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定下的这些目标,广东将如何实现?
2021-03-06 09:48 羊城晚报•羊城派
记者连线代表委员和广东专家,热议焦点话题,为您带来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热辣解读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2020年工作和“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并展望了“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部署今年重点工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紧紧围绕“发展”“改革”“民生”等关键词,全面回应了百姓关切。

在“深化改革”“科技创新”“减税降费”“双循环格局”“乡村振兴”等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新的表述?代表委员们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有何意见?广东将如何实现这些发展目标?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连线代表委员和广东专家,热议焦点话题,为您带来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热辣解读。

3月6日羊城晚报A4-A5版报道

一、科技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 。

代表委员热议:
科创成果要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今天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备受鼓舞,作为一名来自科技领域的代表,我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部分深有感触。”作为深圳本土成长起来的“80后”科技专家,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在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是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时期,应着力打造一批以产业为依托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报告中提到的十年磨一剑、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这恰恰是过去十年我们创业创新走过的发展道路。”刘若鹏表示,下一步,企业的科研机构应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力度,只有根扎得深,才能带来整个行业和技术的突破,走向新的高度。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刘伟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这一点我深有感触。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和成绩,部分核心技术和产品位于全球领先水平。科技创新的成果不能停留在实验室中,要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转化为促进经济增长、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新动能。”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表示:“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化缘要不来、花钱买不来、市场换不来。”袁玉宇强调,要坚持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地位,加大对共性专业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扶持力度,强化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同时,提升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提升创新资源配置的市场竞争力。(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沈婷婷)

专家解读:
广东要加强科技原始创新能力

对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认为,从总体上说,国家再次强调了“创新驱动发展”这一基本命题,彰显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

李志坚指出,报告所提出的“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以及“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等内容,说明国家充分认识到,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过程中,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现代化的实验室体系是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产生颠覆性、原始性创新和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

李志坚认为,从构建发展新格局的要求来看,下一阶段全球产业链将更注重垂直整合,通过打造区域内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坚持改革创新,迅速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在世界产业分工中形成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但同时也正面临产业升级的机遇与挑战。广东在“十四五”期间应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整合、畅通创新要素流动,激活创新动力,形成价值共创、开放共享、自我发展的创新生态链,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构建涵盖本地、区域和全球的多层次、立体化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

他还建议,要集中各领域的创新资源,加快在关键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核心基础材料等方面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广东实践:
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正加快形成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1.1万家增加至超过5.3万家,居全国首位。

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中科院与深圳、东莞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等先行启动区建设正稳步推进。2020年年底,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的南沙科学城也启动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全国首批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启动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形成,散裂中子源、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中微子实验站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初步实现体系化布局,一批新的大科学装置建设也加快推进。

广东省持续推进三批10家省实验室建设工作,布局建设量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基地。东莞散裂中子源、深圳国家基因库、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等8个大科学装置纳入至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积极引进和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国家纳米中心、中科院微电子所、上海药物所等17家国家级大院大所落地广东的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正在加快建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二、减税降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需要再帮一把。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对冲部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代表委员热议:
减税降费给企业很大获得感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戴运龙表示,政府工作报告符合国情、凝聚人心。广东在2019年已减税降费3044亿元基础上,2020年继续为企业和群众减负。“接下来,我们将在统筹抓好财政收支管理上下功夫,加大盘活政府资源资产力度,并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压减一般性支出,提升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以财政的平稳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戴运龙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香江控股董事长翟美卿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幅减税降费保市场主体,企业获得感很强。过去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疫情冲击,国家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其中减免社保费1.7万亿元。“系列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力度大、受益面广,让我们企业发展更有信心、更有底气,帮助企业实现了发展的‘加速度’。”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院长陈海佳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要让市场主体“安心经营、轻装前行”,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持疫情以来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充分让企业家感受到了国家扶持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决心和力度,也让企业发展吃下了定心丸,打了强心针。(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晶)

专家解读:
减税降费红包让企业轻装上阵

“去年以来,为助企纾困和激发活力,国家实施了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新措施,是去年减税降费措施的延续与加码,其目的在于加速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 普华永道广州税务主管合伙人覃宇在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每月5万元的差额,对数量众多的新起征点以下的小微企业而言,是实实在在的税收免除,也能更充分感受到国家的关切以及实际税收减免,让他们能够轻装上阵并激发更大的生产经营动力。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也认为,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的提高,让很多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实际上享受免税待遇,可以让企业轻装上阵,应对疫情带来的困难。

