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施沛霖 徐炜伦
地图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舆图”,舆者,载物之意。在方寸之间可览山川壮阔,可知地理大势,可晓人文踪迹,咫尺千里,纵贯东西,横穿南北。时至今日,人们站在几百年前的古地图前,仍能跨越时空,窥探鲜活生动的历史原貌。
有关广州的古地图,是广州作为早期全球化和中西文化交流城市的重要见证。这些泛黄的古地图、老地图,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信息,从中可解读厚重的城市历史,感受城市发展的脉络和沧海桑田的变化。
正如专家们所说,通过丰富的广州古地图,有助于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来诠释广州的历史,深入思考广州过去在全球史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以及未来的城市定位。
【专家说】
受访嘉宾
●杨迅凌
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助理馆长,从事古地图收集与研究
●赵新良
澳门大学历史系博士,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澳门财政史、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史、广东地方文献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广东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从另一视角认识广州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研究与收藏广州的古地图、老地图,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赵新良:地图和文字文献互为补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故古人有“左图右史”之说。地图作为特定时空信息、历史事件和风俗信仰的历史承载者,是城市历史的“活化石”。
广州古地图表现了广州府治下的州县地理山川形势、道里路程及广州府城内部的城市形态。通过丰富的广州古地图,有助于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来诠释广州的历史,勾勒描绘广州城市城区的历史变迁,预测广州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突显与思考广州在中西交通、贸易、文化交流以及早期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广州在中国南部沿海的中心地位,有助于认识今日广州之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性。
杨迅凌:澳门科技大学从2013年启动“全球地图中的澳门”项目,以全球史的视角和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为线索,收集和复制海内外的中外文古地图,至今已经收集超过7000张。有关广州的中文传统舆图,国内的收藏已经比较丰富,所以澳科大的收集重点是西方人绘制的地图。
大家知道,明清两代的澳门属于广州府治下香山县的恭常都,加上澳门和广州是这一时期西方使团或传教士进入中国前往北京的唯一合法通道的起点,所以我们收集的地图中有不少关于广州的内容。
我认为研究与收藏广州的古地图,意义和价值在于:了解广州在中国历史以及全球史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并通过古地图还原当时人们对广州的认知,为广州城的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线索和图像证据。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从保留下来的几百年间的广州古地图中,可以看到广州城市发展的脉络是什么?在历史长河中,它在珠三角、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如何?
赵新良:广州作为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是南中国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众多的古地图反映出广州深厚的海洋文化特质,我们可以通过广州古港与海上丝绸之路来认识。
由于广州优越的地理环境,秦汉以来成为中国海贸的中心,自3世纪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元代,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位置被泉州取代,但是广州仍是中国第二大港,在海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历史中,相对其他沿海港口,广州被认为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明清时期,广州更是长期处于“一口通商”的局面。以广州黄埔港为始发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和中国海洋贸易中心的历史地位。
目前保存的广州市内海上丝绸之路遗址有20多处,包括南海神庙、怀圣寺光塔、光孝寺、清真古墓、华林寺、莲花塔、沙面西式建筑等,这些在广州古地图中也有所反映。
同时,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各国古地图中也有不少广州古地图。有别于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人进入广州城对城市内部细节进行测绘,在此之前早期西方古地图主要表现的是广州在早期中西贸易航线上的重要枢纽地位——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广州是最早见诸西方地图和文献中的中国城市之一,是广州作为早期全球化和中西文化交流城市的见证。
面向海洋,也形成了广州这座城市特有的开放、包容、内敛、务实的城市品格。
杨迅凌:我仅从图书馆收集资料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广州是华南的中心城市,联系着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16-19世纪,广州与澳门两个城市在西方地图上常常同时出现,可谓是相伴相生的关系。
第二,从西方反映“粤道”的地图可以看到,广州、澳门作为粤道的起点(终点),通过北江联系着华南与中国内陆。从清道光年间梁廷枏所著的《海国四说·粤道贡国》中可知,“粤道”是西洋贡国、传教士进入中国的唯一合法通道。
第三,广州和澳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处,海上丝路与陆上丝路的商品在这里交易,文化在这里碰撞和交融。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包括经南海、印度洋,绕过非洲前往欧洲的航线,还包括了穿越太平洋到美洲的航线。
第四,广州与澳门通过西江向西南地区辐射,发挥影响力。
最后,广州城市发展的布局也适应上述这些需要。从明中叶到清中晚期,广州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口岸,但当时西洋人却不允许随意进入城内。在17世纪至19世纪时期的广州城区地图中,北城(满城)、南城(汉城)、怀远驿、城外的十三行等名称标注,可以一一印证这段历史。
百年古地图,解读城市发展脉络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馆藏的广州古地图情况如何?
