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记 | 安尼施·卡普尔个展亮相深圳:在色彩与材料中创造“奇观”
2021-04-10 19:02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卡普尔的绘画作品首次在中国的美术馆内集中展示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通讯员 李晓瑜
图/主办方提供

4月2日,由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协办的安尼施·卡普尔深圳个展于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以下简称“两馆”)正式对外开放,将展至7月4日。

此次展览是疫情后深圳首次举办的国际知名艺术家大型个人展览,也是安尼施·卡普尔在中国华南地区的首展。

展览现场

绘画作品首度在中国展出

本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横跨近四十年的代表之作,涵盖大型装置、雕塑、建筑模型等多种媒介。卡普尔的绘画作品首次在中国的美术馆内集中展示,本次展览也是其标志性的镜面作品在国内展示数量最多的一次。(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馆长颜为昕表示,期盼此次展览激发大众对于城市文化开放态度的理解,让越来越多的观众愿意携手两馆,共同与城市发生链接,成为城市文化的书写者和参与者。

1954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现工作、居住于伦敦的安尼施·卡普尔是久负盛名的全球当代艺术家,擅长使用色彩与材料媒介表现和创作。本次展览重点展出他的代表作品《我的红色家乡》。

《我的红色家乡》
《我的红色家乡》(局部)

《我的红色家乡》是一件自动机械装置,也是展厅体量最大的作品。机器带动一条金属臂,沿着装有25吨红色软质蜡的开口容器的表面转动。金属臂在一个小时的转动中,环绕着蜡质表面缓慢运动,好像在搅拌材料,不断塑造蜡的形状,反复形成奇特景观。

在巨大的装置周围,9件以红色作为主题的架上绘画同时展出。此次展览是卡普尔首次在中国的美术馆展出自己的绘画作品。不同于他令人熟知的巨型雕塑作品,绘画是他在艺术创作道路的又一次全新探索。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表示,这些以红色为主题的作品蕴含了卡普尔对家乡和生命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永恒的追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个世界的开始是什么样的?这个世界的终结是什么样的?

创作材料由艺术家亲自研发  

无论是红色的颜料还是其他系列作品,艺术家都习惯并擅长自己研发、调配创作所用的材料。在早期的“色粉”系列作品中,艺术家在色彩鲜艳的作品外包裹了一层红色、黄色的色粉。据悉,这些色粉是卡普尔通过特殊的手段研磨出来的,比PM2.5还要细小,制作方式也有独家秘方,并申请了专利。

本次展览也是卡普尔标志性的镜面作品在国内展示数量最多的一次。据介绍,卡普尔在2000年之后,创作了一系列镜面不锈钢作品,如《云门》《天之镜》《C弧线》等。此次展览展出的多件“镜面”系列作品,涵盖了S形、圆形、方形的经典镜面系列以及数件较少展出的异形作品。

展览现场

四楼云中心平台则展出了卡普尔在过去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重要公共项目作品的模型,包括《轨道》《南岸中心》《地铁站,蒙特圣安杰洛,那不勒斯》,以及去年在纽约展出的《伦纳德街模型》,等等。

【记者手记】

文化场馆的名字上刻有城市的文化需求 

文/朱绍杰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颜为昕表示,卡普尔作为一位国际知名的当代艺术家,他的展览与作品具有标志性和前瞻性,甚至是典范性意义。而当代性、前瞻性、示范性也是深圳城市发展的关键词。“所以,我希望这样的当代艺术家能与城市相互助力、形成合力,在文化的层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城市群的建设。”

本次展览的主办方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成立于2018年,是一个全新的城市公共文化机构和空间,坐落于深圳福田的城市中心,与中心书城、深圳音乐厅共同构成这一新兴城市的“文化客厅”。在此前,人们对该馆最深刻的印象,可能就是其长期陈列的特展“大潮起珠江”。而此次展览则在某种意义上将“两馆”进一步“激活”:主办方由此开启了其收藏序列,将卡普尔的《无题》作品作为其首件收藏作品,置入美术馆的仓库。

每隔十年,深圳就会出现一批新的文化场馆,这些馆的名字非常直接地刻画了城市文化需求的发展观。上世纪80年代,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深圳博物馆(老馆)、深圳图书馆(老馆)、深圳大剧院、深圳体育中心、深圳大学等场所的落成。这标志着深圳文化硬件的从无到有。

到了新世纪前后,深圳开启了新一轮的文化设施建设,如关山月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深圳音乐厅等,以更加细分门类的方式,对文化载体不同的功能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如今,深圳的每个区都计划落成自己的美术馆,这座城市的艺术活力越发被业界重视。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