“年纳税额不到百万的基本也属于中小企业,去年国家给这类企业出台了缓交社保费、公积金等过渡性措施。今年政府继续让利,可以让企业减轻较大的负担,有利于市场信心的恢复,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益。”彭澎对记者表示。

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看,上述减税政策带来的“礼包”也是实实在在的。“我算了个账,以去年一季度为例,我们公司申报的增值税收入是31万元左右,按照原先起征点月销售额10万元的规定,我们需要交9000多块钱的增值税。如果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到月销售额15万元的话,我们就能免税了。”广州市安晟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刘玉贤对记者表示。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莫谨榕)

广东实践:
去年减税降费达3000亿元

为应对疫情冲击,帮助企业渡过难关,2020年以来广东坚决落实国家规模性助企纾困政策,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能优惠则优惠,为各类市场主体减税降费达3000亿元。

广东税务部门坚持“能快则快”“能优则优”“能简则简”,依法用好税权,在全国率先推出“广东税务10条”“稳就业保就业9条”“稳外贸8条”等政策组合拳,依法给予市场主体最大限度税务支持;大力拓展“非接触式”办税缴费,全面推行办税缴费“一次不用跑”改革,发布11类165个“一次不用跑”事项,纳税人、缴费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政策优惠。

从行业看,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等行业新增减税额占总新增减税额比重高;从企业类型看,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小微普惠政策新增减税额占比超过八成;从整体税负看,全省宏观税负从2018年上半年28%下降到2019年上半年的26.7%,再下降到2020年第三季度的22.7%。(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莫谨榕)

三、“双循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

代表委员热议:
经济发展要从提升发展质量上下功夫

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委员、白云电器董事长胡德兆感到十分自豪。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便利新产品市场准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对此,他深有感触。这些年,他和他的企业努力创新工作方法,激发活力和潜力,以“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提升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上下功夫。只有以精工细作的精神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才能更有底气应对迎面而来的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会长黄西勤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分析形势实实在在,部署工作务实有力,聚焦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释放经济复苏信号。她表示,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产业链、供给等领域优势的持续显现,中国经济发展将持续向好。她认为,应进一步将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结合、互相促进,打通经济循环堵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回暖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TCL董事长李东生表示,作为全球疫情影响下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2020年我们的企业也实现了逆势增长,这也是疫情中更积极有为而取得的成果。”在李东生看来,在“双循环”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要更多从提升发展质量上下功夫,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对于企业来说,应更加注重经营绩效的提升。因此,他所在的企业五年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口号是“经营提质增效,强长板、补短板,加快全球布局,创新驱动发展”。(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专家解读:
广东新兴产业消费大有可为

对于广东而言,应该如何稳消费、扩消费?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认为,应当大力启动农村市场,通过电商、快递下乡,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同时,放松汽车购买的限制,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购买指标。此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有利于新产品、新服务的创新,包括扩大小店小贩的生存空间。

如何加大有效投资力度?彭澎表示,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和新基建建设,这是广东主要着力的领域。此外,应当更多向民生项目倾斜,进一步加大城市更新速度,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再次,进一步鼓励民间投资,减少各个领域的门槛,可以增强社会资本的信心。

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看来,产业是广东发展的关键与重中之重。在传统产业的消费难以实现更多新突破的背景下,新兴产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在他看来,在“双循环”的大背景下,广东新兴产业消费大有可为。首先,广东有一批有消费能力的人,同时他们又有愿意尝试新产品的消费,这是对市场、产业重要的正反馈。而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利用好外贸大省的优势,引进能够引领消费的顶级跨国企业,将成为广东的一大优势。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绮曼)

广东实践:
加速迈向新兴产业投资高地

2020年,广东省实际到资超1亿美元的项目达43个,实际外资合计131.0亿美元,增长3.2%,占全省实际外资的55.9%,广东正在加速迈向全球新兴产业投资高地。

“十三五”期间,欧日韩等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粤投资增长迅猛。其中,发达国家对粤投资金额达963.2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5倍,年均增长11.2%,增幅比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增幅高7.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2020年广东基础设施投资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增长11.6%,增幅比上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5G、数据中心、重大科学装置项目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投资增长20.2%。广东省新增5G基站8.7万座,总量居全国第一。民生补短板领域投资持续增长,其中,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投资合计增长32.0%。

2020年,广东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如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书报杂志类分别增长6.4%、1.5%、25.2%。线上消费活跃度提高,全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增长19.3%,占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的26.5%,占比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绮曼 实习生 苏璇)

