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莫谨榕 郭起 实习生 苏璇
风起南海,潮涌珠江。
南海之滨、珠江之畔,粤港澳大湾区,一个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崛起。这里人口超过7000万,一年创造出的经济总量逾11万亿元,这里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广东携手港澳,乘风破浪,勇立潮头,一幅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画卷徐徐展开,一个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湾区正在加快形成。
互融互通 业兴人和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正式公布,明确了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五大发展定位。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流通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大湾区要实现跨境协同创新,推进区域深度合作,在国际上没有先例,可谓任重道远、未来可期。
《纲要》落地两年多来,大湾区大胆试、大胆闯,探索出一条改革创新的新路径。从组建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到“港人港税”“澳人澳税”,再到跨境拨付财政科研资金,探索科研创新合作模式,粤港澳三地敢于突破制约、打破藩篱,“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正加快形成。从新横琴口岸、莲塘/香园围口岸开通使用,到深圳湾口岸货检通道实现24小时通关,再到“一地两检”“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湾区一港通”等通关新模式逐步落地,三地往来更加便捷,深度合作渐入佳境,“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已成雏形。
一组数据折射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勃勃生机。2020年,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比2017年增加1.4万亿元;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达21家,比2017年增加4家。广东有5.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比2017年增加近2万家……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推进,粤港澳三地打破壁垒障碍,将制度之异变成制度之利,转化成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蓝图绘就 未来可期
4月20日,深中通道进行第9节沉管下沉施工,沉管隧道由33个标准管节“搭积木”般连接而成,如今已完成超过四分之一。这个被誉为“风中穿针,海底绣花”的超级工程建成后,将实现广州、深圳、中山三地海上交通互联,由中山市西部地区前往深圳机场的路程将由90分钟缩短至20分钟。
道通业兴,路通人和。两年多来,大湾区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如火如荼,不断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以广州为中心2小时通达珠三角各市和港澳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至2020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500公里。同时,大湾区创新实施“合作查验”“一地两检”等模式,2/3的出入境旅客通过自助方式通关,基本实现排队不超过30分钟,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近在眼前。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带来的是各关键要素的汇聚交融。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跨地区流动的“软联通”更加顺畅,大湾区内开放共享水平不断提升。在人才交流方面,广东全面取消港澳居民内地就业许可,深入实施港澳青年实习计划、青年同心圆计划等交流项目,目前在广东的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近600个、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广东积极引进港澳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分校开始动工建设,35家港澳资医疗机构在广东落地,并可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和医疗器械。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纲要》发布两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近日,羊城晚报派出多路记者,走进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采访记录各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生动案例。即日起,羊城晚报推出“大湾区 大未来”专题报道,多维度展现大湾区发展的新面貌。(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谢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