杨迅凌:由于上述原因,我们馆藏的与广州有关的中外古地图非常多。虽然城区平面图不是我们的收藏重点,但各个时期的广州城图也有20幅左右。
从表现的内容主题来划分,主要类型包括:广州城图,表现不同时期广州城区的历史变迁;广州城地志画,主要是从珠江洋面眺望广州城的景观;广州府地图,这
在古地图中,反映出不同层面的广州,如西方地图中的广州、广州之内外交通、广东省城风貌、广州城市规划、珠江航道图等。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在您见过或查阅到的关于广州的古地图中,最早的地图是哪一张?令您印象最深的广州古地图是哪一张?
杨迅凌:1512年,葡萄牙人罗德里格斯(Francisco Rodriguez)根据爪哇人绘制的地图改绘、集中绘制的《通往广州的珠江入口处图》,被认为是迄今所知西方人最早绘制的广州城图。该图绘制了明代广州府的城市形态。在这张地图中,广州古城不是分为南北城区,而是由“回”字形的内城、外城组成(参看《永乐大典》11905卷)。绘制者在图中把广州注记为“a Çidade da china”。
而令我印象较深的,是1855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富文(Vrooman)绘制的《广州城及城郊全图》,彩色套印本。该地图绘制范围北至越秀山镇海楼,南至珠江南岸海幢寺,东至今天东山区的太监寺和东山庙,西至今天荔湾区的仁威庙。由于绘制精良,该图不断被刊印和重制。富文绘制的地图是第一张准确绘制广州城内部构成、区域、街道和主要建筑的地图,是广州古地图与现代实测城市地图的衔接点,反映了广州城市发展的肌理与脉络。
赵新良:现存于梵蒂冈图书馆的1529年里贝罗世界地图中,在珠江口位置的东侧标记了“广东(省城)”(“cantam”,粤语“广东”二字的葡语对音),这是早期葡萄牙地图中对广州的书写形式之一。但遗憾的是,我并未看到过这幅地图。
目前我所看过最早的有关广州的地图是《永乐大典广州府境之图》,图中已出现“广州”二字。这幅地图完备标注出广州的重要地点,例如衙署、寺塔、军营等。据称这是目前能查看到的广州最早的城市地图。
2019年年底,由广州图书馆、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与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主办,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协办的“全球地图中的广州”地图展在广州开展,在80幅古地图展品中,1668年荷兰制图师芬彭士所绘《从广州到北京内河航线图》尤其引人注目。路线以广州(“Canton”)为内陆的起点,经过三水沿北江一路而上到达南雄,在那里翻越唯一一段约七十华里的大庾岭山路后进入江西赣江,沿赣江顺流而下经鄱阳湖入长江,经江南(今安徽、江苏两省)从扬州转入京杭大运河北上直抵北京。从明末到鸦片战争以前,大多数西方来华使团和传教士都是以澳门和广州为起点,沿着这条内河航线前往北京或深入中国内地,他们带来的西方知识、技术和贸易品也沿着这条路线向中国腹地扩散。这条路是16-19世纪一条最为重要的中西贸易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之路,而广州不只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更是内接全国各地的重要节点城市。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目前对广州等城市古地图的研究情况如何?
赵新良:目前学术界从城市古地图的角度展开较多研究,其中上海、北京、澳门等城市走在前列,广州古地图的收藏与研究工作也有较大进展,学者从城市历史变迁、城市规划建设、中西交流窗口等角度展开了深入研究,随着新资料的发现,仍有不小空间。
【藏家说】
在古地图中 感受沧海桑田之变
●受访嘉宾:梁基永
中山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广东文献研究者、青年收藏家、书画家
在广州西关长大、有家学渊源的梁基永,多年来醉心于收藏与研究广东地方文献,近年著作颇丰。基于梁基永收藏出版的《广州图书馆藏仪清室广东文献图录》,分经史子集和民国书目五大类介绍了413种明清和民国时期在广东刊刻、收藏的珍稀古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梁基永仪清室藏明清稿钞珍本丛刊(全13 册)》,则收入梁基永藏明清珍本图书三十六种。谈起自己读书的风格,梁基永说自己受收藏家、文献学家王贵忱的影响最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第一手材料去读书与治学”。而广州古地图,也是梁基永情有独钟的一个收藏方向。
“看着古代的广州地图,想象现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古时候是怎样的,令人心生感触。对照古地图,广州有些地名还保留着,有些已经消失了,所谓沧海桑田,莫过于此。”梁基永说。