三、深化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完善产权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代表委员热议:
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之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2021年工作重点中“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部分发出了一个个大“红包”。

“改革的力度非常大。”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肖胜方听了政府工作报告的上述内容后说,上述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的措施,显出政府既在做权力“减法”,又在做服务“加法”,最终目的则是激发市场“乘法”,使广大企业受益,这些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之举,深受社会期待。

肖胜方说,广东在通过“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广东数字政府建设连续两年全国第一。当前,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正在立法过程中,相信这部条例的出台将能更好地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惠企惠民举措。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院长陈海佳表示,今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就是通过“放管服”、证照分离等改革措施,如推进涉企审批减环节,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特别是对企业和群众经常办理的事项,今年要基本实现跨省通办,这个非常重要。归根到底,政府通过深化改革来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这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塑造了优异的发展环境,也让我们对工作前景更加有信心。(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柳 孙晶)

专家解读:
跨省通办将带来实在便利

“在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报告提出,企业和群众经常办理的事项,今年要基本实现‘跨省通办’,这是非常贴近市场和现实的举措。”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表示,这一举措将为群众、企业办事提供便利,“比如按照现在的规定,在外地开当地车违章的话,要去当地处理罚单,这在给民众带来办事烦恼的同时,还滋生出一些‘黑箱产业’。民众经常会为这样一些小事伤脑筋,‘跨省通办’后这些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报告表示,推进能源、交通、电信等基础性行业改革,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收费水平。在彭澎看来,这与去年以来强调的“反垄断”有关,实际上是向垄断性行业“开刀”,“允许所有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这意味着非国有企业也可以参与,有利于新能源的推广应用。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压低了垄断的价格;高速公路对货车收费过严是‘老大难’问题,坚决整治妨碍货车通行的道路限高限宽设施和检查卡点,有利于提高物流效率。港口建设费和民航收费的减免,可以大大减少企业和群众负担,也更加符合国际惯例。”(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仕)

广东实践:
实现政务服务“就近办、一次办、跨城通办”

以自贸试验区为引领加速制度创新,营商环境与国际接轨;以“数字政府”改革为牵引提升治理能力,网络政务服务精细入微;千方百计保市场主体,帮助企业渡过疫情难关、稳步向好……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2020年,广东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更大力度深化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发展活力,深化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省14家企业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数量排名全国第二;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620亿元、增长6.5%,总量创近年来新高。

2020年,广东省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广东省全面推进中央支持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27项举措和40项首批授权事项,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30条政策,启动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

2020年,广东省全面启动百项智慧政务服务进网点,进一步推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成果向基层下沉,满足基层群众办事需求,在银行自助服务终端上线基层各类高频政务服务,实现政务服务“就近办、一次办、跨城通办”。

2020年11月,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0年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广东等省份被评为“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深圳等城市被评为“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仕)

四、乡村振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确保种源安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

代表委员热议:
打造数字乡村,激活发展新动能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细花对此深有感触,她曾在西藏做对口帮扶工作,广东对口支援西藏建设的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就是通过旅游帮扶带动当地老百姓勤劳致富。“乡村旅游有效带动当地农牧民就业,大大提升当地基础设施和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品质,带动整个林芝地区旅游高质量发展。”

黄细花认为,旅游在乡村振兴中作用非常大,二者互相促进、互相成就。她建议,有关部门应大力推动、创建一批旅游特色村镇,特别是民宿、乡村度假、自然教育基地、亲子教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等,来带动全国的乡村旅游建设;提升停车场、旅游厕所等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品质;建立乡村振兴学院,培养乡村旅游人才;发动社会力量,特别是新媒体的力量策划公益活动,帮助乡村地区做网络营销,形成文化旅游和互联网新媒体的合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移动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魏明认为,发展农村农业,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乡村,激活发展新动能。

他建议,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选择基础较好的农业产业园区,开展智慧农业全产业链创新,打造示范园区,以点带面规模推广。“借助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感知、精准管理和智能控制,提高农业生产的精细化、高效化及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明阳集团董事长张传卫认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将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带动和经济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农村新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可开发潜力分别超过15亿千瓦和1亿千瓦,全都是清洁能源,可促进能源结构优化转型。”

为此,他建议,把新能源建设作为振兴乡村的新动力,并通过创新模式使之成为乡村基层组织和经济实体可靠、可持续的经济体系。新能源开发建设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创新的经济收益模式,通过乡村绿色低碳能源贡献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璐瑶)

