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政协监督组走马下乡,“秤量”乡村振兴进展
2021-03-12 09:1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走访村落98个,委员们心里装着“一杆秤”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江华
通讯员 郑茵茵

湛江市水库移民村石角镇木马村发展荔枝种植和乡村生态旅游,由昔日贫困村、上访村转变为小康村、示范村,美丽的村貌吸引了不少游客,村民们可以就近销售农产品,轻松实现增收。2020年底开始,广东省政协农业农村委组织部分委员走村入户开展民主监督调研活动,委员们心里装着“一杆秤”,所到之处,细细“秤量”,切实了解核实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实施落地的真实情况。

记者了解到,这已经是省政协组织的第三次民主监督,从2018年开始,省政协在对2018、2019年乡村振兴民主监督“回头看”的基础上,聚焦脱贫攻坚产业化长效机制和富民兴村产业发展情况,连续第三年开展协商式民主监督。民主监督调研活动深入20多个地级市,超过98个自然村,先后有500人次的政协委员参与。

走过近百村落,委员们认为,广东乡村建设成效一年比一年显著,出色如期完成了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硬任务,为全面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了基础。“政协委员都是来自社会各个领域的优秀代表人物,专业水平高。通过参加民主监督调研活动,我们可以为有关部门作出决策提供更加专业、独到的见解和意见。”参加第二次调研的全国政协委员刘伟说。

增城小楼镇郑山村通过乡村振兴,如今成了网红景点,吸引了不少学生前来写生。

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胜利

与前两年相比,委员们感受最深的是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村人居环境真正“靓”起来;感受最大的是农民收入增加了,贫困户搬进新楼房;感受最多的是农民精神面貌发生喜人转变,不再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自我发展意识大大提高。

在茂名市分界镇东方村,委员们看到,村民林木强因病因学致贫,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就近就业和分散种养、落实教育补助政策等,2020年,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8万元。

在阳江市那蓬村,一位80多岁的老党员激动地告诉调研组,农村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村民真心感激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农村基础设施日益改善,教育、卫生、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富民兴村产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通过进村进厂到田头,调研组发现,贫困村特色产业、一村一品项目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让调研组感到最振奋的,还是广东在实施乡村振兴中始终坚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内生动力,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等靠要”问题。

湛江遂溪县打破“大锅饭”,实行“先做先奖,做好多奖”的奖补方式,激发群众积极建设“四小园”。河源龙窝镇官田村建立积分制产业分红激励机制,实行贫困户参与务工生产和乡村建设与分红金额挂钩。

经营规模弱小化问题突出

走过37个县(市、区)、98个自然村,调研组成员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他们看到了成绩,也发现了不足。一位调研组成员表示,广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成效显著,但也发现了一些三年均存在、且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与广东走在全国前列的总定位总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十四五”期间亟需持续发力予以解决。

调研组总结指出,当前广东乡村振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落实第一责任人在体制上、机制上和政策上仍需不断健全完善。调研发现,一些地方主要负责人对全域的“三农”工作底数不清、情况掌握不明,对本地区应该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缺乏系统思考和战略谋划。

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仍有短板弱项。调研发现,一些地方的村卫生站受信息化条件所限,仍无法实现医保直接结算。

三是农业家庭经营规模弱小化、分散化问题仍然突出,县镇村助农增收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这是三年来,委员们发现改变不大的现象。主要表现就是承包土地碎片化依然严重,家庭经营规模弱小化仍未改观,县镇村助农增收社会化服务分散化问题仍未解决。

此外,已脱贫低收入群体增收基础尚不牢固,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还需下大功夫。最后,就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亮点不突出,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尚需发力。

实施三项工程促就业创业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

为了更好、更全面地推进乡村振兴,调研组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第一条就是希望各地千方百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出现大面积返贫现象。

具体来说,就是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在全面实行对无劳动力农村家庭综合社会保障兜底基础上,构建农村低收入群体帮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制度体系,科学制定“十四五”城乡低收入家庭帮扶标准,推进“低保线”与“帮扶线”两线合一。

实现的路径是继续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结合深化县镇供销合作社改革,整合各方资源,着重解决家庭经营规模弱小、短期效益不明显等问题。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打造广东版“美丽墟镇”

村道干净整洁,岭南风格建筑清新脱俗……调研组所到之处,都能看到独特的岭南乡村之美,如何确保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也很关键。调研组建议,继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投入力度必须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更不能减。要因地制宜、分步分阶段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在减量化、资源化上多下功夫。重点实施农村分类垃圾处理,提高集中供水入户率、雨污分流及污水处理村庄覆盖率,全面推进“四好”农村公路、机耕路建设。

持续深入推进连线连片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学习借鉴浙江做法,开展“百镇示范,千镇美丽”行动,打造“美丽墟镇”,增强服务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能力,把乡镇建设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辐射带动美丽乡村建设。

调研组认为,“十四五”农业发展要瞄准现代化进程,将农业现代化纳入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范畴,前瞻性规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区域性产业基地、生物基因及种业发展战略性安排。要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力争粮食产量稳中有增。

如何实现?调研组建议,一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承包地碎片化整治整合;二是加快农业技术装备现代化步伐,大力推进数字农业;三是切实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推进村改居综合配套改革

最后,调研组建议深化新一轮农村改革,着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活力。推进珠三角村改居社区综合配套改革,以城市社区为发展定位,大力推进“城中村”规划建设管理体制、集体土地管理体制、股份合作组织市场化转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加快促进农民市民化进程。

分类指导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三块地”产权制度改革,尤其是宅基地制度改革,切实清查处理违法占用耕地建房,加强农房风貌管控,彰显岭南特色。(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