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泽云 黄婷 实习生 罗卉
制图/肖莎
5月15日,备受关注的广东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出炉。统计数据显示,全省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市从2010年的2个增加到3 个,继广州(1867.66 万人)、深圳(1756.01 万人)之后,东莞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千万大关,达1046.66 万人,迈入千万人口大市。
广州为何能稳坐省内第一人口大市?东莞又凭什么成为新晋“流量城市”,在人口加速向珠三角城市聚集的时候,粤港澳大湾区内又该如何进一步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产业结构调整,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广州连续20年蝉联全省第一常住人口市
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常住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市有 9 个,其中,广州、深圳、东莞达到千万级别,常住人口在500万人至1000万人的市则分别为佛山、湛江、茂名、惠州、揭阳、汕头等六个。
作为全国常住人口最多省份的省会城市,自2000年以来,广州就一直蝉联“全省第一常住人口市”,2010至2019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增量为259.63万人,增幅达20.43%。其中,2015至2019年间,广州连续五年保持40万人/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增量,这种“用脚投票”彰显了广州的人口吸引力与城市竞争力。
“十三五”时期,广州的经济总量稳步攀升。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1.73万亿元,2020年突破2.5万亿元,为25019.11亿元,占全省22.6%,按最新的常住人口计算,广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3万元,达到了国际公认的高收入经济体水平。
根据《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显示,至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在2000万人左右,按照2500万左右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这也意味着,广州还将继续保持人口的增长态势。
广州不断加快人口集聚的背后,实质上也是在抢占发展的先机。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广州近年来奋力向建设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资源配置功能的国际化城市目标进发,枢纽型网络城市地位日益凸显,城市功能不断强化,老城市焕发新活力,这些都是吸引人才的前提。
东莞人口首次跃至千万级别
在广州深圳之外,2020年的“超大城市”出现了一个新名字,那就是东莞。统计显示,2020年,东莞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千万大关,达到1046.66 万人。
记者查阅2019年出台的《东莞市人口发展规划(2020-2035年)》看到,《发展规划》明确提出,2025年,东莞的常住人口将达到960万人;2030年,常住人口达到1020万人;2035年,常住人口达到1080万人。可以说,东莞提前完成了既定的人口目标。
东莞成新晋“流量之城”已成趋势。根据百度地图发布《2020年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从2020年度中国城市的人口吸引力排行来看,最具吸引力的前三个城市均来自广东省,分别是深圳、广州和东莞。其中深圳以9.420的年度人口吸引力指数蝉联榜首,而东莞相较2019年上升一位,进入前三。
“人口流量”背后是经济增长的底气。
作为广东目前最有希望冲击“万亿俱乐部”的种子选手,2020年,由于受疫情影响,东莞进出口受到冲击,但全市生产总值达9650.19亿元,同比增长1.1%,仍然实现正增长,距离万亿GDP仅剩一步之遥,其中,2020年东莞共有5个镇街进入500亿元俱乐部,纯收入超亿元村增至30个。
作为工业重镇,东莞的规上工业企业总量达10861家,比2019年增长792家,总量稳居全省第一位,规上工业的庞大数量为吸纳就业、吸引人才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近年来,东莞通过户籍改革和人才引进等方式,推动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
据东莞市公安局人口统计年报数据显示,自2016年东莞市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工作以来,东莞市户籍人口进入快速增长区,截至2019年12月底,东莞市户籍人口增长60.2万人,其中2016年户籍人口增长5.9万人,2017年增长10.1万人,2018年增长21.6万人,2019年增长22.6万人。
此外,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国家战略下,深圳对周围的辐射带动能力也进一步增强。而目前深圳可供开发的土地空间已经基本饱和,深圳的的制造环节等也在加速外溢,这个过程中,毗邻深圳的东莞无疑成为产业外溢的首选,推动了人口加速向东莞的环深地带流动。
新增人口超100万城市均在珠三角
数据显示,全省常住人口最多的五个市分别是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和湛江,合计6318.34 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超过一半,为 50.14%,比 2010年提高 6.49 个百分点。
人口正在加速向珠三角主要城市聚集。
分区域看,2020年珠三角核心区常住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1.9%;沿海经济带东翼、西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分别占全省常住人口的 13.0%、12.5%、 12.6%。
与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珠三角核心区人口所占比重提高 8.04个百分点,沿海经济带东翼地区下降 3.16个百分点,沿海经济带西翼地区下降 2.10个百分点,北部生态发展区下降2.78个百分点。
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省常住人口增加超 100 万人的市有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和中山等六市,均为珠三角城市,分别增加713.65 万人、597.58 万人、230.46 万人、224.64 万人、144.59 万人和 129.72 万人,上述六市常住人口增量合计 1772.42 万人,占同期全省常住人口增幅的81.71%。
未来,竞争不会只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区域与区域、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广东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定位是不同的,比如粤北地区,打造生态发展区,侧重于旅游业和绿色产业,它所能吸纳的就业人口就没有这么多,那么人口就会相应往经济更为发达的珠三角区转移,所以广东这些年也一直在发展轨道交通,要先把路打通,才能促进人口流动。”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卢晶亮指出。
实际上,随着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及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快速发展,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愈发频繁,人口集聚度明显增大。
珠三角作为全省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增长速度及总量走在全省前列,并依靠优越的区位优势、开放宽松的政策环境不断吸引大量的流动人口。近年来,珠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 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显现,成为全省高端要素、高端产业集聚地,人口集聚为产业集聚夯实了基础,产业集聚进一步强化人口集聚的趋势。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大湾区建设将吸引更多省内外人口集聚。在人口区域聚集的过程中,各项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文化不断碰撞融合, 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
下一阶段,广东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考虑,加快建设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构建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现代化都市圈的“一群五圈”城镇化格局,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都市圈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及资源优化配置等核心功能,推进广州与湛江、深圳与汕头深度协作,形成“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引导人口和产业向沿海地区科学布局并协同集聚,与珠三角沿海地区串珠成链,共同打造世界级沿海经济带;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提高生态安全保障和绿色发展能力。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