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瑕
海报/杜卉
今天清明,你安排了什么活动吗?
说起清明节
这真是一个承载了太多功能的节日
清明最开始仅是一个节气
只管报个农时节序
告诉时人大地回暖,草木萌动
是时候出来活动了
后来却成了承包感恩节、鬼节、踏青节
情人节、美食节、成人礼等的全能型选手
怎么做到的?
这就要从三个节日的千年纠葛说起
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
上巳节:
我贡献了踏青、插柳、情人节……
上巳、寒食、清明担当春季节日的重头戏
时间上挤挤挨挨都在农历三月上旬
首先就是上巳节
论放飞属它最强
上巳节先秦已有,魏晋以后固定在三月三
是一个男女老少都爱的节日
其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招魂辟邪
到水边跟逝去的亲人唠唠嗑
赶走恼人的邪祟
道具就是自带辟邪属性的依依柳条
人们把柳条或插房檐或戴头上或执手中
郑国之俗,三月上巳在溱洧两水之上
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
——《宋书·礼志二》
除此之外,最受欢迎的当属祓禊[fú xì]
就是找一个风景秀美的水边
在巫师眼皮子地下进行的
大型混浴搓澡现场
美其名曰洗白白、去晦气
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周礼·春官·女巫》
水边玩耍的男女免不了借机暗送秋波
于是变相成为大型官办相亲日
诸如此类:
郑国一女孩纸大胆撩汉:去那边看看不?
男孩纸矜持推托:看过了。
女孩纸不放弃:再去看看嘛,绝对不亏
然后就嘻嘻哈哈互换香草信物相携而去……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讦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诗·郑风·溱洧》
到了东汉时期,浴场活动不吃香了
但为男女相亲而演变出的
春游踏青、吃喝玩乐被发扬光大
魏晋更是将“曲水流觞”玩出新境界
不少风流大咖都留下了他们的墨宝和诗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王羲之《兰亭集序》
寒食节:
我贡献了祭扫、美食,还提拔了清明
寒食节,听名字就感觉凉飕飕的
一般在冬至后的105天,接续上巳节
关于其起源,有一个奇葩走向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避害流亡国外
路上饿得爬不起来的时候
他不离不弃的小伙伴介子推默默走到角落
忍痛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汤给他吃
这就是著名的介子推“割股奉君”
19年后,历险回国的重耳当上国君
成了日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他想要报答介子推
但介子推坚决不要
还带着老妈到深山老林躲起来了
重耳无计可施
不知从哪知道一缺心眼的法子
想用火把介子推逼出来
结果一出山火悲剧发生了
介子推烧没了
晋侯得知介之推隐居派人求之,
不得,便焚其山逼迫出山,
介之推不出,遂被焚死。
——[西汉]刘向《新序·节士》
重耳玩火教训惨痛,为了纪念介子推
下令一段时间内不能点火
即为“寒食节”,只能吃冷食
当然,更为广泛的说法认为
寒食节起源于周代的禁火、出火制
寒食节要拜祭介子推,吃冷饭
心情郁郁,特别适合一类活动的氛围:
祭祀扫墓
祭祀文化自古尊之
被寒食节正式纳入则到了唐代
唐朝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官宣:
寒食上墓,礼经无文,
近世相传,浸以成俗。
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
宜许上墓,用拜埽礼,
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
泣辞,食余于他所。
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例程。
——[唐]杜佑《通典》
寒食节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
虽然也有麦粥、青团、枣糕、馓子等美食
但反对这一危害肠胃做法的人不少
曹操就受不了
下令废了太原一个月之久的寒食
到了唐代获得了官方授权:
不能再多,三天足矣
这三天分别叫做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
小寒食一般正好是清明节气或其前一天
清明开始走入寒食的世界
清明节:
上位成功,习俗都归我了
唐宋时期,上巳、寒食、清明已经开始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时而“上巳+清明”组合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时而“寒食+清明”组合
寒食清明节序,绮窗朱户少年场。
——[宋]韩滤《浣溪沙》
时而三者都有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此时
踏青郊游、联谊、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
娱乐活动已经不是谁的专属
但唐朝的一个关键举措
给“寒食+清明”组合重重加码:放长假!
唐代领导发现,归乡扫墓因为距离问题
不少公务员都不能按时返岗了
干脆给足假期,让他们好好扫墓
据《唐会要》卷 82《休假》载: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
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
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至贞元六年(公元790年):
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
一路从4天增至7天
贡献了诚意满满的黄金周
到了宋代,宋明理学给了上巳节当头一棒
“存天理灭人欲”看不得没羞没臊那一套
没了大型相亲活动支撑,上巳节变成鸡肋
就这么没落下去了
年轻人看对眼只能含蓄着来
比如许仙和白娘子这种
借着清明雨和有借有还的伞互撩
正是清明时节,少不得天公应时,
催花雨下,那阵雨下得绵绵不绝。
许宣见脚下湿,脱下了新鞋袜,
走出四圣观来寻船……
“为因清明节近,今日带了丫鬟,
往坟上祭扫了方口,不想值雨。
若不是搭得官人便船,实是狼狈”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宋朝的寒食、清明节已逐渐打通
且寒食吃冷饭这点太过减分
远不如能耍能祭的清明受欢迎
且宋朝又给清明加分:
给新坟扫墓一般都选清明
连子女的成人礼“上头”都在这天
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
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凡官民不以小大之家,
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
——[宋]吴自牧《梦粱录》
于是清明逐渐上位
把上巳、寒食的精华都吸纳进来
逆袭成了一个扫墓+踏青的大型综合体
到了明清,上巳、寒食基本消失
清明节成了春季节日的扛把子
民国时期则增加了植树活动
追思与狂欢并行不悖
以乐事观哀事,以归途鉴来路
这或许才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参考资料
陈久金、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
李冠楠《唐代岁时节日与游艺研究》
杨羽婷《宋代清明词研究》
鲁娟《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清明节研究》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礼园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