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记 | “流水高山写新图”——走近何香凝及其北京画坛朋友圈
2021-04-24 22:1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何香凝美术馆在馆藏1500余件何香凝作品及手稿中遴选出37件艺术精品展出,其中10件为何香凝与北京画坛大家的合作作品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通讯员 骆思颖  
图/主办方提供

何香凝的艺术创作,尤其是晚年定居北京后的创作,可视为近代中国美术史发展的一个特别案例。

4月18日,适逢深圳市何香凝美术馆建馆24周年馆庆之际,何香凝美术馆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联合举办的《流水高山写新图——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深圳站)》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幕。展览将展至5月30日。(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何香凝 《狮》

合作画家构成近代北京画坛的半壁江山

本次展览由何香凝美术馆与北京画院共同策划,展出包括何香凝、叶恭绰、齐白石、徐悲鸿等艺术家的精品约百件及历史文献。此次展览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第一部分是何香凝的革命人生及其艺术;第二部分则阐述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与北京画坛的互动。

在何香凝横跨近60多年的艺术创作中,她的创作与其革命人生紧密关联,由此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面貌。60多年,先生往来于南北、东西,也因此与不同社会团体(“南社”“寒之友社”)、地域(上海、南京、杭州、北京)的艺术家保持着广泛的交流和接触,并为后人留下一批精心绘制的“合作画”。

何香凝合作的艺术家主要活动于北京和江南两个区域,尤其以前者占多数。他们的名字占据了近代北京画坛的半壁江山,以此而论,她在北京时期参与的“集体创作”具有不一般的意义。

何香凝是一位有革命情怀的艺术家,也是一位有政治抱负的艺术家。新中国时期,何香凝与北京画坛一大批画家的深入交流,成了美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何香凝 汪慎生 叶恭绰 王雪涛 《枫·鸟》

何香凝与北京画院颇有渊源。

1957年5月14日,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正式成立,大会由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主持,周恩来总理及郭沫若、陆定一、沈雁冰等300余位文化界、美术界知名人士出席了成立大会。北京画院在筹建之初便得到了何香凝的大力支持,在成立大会召开之前,她专门为画院题写了贺词,鼓励传统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

何香凝美术馆在馆藏1500余件何香凝作品及手稿中遴选出37件艺术精品展出,其中10件为何香凝与北京画坛大家的合作作品,

包括与叶恭绰、汪慎生、王雪涛合作的《枫·鸟》,与廖承志、胡佩衡、王雪涛、周元亮、溥雪斋合作的《把酒当歌》,与陈半丁、汪慎生、胡佩衡、邱及合作的《凌霜逞艳》,与廖承志、胡佩衡、王雪涛、溥松窗、周元亮、潘素合作的《山林雾霭》,与徐悲鸿、廖承志合作的《倚松读书图》等。

 
何香凝 廖承志 徐悲鸿 《倚松读书图》

晚年作品已超越一般意义上的“雅集”

此次展览,除了37件何香凝美术馆馆藏精品之外,还展出了北京画院馆藏的叶恭绰、齐白石、徐悲鸿、陈半丁、郭味蕖、胡佩衡等21位画家的69件(套)作品。题材不仅涵盖人物、花鸟、山水三大传统主题,还有建国后国画创作者关于水墨现实主义的探索,以期观众能从作品中感受艺术的优雅及历史的真切感。

展览专门梳理了“何香凝与北京画坛交游图”,以直观的图表方式向观众阐明何香凝与北京画坛各家的关系,让观众在观看展览作品的同时,明了相关美术史的上下文语境。

何香凝晚年定居北京,她与北京画坛多位艺术家的合作画可视为近代中国美术史的特别案例,其视觉意义已经超越一般意义上的诗书画“雅集”。

 
何香凝 陈半丁 汪慎生 胡佩衡 邱及 《凌霜逞艳》

同时展览也辅以相关的历史文献呈现,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有关何香凝革命、人生、艺术的历史图片及实物文献;

二是摄影家牛畏予所拍摄的包括何香凝在内的9位艺术家肖像作品。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拍摄于上个世纪中期,既是时代的艺术品,也是珍贵的视觉史料。从摄影史的角度来看,摄影作品呈现的拍摄艺术可以阐述出国家、时代对“艺术家”的想象。

从新的角度认知先生

作为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自1997年建馆以来,即以何香凝先生的艺术作品及文献的收藏、陈列、研究为学术定位和宗旨。

何香凝艺术精品展巡展是何香凝美术馆重要的品牌项目。自2003年从香港启动首次巡展以来,多年来已走过香港、澳门、台北、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杭州、桂林、惠州等地,2017年更是首次走出国门,前往先生革命、艺术的起始之地——日本东京进行展出。

2020年,何香凝美术馆重启巡展项目,于12月20日在北京画院成功开幕,展至2021年2月28日,期间获得了专家、观众的好评。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郑智威认为,深圳不仅在高科技行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且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上也充满定力。何香凝先生不仅是位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书画家,还是一位坚定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此次展览从新的角度认知何香凝先生以及相关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展出的这批精品也必将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显良表示,何香凝美术馆始终以收藏、展览、研究何香凝先生作品为宗旨,以宣传、弘扬先生的艺术成就和革命精神为己任。何香凝美术馆充分利用各大博物馆与美术馆的资源和优势,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助力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的文化建设,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影响力。

【记者手记】
心有猛虎,细嗅梅花

文/朱绍杰

与早期著名狮虎猛兽题材相比,何香凝后期的花卉题材同样精彩。

在何香凝美术馆现存的精品画作中,约有167件花卉、12件动物、75件合作画(此外尚有近千幅画稿),大部分是建国后创作。何香凝此时期的作品既体现出西画的严谨有度,又结合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意性。以松树题材为例,其晚年作品中古松树皮皴法遒劲,形神毕肖地呈现了松木的肌理感。

何香凝晚年的绘画受心境的影响,呈现出自由、自在、自觉的创作状态,更因结束了流徙动荡的生活,投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环境,画面流露出安适祥和的氛围。此外,画面中深远宏大的气势亦是何香凝心境的写照。其山水画笔法多样,题材主要有雪景山水、大青绿山水、墨笔山水三个样式。

为提高绘画水平,何香凝注重临摹古代山水画,且不拘于一家,擅长从不同时代和风格的绘画作品中汲取营养,学习传统的造型手法和布局程式,希冀从古人的用笔用墨中寻找突破点。

 
何香凝 《祖国山河》

在《流水高山写新图——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展览的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提出,何香凝因何热衷于仿古绘画?有观点认为,这与先生在和京津画坛的交流过程中,意识到传统功力的重要性有密切联系。

廖承志曾表示:“她后期的画,比如山水,就确有些‘硬’了。但她的梅枝,犹如铁笔一般,反映着她一生的硬朗,对友爱而对敌恨的性格。”这里的“硬”,主要指何香凝在技法和笔墨上的一些用笔习惯。

何香凝此时的绘画大多色彩鲜丽,与她30年代那种冷峻悲愤的风格迥异。可以说何香凝晚年的艺术精品,其笔墨意蕴已经从表现斗争意识转向对平和壮丽的祖国山河的赞美。

 
何香凝《梅》

作为一代女杰,何香凝以绘画为媒介,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何香凝美术馆年鉴》中写道,“在近现代绘画转变中,很多艺术家也同样将对现实的关怀直接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诉诸绘画,何香凝的表现尤为强烈且影响更大”,何香凝在艺术的陪伴中“国运繁荣渡白头”。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