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聪
“半年多来的努力终于见成效了。现在不仅村情村史馆开馆了,新修的游客接待中心、餐厅、民宿也全部投入使用。”生于1999年的曲木子果,已经是有多年经验的“打工人”了。曲木子果的成长也见证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河村的变化。
2020年,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大背景下,广东将“粤菜师傅”等多个技能培训带到了大凉山。站在新建的村情村史馆前,曲木子果十分激动。等三河村文旅项目开业后,曲木子果也将成为文旅项目的助理:新生活才刚刚开始。
粤菜培训让彝族姑娘结束广漂生活
位于大凉山腹地高寒地区的三河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2户共816人,一度“穷得让人心痛”。九成人都居住在简陋的低矮土坯房里,条件十分艰苦。
曾经的曲木子果家跟村里其他村民一样都住着危险的土坯房。“我们家里有8口人,我排行老三,今年21岁,以前在广东东莞那边一个电子厂打工。”曲木子果告诉记者,由于以前家里特别贫困,她13岁就没读书跟随父亲去了东莞打工。除了过年的时候回来一下,基本都在外面。去年她住进了自己的新家,不仅用上了自来水,还用自己的积蓄给家里买一个冰箱,里面填满了弟弟喜欢吃的冰淇淋。
2020年,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大背景下,广东将“粤菜师傅”等多个技能培训带到了大凉山。曾经的曲木子果跟村里的其他人一样,连简单的川菜都不会。在听到村里有这样一个厨师培训活动,她果断选择回到家乡。
“这两年,凉山许多彝族贫困户都已经异地搬迁、喜迁新居,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学厨恰逢其时。”如果说广东对口凉山扶贫协作让村民摘下贫困的帽子,那么“粤菜师傅”工程走进凉山送教上门,则让村民们拥有一技之长,过上美好幸福的日子。
“每天教给乡亲们4道菜,通过20天的培训,大家都掌握一定的厨师技能。”曲木子果说道,“我们这里盛产土豆,但是大多数人都做不来,包括我的爸爸妈妈。大家都是把土豆切成块直接放锅里煮,最多吃的时候弄点盐或者调料。”而现在,她不仅会做红烧肉、回锅肉、土豆烧排骨等传统川菜,更学会了五六道粤菜。
西南地区普遍喜辣,位于大凉山的彝族群众也不例外,而粤菜普遍口味清淡,在四川凉山州的首府西昌市,甚至很难找到一家真正的粤菜馆。
在曲木子果看来,这并不是问题。因为培训学的不仅仅是一盘白切鸡、一份流沙包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菜的基本技巧。曲木子果的刻苦学习也给培训班导师留下了深刻印象。
以一技之长迎接家乡美好的明天
曲木子果总结了三个学厨的好处:“第一可以自己创业,开餐馆、办农家乐,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第二可以到餐馆当厨师,大大提高收入;第三可以改善家庭生活,学会炒菜一家老小都能吃得好,很多彝族妇女的家庭地位也因此大大提高……”
“新生活才刚刚开始。”摆脱贫困后,像曲木子果这样,学习一技之长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正在迎接家乡美好的明天。
“粤菜师傅”工程是广东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支撑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
实施“粤菜师傅”工程,支持有意愿的农民群众通过专业培训后回乡开办农家乐或外出就业创业,是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的有效手段,是培育特色产业强村富民、走质量兴农之路的重要途径,是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重大战略的重大举措。
两年来,广东把“粤菜师傅”工程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盘子,统筹部署、一体推进。“粤菜师傅”工程实施以来,广东省人社厅积极采取各项政策举措,充分结合“粤菜师傅”特点,面向“粤菜师傅”劳动者群体,积极实施就业创业和技能扶贫扶持政策,大力拓展就业创业渠道,走出了一条有效促进城乡劳动者技能就业、技能致富,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梁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