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访谈|博物馆如何开辟红色文化传播新路径?广东革博这样干!
2021-03-31 21:39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红色文化要走向年轻人,首先要以开放性的态度来适应新时代、新环境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图/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提供

4月2日,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广东革博”)承办的“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活动首站将走进广州花都。

3月31日,围绕该活动的策划开展,以及在当今历史环境下博物馆如何传播红色文化等话题,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广东革博馆长杨琪。

杨琪馆长介绍馆内基本陈列

“红色文化轻骑兵”走出馆外

革命历史博物馆向来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在杨琪看来,让更多群众走进馆内,并通过丰富馆藏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品格上的砥砺,这是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天然使命。

此外,革命历史博物馆也应承担起让红色故事、红色文化走出馆外的重任,主动走向更广大的世界,将红色文化、革命精神传播到各个角落。“‘红色文化轻骑兵’践行的正是我们馆‘带着红色文化走出去’的主张,开辟博物馆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但走出去,走向何方?“对广东革博来说,这番走出去的尝试,也是建馆以来的首次。在多方研讨之后,我们最终决定将目光聚焦于本地红色资源,深挖‘广州起义’这一历史主题。”杨琪介绍,1927年12月11日爆发的广州起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撤离广州后,起义参战部队在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整编为“红四师”,并决定前往当时的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与红二师会合。“红四师”一路辗转东进,走过了龙门、紫金,与红二师胜利会师之后,又为巩固和发展海陆丰革命根据地而在惠来、普宁等地不断浴血奋战。

他们以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战歌。

首届红色文化轻骑兵的主题定为“追寻革命足迹”,寓意广东革博将带着馆内精品文化活动重走红四师曾走过的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继续播撒革命火种。

3月26日举办启动仪式之后,“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将于4月2日抵达红四师诞生地花都,后续每个周末抵达一站,分别是4月8-9日龙门站、4月15-16日紫金站、4月22-23日海丰站、4月27-28日普宁站。

据悉,“红色文化轻骑兵”将被打造成一个品牌,进行系列化的红色文化输出与传播。

歌手演唱话剧《1927·红色广州》舞台版主题曲《永远的红色》

打出红色文化传播的组合拳

多维度、立体化地打出红色文化传播的组合拳,是“红色文化轻骑兵”一大特色。

“博物馆最重要的特点是博物馆有文物、有馆藏,但我们下基层去,是很难带上馆藏的,更常见的是带着图片、文字再加上讲解员下去。”杨琪告诉记者,这次“红色文化轻骑兵”突破了这一重限制,采取组合的方式进行立体呈现。

通过这样组合的方式,让红色文化的体验性得以增强;在革命史迹面前讲述历史,会使传播更具深度;用艺术手法来呈现,也有助于观众理解和接受。

本次活动的节目组合大部分由广东革博历年打造的精品构成:图文讲解由馆内金牌讲解员担任;文艺展演则包括重新改编创作的《1927·红色广州》话剧舞台版和全新创作的该剧主题曲《永远的红色》,以及已公演过的木偶剧《游曦》(片段)。

此外还将邀请党史专家主讲微党课,与各地新华书店联合举办“诵读红色经典”活动,与大学生研学结合、带领大学生同走革命史迹。

在活动最后还将举办“广州记忆·红色传承”汇报晚会以展示活动成果及意义,并推出一部以纪实风格全程记录本次活动始末的纪录片,以及一本图文并茂呈现红四师转战过程的历史遗迹、历史故事的图书《走红广东——红色轻骑兵之追寻红四师革命足迹》。

而“灵活性”也是红色文化轻骑兵的亮点之一。

据介绍,依据各站点不同的红色资源及场地条件,“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在每个站都会进行规模、内容上的具体调整。

此外,“红色文化轻骑兵”的途经站点也在不断扩充当中,随时欢迎大家加入轻骑兵的队伍,壮大红色文化传播的力量。

话剧《1927·红色广州》舞台版现场剧照

创新方式让红色文化走近年轻人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还特别策划了“激扬青春红色传承”大学生同走革命史迹环节,带领大学生追寻先烈的革命足迹。

同时,广东革博还与广州大学美术设计学院联合共建“红色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基地”,为红色文化的传播与推广输入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

“轻骑兵”的组合传播模式,也是广东革博基于对红色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承课题作出的突破。

杨琪认为,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更能贴近基层观众及青少年群体的欣赏习惯,能够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拉近青少年与红色文化之间的距离。

“青年人的思想很活跃,面向他们传播红色文化,需要在了解他们的心理、表达习惯、审美偏好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方式。如果只是用一些传统的方式,他们可能会感到刻板枯燥,效果可能并不理想。”

“红色文化要走向年轻人,首先要以开放性的态度来适应新时代、新环境。”杨琪说,广东革博为此作出了许多努力,并有许多创先河之举。

2019年推出的沉浸式话剧《1927·广州起义》,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甚至接连“霸屏”社交网络;不断创新,研发红色文创、探索新媒体上的年轻化表达、设置网红打卡点、策划红色漫画书、在馆内引入更多数字化展示手段等。

这些创新的方式,让红色文化走近了年轻人,收到了良好效果。(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