谈到广州城市的发展,他告诉记者,从唐宋到清代初年广州城市边界没有太大变化,因人口少,人们基本在城市中心活动,不出城外。清初,之前还是一片烂泥地的西关开始发展起来了。到了民国初期,广州城市才开始向东发展,从大东门向外拓展。
“从唐宋时期到清中后期,广州在世界上都有很高的城市地位,在我赠送给广州图书馆的一幅地图中,英国人把广州称为The Great City,当年它的地位就像今天的纽约,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也是西方人最熟悉的中国城市。”
在广州土生土长的梁基永,言语间无不透着对广州这座城市的热爱。二十多年来,他在收藏广东地方文献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找与收藏广州古地图,收藏足迹踏遍欧洲、日本和美国。早到明代嘉靖年间的广州地图、晚至上世纪50年代的广州地图,都被他如获至宝地收入囊中。
2013年,受其师王贵忱的影响,梁基永将他珍藏的四十多种广州古地图捐献给广州图书馆,这批捐赠的藏品约占了他的古地图藏量的一半。
在多年的收藏历程中,梁基永也碰到不少逸闻趣事。其中令他印象最深的一张古地图,是由美国人测绘于道光初年的一张广州古地图,数年前在香港一次古地图展中,此地图以25万港元的高价出售。因价高,当时梁基永放弃了收藏,但多年后依然念念不忘。“价格虽高,却物有所值,因为它非常罕有。”梁基永说,这张古地图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测绘方式。由于当时广州城不对外国人开放,测绘者为了知道城里的具体布局与细节,派遣了多队中国人进入城中,这些人按照测绘者的要求,各自记录下不同区域的地形地势、街道建筑等,测绘者最后将众人的笔记作了汇总,“隔空”绘下了这张清末广州城区地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进入了广州城,意外地发现这张地图与真实的广州城区状况非常接近,可见此地图的准确程度极高。
近年在民间收藏圈中,古地图、老地图藏家和爱好者越来越多,梁基永提醒藏家们,由于古地图的价格近年有所上涨,作假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手绘的地图,收藏时要十分审慎。
收藏民国至今300余幅地图
桥梁变化印证广州发展
●受访嘉宾:郑朝晖
广州西关古玩商会顾问
“天翻地覆、沧海桑田、日新月异。”形容广州这些年的变化,广州西关古玩商会顾问郑朝晖用了这三个成语概括。在郑朝晖家中,收藏着民国至今300多幅中国地图,其中广州地图就有上百幅。
以前的广州地图主要是现在荔湾、越秀(东山)、海珠三区
“以前的广州地图最北边就到越秀山麓或白云山麓,最南边就到中山大学南校区,中心城区只有现在的荔湾、越秀(东山)和海珠,其余就是包围市区的农田和乡村,当时统称郊区。”郑朝晖表示,现在广州南面的番禺和南沙都发展起来了,北面的花都、从化也成了广州山水城市格局下的田园市区。
郑朝晖的地图藏品包括了从民国时期至今年最新版的地图,说起这些“宝贝”,郑朝晖如数家珍。最令他为之骄傲的一幅地图是印有“粤东省城十三行华商五彩石印局出版”字样的广州旧地图,郑朝晖表示,这张地图据考印制于1926年,当时用的是机制印刷纸(俗称洋纸),用了黄、黑、红3种颜色来标示广州的街区道路,代表着在当时来看不同时期的广州城。
从一座海珠桥到十多座长虹卧波
郑朝晖认为,旧地图发挥的功能十分丰富,如为游客介绍广州的地图版本印有广州风景区或交通线路图,再旧一些的地图还印有广州政府对未来的城市规划设想。其中最令他深切感受到广州迅速发展的是桥梁的变化。“广州是一座山水城市,如果城市不发展就不会建桥。”
郑朝晖向记者展示了多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的广州地图,他表示:“以前的珠江前航道(天河-海珠)上只有一座海珠桥连接珠江南北两岸,现在广州市珠江内河已建桥梁十多座,陆上的高架桥、过街天桥更是数不胜数,桥梁的变化就是广州飞跃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
让孩子也去了解广州历史
“小时候喜欢集邮,后来慢慢对各种‘老东西’都有了兴趣,收藏地图已有三十多年了。”郑朝晖出生于1966年,主要收藏方向是广彩等陶瓷,但年复一年的收集让他的“地图库”越来越丰富。
郑朝晖是琶洲人,他告诉记者,小时候从市区回琶洲颇为周折,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私家车、又通了地铁,选择也就更多了。郑朝晖表示,正因为广州发展很快,所以更需要在孩子心里种下要去追溯广州历史的种子,在节假日,他常带着两个孩子去看古城墙、老街道,走遍广州。此外,不时会有高校的调研学生来向他请教,他也乐意回答并展示自己收藏的旧地图,“以前广州老街的一些旧门牌上的地址没办法考证到出处,或许这些地图就能提供答案。”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藏家提供(除署名外)
海报 | 蔡红
责编 | 冯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