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莉
从江西瑞金市区往东约15公里处,有一个叫华屋的地方,因整个村庄的人都姓华而得名。华屋地方不大但景色宜人,尤其村庄后山上连成片的苍翠松树,其中有17棵格外挺拔……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火种点燃瑞金大地,华屋的村民们也深受感染。当时仅有43户家庭的华屋,家家都有人参加革命。红军长征前夕,村里17位青年沿袭客家人种植“后龙树”的风俗,在祠堂后山蛤蟆岭上每人种下一棵松树,而后毅然踏上长征路。这17棵松树,既寄托了17位青年对家乡的眷恋,又表达了他们投身革命、不怕牺牲的坚定决心。
青山依旧在,不见儿郎归。在长征途中,这17位华屋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为缅怀先烈,华屋后人在17棵青松上,分别挂上木牌写上烈士的名字。每到清明节,村民们都会在青松下祭拜先人,同时教育子孙后代要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精神。
后来,村民们在山头建起了一座红军烈士纪念亭,把这17棵松树称为“信念树”,把这片小树林称为“烈士林”,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聆听先烈故事。在“烈士林”的东北面,还开辟出一片“青年林”,华屋的后人凡是参军入伍的,都会像先辈们那样种上一棵松树。
87年过去了,烈士们种下的棵棵小树,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这17棵松树,不仅是华屋乡亲无边的念想,更是他们顽强拼搏的不懈动力。
因战争创伤、资源匮乏等原因,华屋所在的黄沙村,是叶坪乡众多贫困村中的一个,数代人住在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没有一家有厕所,喝的水大多是土井水甚至是河水、塘水……
经过几代帮扶干部多年的坚持不懈,和华屋人的自强不息,华屋终于迎来全新面貌:六十六栋白墙黛瓦的客家小楼鳞次栉比,自来水、卫生间、宽带一应俱全,房前屋后青山绿水,昔日与贫穷为伍的华屋人,如今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村前的大片田地如今都开发成了蔬菜大棚基地,村民们种油茶、种果蔬,还在缓坡地上养起了蜜蜂,开拓蜂蜜产业。近年来,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村民们的收入进一步提高。2020年,华屋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已超过一万五千元,正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那间为纪念先烈而建的华屋红军祠的外墙上,赫然刻着“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十个大字,传递着华屋人最坚定的信仰和最真挚的情感。(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