专家解读:
从更高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对此,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教授、广东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陈鸿宇在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非常重要的两句话,我们要形成共识,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不能从农村转移,还要继续把“三农”工作作为我们未来一项主要工作来抓。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陈鸿宇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确保种源安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这部分内容重点讲的是加强‘三农’,并且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抓好这几个基础工程,才能提高农业的整体水平。”

乡村振兴的另一个工作重点,是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陈鸿宇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是放在了脱贫攻坚上,下来要做好的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防止返贫,从更高水平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相对贫困。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增加农业收入、农民收入。所以我们要形成共识,下来的工作重点并不能从农村转移,还要继续把‘三农’工作作为我们未来一项主要工作来抓。”(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许悦)

广东实践:
广东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

“十三五”时期,广东省在探索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功做法与经验,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广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如期高质量完成。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817元,2277个相对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739元,村均集体收入达33.5万元,现行标准下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实现“后队变前队”目标,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广东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广东脱贫攻坚的巨大历史性成就之一,就是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初步建立,这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省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6.3万个,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9877名,带动贫困户62.8万人,年人均产业增收2476元。开发公益性岗位1.78万多个,建成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1103个,全省50.8万农村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

如今再看广东乡村,农业强了、农民富了、农村美了,全省“三农”领域正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重农强农的格局基本形成。(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许悦)

五、民生福祉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

代表委员热议: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迎来春天

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党组书记段宇飞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令人振奋和鼓舞人心。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为2021年卫生健康工作明确了目标和具体任务。他表示,2021年广东卫生健康工作将坚持以推进健康广东建设为主线,补短板、提水平、抓质量、走前列,推动全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段宇飞透露,广东将继续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1+N”政策体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疫情监测多点触发预警机制,组织实施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三年行动,着力打造一批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并启动基层服务能力提升“百县工程”,筑牢“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此外,广东还将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发展远程医疗、智慧医疗服务。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的提法,让全国政协委员、东莞市卫健局副局长张巧利印象深刻。她表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即将迎来春天,她感到高兴,也深感责任重大,接下来她将结合岗位职责和委员身份,为不断完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陈怡霓表示,政府工作报告用很大篇幅谈“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体现了国家对卫生工作的重视。她透露,今年带来的提案里,有“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议,也有“创新医防协同机制”的建议,这些都是通过对基层的调研收集而来,她希望这些建议能为落实政府工作部署提供参考。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感到振奋,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感到自豪。她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发展新格局指明了方向和路径。(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专家解读:
就业优先政策十分有前瞻性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周峰指出:“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办园。这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周峰认为,这一举措为我国尽快弥补学前教育短板提供了政策依据。“当前,广东公办园严重不足,民办幼儿园师资普遍待遇不高,还有很多所谓的‘挂牌’公办园,公办师资极少,这些问题不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就很难得到长足发展。”周峰表示。

“政府对居民医保财政补贴增加有利于维护医保基金安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双聘教授申曙光表示,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医疗费用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基本医保基金安全和医保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财政提高对居民医保的补贴是维系居民医保体系平稳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提高财政补贴的同时,稳步提升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更能为广大参保人所理解,减少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就业是第一民生,报告提出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是政府重视民生的体现。继续强国就业优先政策也十分符合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罗明忠认为,报告提出的措施可行,抓住了就业的热点、关键点以及落脚点,目标十分稳健,同时还十分有前瞻性,“报告紧扣就业增长点以及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展开,是抓住了政策落脚点,把握了就业关键”。(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唯 通讯员 黄朝文)

广东实践:
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好于预期

近年来,广东全省教育发展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各级各类教育毛入学(园)率保持高位增长,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同时,经费投入也不断加大,2016-2019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累计达16416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12272亿元。

2020年广东省全力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医疗保障工作,系统推进医疗保障领域各项改革,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绩。在应对新冠疫情挑战时,医疗保障作用更加凸显。广东省出台“五个全部”政策,做到“三个率先、一个提高”,实现筛查对象、确认疑似和确诊参保患者救治全程“零负担”。

2020年广东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好于预期,城镇新增就业133.7万人,四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到4.9%,牢牢守住经济社会发展底盘。在疫情期间,广东围绕推进“六稳”“六保”重点工作,全力帮助企业复工复产,1000万人安全有序返粤返岗。三项工程纵深发展,开展“粤菜师傅”培训7.1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20万人;开展“南粤家政”培训33.86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51万人。(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周聪)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 | 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