19日至25日,羊城晚报记者随中国记协“学党史悟思想·红土地上践初心”采访团来到江西省赣州市,先后走访于都、瑞金、兴国等地,重温那段峥嵘岁月,感受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忆往昔
“长征渡口”:800船只架起长征第一渡
1933年9月,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一年仍没能突破“围剿”,中国革命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红军被迫转移。1934年10月8日至17日,中央机关、中革军委以及红军主力部队陆续抵达于都。8.6万人集结休整后,从于都河畔迈开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
渡河成了长征路上的第一道难关。当时于都河面宽有600多米,河上没有桥,水流湍急,要过河只能架设浮桥。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在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于都人民倾其所有,大力支援红军。沿河的百姓贡献了大小船只800多条,或用于架设浮桥,或用于摆渡。为了躲避敌人的飞机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大家都是夜里架桥,天一亮就拆除。架桥所用的木材都是百姓从家里拿来的,门板、床板、房梁……一位七旬老人甚至将自己的棺木都捐了出来。
最终,于都儿女保守住了红军渡江的秘密,8万余名中央红军不露痕迹地渡过了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如今,位于县城东门渡口处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里,一座刻着“长征渡口”的石碑赫然立于河畔,以纪念那个揭开中国革命新篇章的夜晚。
“零起点”:一口水井见证军民情深
铜锣湾,位于于都县段屋乡围上村,因村庄坐落的地形像铜锣而得名。这个地方不大,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6年红一军团政治部编写的专著《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中,有一篇“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途经过的地点及里程一览表”,其首页第一行标明出发时间为1934年10月16日,出发地点为铜锣湾。铜锣湾,成为红一军团万里长征的“零起点”。
铜锣湾村里有口“革命井”,至今还保存完好,是村民洗衣洗菜、喂牛灌溉的水源。72岁的老人刘志俊,从父亲那里听说了“革命井”的故事。
1934年10月11日至16日,红一军团在于都段屋、宽田一带进行休整补充,军团部就设在铜锣湾刘氏宗祠和鸣榜公祠。六天时间里,红一军团接收了江西补充第二团和于都补充第八团的兵力补充共2600余人,进行长征前的思想动员和军政训练,完成武器弹药和粮食物资的补充。
“红军战士纪律严明,从不乱扰村民,还帮助村民挑水劈柴。”刘志俊说。当时村民用水常遇困难,红军得知后,便和村里商量找合适的地方挖井。经过勘察,战士和村民合力,很快便在两个宗祠之间挖出一口水井。为表达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和对红军的爱戴,村里决定将这口井命名为“革命井”。
几天之后,红军战士踏上了漫漫征途,这口"革命井"就成了军民鱼水情深的最好见证。80多年后的今天,几经修葺的“革命井”仍然清澈见底,继续服务着铜锣湾村民。
“将军县”:1.2万将士永眠长征途中
兴国是全国著名的苏区模范县、红军县、烈士县、将军县,是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重要发源地。
苏区时期,全县23万人口,参军参战的就达9.3万人,为国捐躯5万多人,姓名可考烈士达23179名,仅牺牲在长征路上的兴国籍官兵就有12038人,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位兴国籍将士倒下。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孕育了萧华、陈奇涵等56位共和国开国将军。
1933年5月,全部由兴国子弟兵组成的兴国地方武装模范师集中在长冈乡塘石村编选,全师经过检验淘汰老弱后,5161人参加红军。6月5日在塘石村谢氏宗祠前广场处接受红军总政治部驻兴国扩红队长罗荣桓、江西军区总指挥陈毅的检阅,并宣布正式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第六师,成为苏区扩大百万红军运动中,第一个整师上前线的光荣模范,也是中国革命史上,唯一由一个县的官兵组建的一支红军主力部队。
这一壮举在中央苏区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中央苏区的扩红运动,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毛泽东同志曾亲自在兴国开展调查研究,留下了《长冈乡调查》《兴国调查》等光辉著作,并亲笔题写了“模范兴国”奖匾褒扬兴国。
看今朝
近年来,赣州把振兴发展的重心逐步转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上来。发挥赣南资源优势,加快推进脐橙、油茶、蔬菜产业发展。同时,把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独特政治优势,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极大地促进了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富硒蔬菜独树一帜
“我们的富硒蔬菜品相好、营养价值高,广东、福建、湖南等地很多批发商都直接开车来地里进货。”看着自己领种的15亩辣椒长势良好,于都县梓山镇下潭村党支部副书记曾宪标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2019年11月,梓山镇在县里聘请的技术员指导下,开始全面进行土壤改良,通过村干部领种的形式带动村民种植富硒蔬菜。作为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曾宪标认领了合作社的两个大棚,共15亩辣椒,聘请了5个村民干了起来,当年就获利十多万元。
在曾宪标的带领下,许多村民纷纷从外地回到村里,靠种植富硒蔬菜发家致富,富硒蔬菜大棚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
近两年来,于都县按照“硒+X”的布局,富硒大米、富硒脐橙、富硒茶叶、富硒畜禽加工制品等产业正在有序推进。据统计,于都仅发展富硒蔬菜产业的农业合作社就有110多家,带动蔬菜经营主体2000个(户);带动80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人均年增收1.72万元。
红色旅游日新月异
瑞金是闻名中外的“红色故都”,是当年党中央的驻地、苏维埃中央政府的诞生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发源地。目前,瑞金拥有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等国家级旅游金字招牌,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
近年来,瑞金依托丰富的红色历史和旅游资源,把红色旅游作为战略支柱性产业。瑞金红色旅游日新月异,市场影响力和资源吸引力不断增强,知名度与日俱增,正朝着全国红色旅游“一线”城市和全国著名红色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迈进。
瑞金专门成立了管理服务机构——红培办,通过招商引资启动了可容纳1000人以上的红色培训基地建设,开发了一系列精品课程,开设了红色培训辅导员培训班。2020年,来瑞金开展红色教育培训的学员有804批次、114374人次。
目前,瑞金正在加快推进浴血瑞京景区、云石山长征体验园、马克思映象小镇、红源记忆教育培训基地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其中,浴血瑞京景区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利用废弃矿山改造而成,作为赣州市首个实战实景演艺项目,补齐了瑞金夜游经济短板。
文明幸福卡提升生活质量
兴国探索推行了以社保卡、一卡通银行储蓄卡保民生,以“文明幸福卡”促生活质量提升的做法。据塘石村妇联主席钟小玲介绍,持“文明幸福卡”的群众只要参与推动乡村振兴的37种文明实践活动就可以获得积分,比如每月参加“五净一规范”评比,被评为优秀的可积200分。每10个积分可换取1元兑换券,兑换券可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分兑换区”或村(社区)指定的超市、商场兑换物品,由村文明实践理事会根据积分细则进行认定刷卡。
截至目前,兴国全县28个试点村共注册用户16153户(其中25个试点村群众参与率100%),平台积分2092841分,累计兑换积分1031190分。(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梁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