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周欣怡 通讯员 曾睿洁
图/主办方提供(署名除外)
3月30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美术馆主办的“交融的激流: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在广东美术馆开幕。(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本次展览以主题展与文献展结合的形式呈现。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总策划及文献策展人,赫拉尔多-莫斯克拉、超图像小组(董冰峰、向在荣、滕宇宁)、杨北辰担任主题展策展人,邀请来自全球近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位艺术家参与。
从“摄影”展到多媒介“影像”展
“广州影像三年展”的前身为广东美术馆主办的“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2016年,“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正式更名为“广州影像三年展”。这意味着广东美术馆基于媒介现象发展的观察与思考,把研究的重点从原来的“社会人文的摄影”拓展为更具包容力和学科性的“视觉研究的影像”,多媒介影像的展出成为重点,力图在更具开放性与方向感的工作中推动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实践与研究。
策展人董冰峰告诉记者,在当下,视频为代表的新视觉影像极大塑造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今天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摄影棚。”
徐冰的纪录片《蜻蜓之眼》是此次展览的重点作品之一,这是一部用监控视频制作的剧情电影。
两年前中国的监控摄像头接入云端,海量的监控视频在线直播,徐冰通过搜集大量监控影像,从真实发生的碎片中串联出了一个故事,寓言式地讲述当下现实。展览除了展出纪录片本身,还展出其剧本与手稿。
展览展出刘庆元的作品《轻》,这是一个由几十幅木刻组合而成的影像作品,艺术家想象自己游移在如潮汐般涌动而至的黑色的“花鸟鱼虫”之间,体验渺小与巨大之间的对峙、干预和交织。
刘庆元本是版画系出身,但其木刻实践涉足当代文化领域的不同界别,常与其他领域进行交流和跨界合作,如音乐节、实验剧团、文学、设计、文化保育、民艺乡建等。这体现了当代艺术家为顺应时代潮流而进行的转型探索。
坚持国际化视野
“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自举办以来,便是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国际性摄影展之一,其基本宗旨是“坚持国际化的视野和影像社会学的人文立场,参与和推动中国的当代摄影及文化的发展”。本届影像三年展也不例外,来自全球近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位艺术家参与了本次展览。
展览展出了塞尔维亚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代表作品《斯特龙博利岛》。自上世纪70年代起,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就成为了行为艺术的先锋人物,创作了许多重要的作品。
在《斯特龙博利岛》中,艺术家躺在海边,海浪不断向她扑来,最终海浪将她的脸淹没。这件作品展示了艺术家在追寻情感与精神的艺术化转变过程中,探索着自己身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汇聚关于“时代记忆”的图像
广东美术馆试图通过此次展览,在美术馆建立一个临时的“场域”,关于“时代记忆”的自然图像和科技图像聚集于此,彼此连结,为产生新的对话创造条件。同时希望借此机会,为观众呈现对世界的一种特有的艺术表达。
从张晓的《海岸线》《他们》《征服》和《失控》等系列作品,可以看出艺术家擅长快拍式的摄影风格,并且以日常场景中的人和事作为创作主题。张晓在宏观广阔的画面中窥探人的生存状态,透过对日常生活中人和事的微观描述来反映当下现实。
杜震君的摄影作品《通天国》系列,运用数码技术重新演绎了当代版的“通天塔”。每一幅《通天国》系列照片都使用大量网络图片,并进行复杂的数码处理。它们分别指向当今社会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各种问题,从消费主义、气候变化、生态问题,到个人主义、地缘问题,等等。
在回顾和梳理中探索未来
本次广州影像三年展还梳理了广东美术馆品牌项目“广州影像三年展”的脉络,并策划了“建构——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文献展”。
展览以“建构”为主题,试图通过对“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展、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的回顾与梳理,回溯广东美术馆立足于媒介现象发展的观察与思考,勾画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实践与研究的学术脉络与思考路径。
以文献为线索呈现历届策展人的策划指向、思想厚度与广东美术馆的学术面向与文化立场,同时作为“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的背景和历史,为观者提供一个相对连贯的学理线索。一边梳理与回顾,一边关注当下与探索未来,在动态、变化和发展中建构中国当代摄影与影像艺术发展的历史链条。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