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他们为广东脱贫攻坚立战功
2021-02-26 11:49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的代表载誉返粤,听他们说——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孙绮曼、沈钊、程行欢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喻 曾育文 摄(特别署名除外)

2月25日18时20分,CZ3104航班落地广州,在众人的欢呼中,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来自广东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代表走下飞机,接受鲜花与掌声。

羊城晚报记者在白云机场现场采访了几位先进个人,了解他们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个人经验,以及他们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后的感受和体会。

梁健:表彰大会让自己感觉肩上责任更重大

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梁健表示,自己只是做了分内的事情,尽到了应尽的责任,这次表彰大会让他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

梁健

从2015年担任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以来,梁健坚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第一时间组织“七大行动”应对疫情,广东脱贫攻坚“一场战役、两个战场”取得显著成绩。东西部扶贫协作连续三年被评为“好”,9项考核指标全国第一;省内脱贫攻坚抓党建促攻坚、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扶贫资产管理、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创造了全国经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梁健与记者的谈话中频繁地提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聊到下一步工作,梁健也显得信心满满,他表示,广东将按照“两保持三加强”的总体考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财政资金的投入、保持干部力量的宣传,加强产业协作、加强劳务协作和加强消费协作。

“原来我们叫‘东西部扶贫协作’,从现在起叫‘东西部协作’,重在协作,即基于双方的共赢和共同发展。”梁健向记者介绍了东西部协作的重要特点。

黄文学:参加扶贫攻坚,是一生的荣幸、最好的安排

作为参加过“98抗洪”“5·12抗震”的转业军人,黄文学经历过普通人没有接触过的大灾大难,但他把参加的脱贫攻坚工作当成是一生的荣幸,“在这个舞台上,实现了我人生的一个理想状态,没有遗憾,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黄文学 通讯员供图

5年来,作为罗定市加益镇合江村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广东省公安厅政治部机关工会办公室的黄文学带领群众铺出20公里致富路,探索形成“合江医疗模式”抗疫零感染,修校舍保儿童100%入学,引资办企提供330余就业岗位,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000提升至17000元,村集体收入提升至80万元。

此次参加扶贫攻坚表彰大会,近距离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黄文学表示“非常激动,也是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这是对我们过去几年来脱贫攻坚工作一个最高的褒奖。”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这不仅是个人的努力,也是广东省公安厅大集体的共同努力。“按照总书记所说,我们所有扶贫干部都是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都是在默默奉献,与广大的贫困群众一起奋斗,整个的经历都很难忘。”

应若素:医院是抗击新冠主战场,也是脱贫攻坚排头兵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主任医师应若素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医院既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也是脱贫攻坚战的排头兵,我们会继续为老百姓送去健康幸福。”

应若素

2018年8月,应若素前往贵州省毕节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帮扶。“我救治的第一位重症艾滋病患者,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当时所有非传染病专业的医生都已经给患者‘判了死刑’”,提起在毕节救治的第一例重症艾滋病患者,应若素还记忆犹新:“当时小伙子的主要症状是血小板减少,我们结合了广州医院在血液科的优势,和几个医院医生撸起袖子干,全力去攻坚,最终实现了毕节重症艾滋病患者救治零的突破。”

在毕节帮扶的一年中,她深入一线,组织专家,推动医院建立传染病防控体系和科室管理制度,实现毕节艾滋病诊治多项零突破、成功抢救100余名重症患者,协助组织培训12次共4580人次、开展传染病会诊150次、培养业务骨干110名。

而今,帮扶工作结束了,但是应若素跟毕节的缘分结下了。“毕节市第三人民医院希望我在那边建立博士工作站,把广州八院的治疗传染病技术带到毕节,这件事情目前已经在走流程了。”应若素表示,广州的好几个医院,目前都有不同的专业(科室)和他们对接,要把在毕节的服务站建立起来,把医疗支援工作持续下去。

陈佩唐:让人民群众一起享受乡村振兴的红利

过去的日子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河田镇布金村党支部书记陈佩唐发挥党员的先进示范作用,带领贫困户们种木薯、换葡萄、创模式,带领村民耕作水稻,在2020年帮助全村增收30多万斤。

陈佩唐

“原来布金村种植的葡萄品种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我们在2018年到云南考察了阳光玫瑰葡萄品种的种植,对原来的葡萄种植园进行更新换代。”陈佩唐告诉记者,在葡萄项目刚刚开始时,他们也遭到了许多群众的质疑和不信任,但后来也通过努力实现了项目的成功。陈佩唐带领着布金村以“土地入股+农户就业+效益分红”模式发展葡萄产业,实实在在给村民带来了产业扶贫、脱贫攻坚的红利。

此外,布金村也通过筹资全面改造升级布金小学、新建党群服务中心,实施农村垃圾清运办法,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状。陈佩唐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布金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变,越来越多村民建起了新房子,越来越多乡贤返乡参与建设,“现在我们村都修建了柏油马路,可以说人民群众通过脱贫攻坚,真真正正享受到了美好的生活。”

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下一步,我们领导班子将利用村里的土地资源,不会让任何一小块土地丢荒,把村里的土地利益最大化,让人民群众一起享受乡村振兴的红利。”陈佩唐说。

杨龙年:扶贫工作总结起来就是三个“白加黑”

“我觉得有一句对扶贫工作者的总结挺好的,就是三个‘白加黑’:我们工作是‘白加黑’,头发也是‘白加黑’,皮肤也是。”谈及十一年的扶贫工作经历,杨龙年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干了这么多年扶贫工作,都干出感情来了,只要组织还需要她继续干下去,她义不容辞。

杨龙年

今年48岁的杨龙年是广东省翁源县扶贫办扶贫开发规划指导股负责人、翁源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从事扶贫工作11年来,她无怨无悔,经常加班加点,甚至在住院期间也不停歇,被驻村干部称为“铁人姐姐”,多次被评为省、市、县先进。

在翁源,杨龙年就像一个大管家,驻村干部工作上有问题了会找她,生活上有困难了找她,当地困难民众对扶贫工作有疑问了也会找她。

“翁源原先在韶关是贫困人口最多的县,有51个相对贫困村,105个乡‘分散村’(贫困人口所在的村),派驻的驻村干部就有350多名。”杨龙年介绍,作为大管家,她的日常工作非常琐碎,一方面,她要负责驻村干部日常工作的培训、指导和沟通,另一方面,有些民众对帮扶工作不理解,也需要她去一一解释政策。

不仅如此,杨龙年还直接帮扶了当地的3户贫困户。由于经常去贫困户家中交流,她和帮扶对象成了好朋友,“我们互相称呼对方为姐妹。”

谈及自己未来扶贫工作的方向,已经在扶贫一线上干了11年的杨龙年有感而发:“脱贫攻坚必须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目前翁源还有一些‘边缘户’,如何防止他们返贫,是我目前正在思考的问题。”(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