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体制的“广东路径”……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上,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广东高瞻远瞩,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正朝着建设更高水平科技创新强省的目标迈进。
三大科学城串起创新主动脉
随着散裂中子源、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中微子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广东落地,广东的原始创新能力正在不断加强。
去年7月,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同年12月,广东与中科院开展新一轮全面战略合作,中科院与深圳、东莞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等先行启动区正在稳步推进。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的南沙科学城,目前也已经启动建设。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被定义为“百年科学城”的南沙科学城,将面向深海、深地、深空,聚焦海洋、能源、空天、信息、生物等领域,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建设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此外,南沙科学城核心区域明珠科学园,将聚合、提升中科院在广州的研究力量,推动中科院各类创新机构、高端创新平台在南沙集聚。
南沙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三城闪耀,串联起广东源头创新的主动脉。
深入实施“广东强芯”行动
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上,广东正在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广东支持构建涵盖重大研究项目、国家联合基金、省内联合基金、省自然基金项目的基金体系,形成基础研究社会多元化投入模式;同时,围绕产业发展和核心技术瓶颈,选准攻关突破方向,深入推进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不放松,并且积极争取在更多领域以省部联动形式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
广东将深入实施“广东强芯”行动,加快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高端设备等领域补齐短板,瞄准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生命健康、种子科学等前沿领域加强研发攻关,加快培育未来产业。
从2017年起,广东完成了三批共10家省实验室布局,截至去年年底,广东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0家、省重点实验室396家,并且正在积极引进国家级创新资源在粤建设近20家高水平研究院。
打造一流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生态
广东企业向来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和突破。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广东“企业创新”指数高居榜首。广东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并且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1.1万家增加至超过5.3万家,居全国首位。
广东将加快推动国家高新区地市全覆盖,继续有序推进省级高新区布局,推动粤东粤西粤北高新区协同发展。还将开展高新区“一区一特色”行动,结合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布局,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优秀成果产业化,集聚培育高水平创新型产业集群和高水平科技企业,着力在高新区打造国际一流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生态。
在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方面,广东推动全省建设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1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036家、众创空间986家,不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孵化链条体系。
此外,定位为广东创新发展中不可替代战略科技力量的广东省科学院,也相继在佛山、江门、珠海、梅州等地落地产业技术研究院。广东省科学院提出,要将自身打造成为卓越的综合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围绕广东省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以及培育发展“双十”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围绕产业链来部署创新链,合理布局创新资源和力量,更加积极主动地布局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的产业集聚提供服务和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得人才者方能得天下。广东将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广揽人才,打破壁垒,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广东正在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培育造就更多国际一流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广东将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靶向”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同时,广东还将改革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经费分配、成果评价机制,统筹推进科技成果权属改革。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广东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核动力,展望未来,广东将对标全球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
“十四五”规划看广东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锻造长板与补齐短板齐头并进、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相互促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加快推动科学技术现代化。
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数字广东,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专家点评: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
重点支持建设创新产业集群
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不断变化,从构建发展新格局的要求来看,下一阶段全球产业链将更注重垂直整合,通过打造区域内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从广东的实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坚持改革创新,迅速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在世界产业分工中形成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但同时也正面临产业升级的机遇与挑战。
为打造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广东在“十四五”期间应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整合、畅通创新要素流动,激活创新动力,形成价值共创、开放共享、自我发展的创新生态链,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具体来说,首先,以新理念构建产业创新生态。重点支持智能汽车、智能装备、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培育形成“链主”式企业,带动形成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供应物流+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环节为一体的现代产业链。加强省内产业关键供应链布局,探索组建涵括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多方主体的产业创新联合体,研究制定共性技术任务清单,支持短板技术攻关与进口替代。探索建立多层次智慧供应链应急管理和联防联控机制。
与此同时,广东要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目前,消费互联网已深入渗透到日常生活消费领域,移动互联网的主战场正从消费领域转向产业互联网。广东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庞大的消费市场,建议做好产业互联网发展顶层设计,明确发展重点和支持措施。加快建筑、家电、服装、家具、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创新应用,鼓励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构建线上线下各业务场景开放共赢生态圈。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梁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