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脉】文化地标串珠成链,“走读”广东有了新选择
2021-02-25 11:53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纵横古今、山海相连、人文呼应……历史文化游径是广东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点题之作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存根  通讯员 粤文旅宣
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桂炎(署名除外)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成千上万的游客游览了广东历史文化游径。这70条游径覆盖广东21个地市、串联起533个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点。纵横古今、山海相连、人文呼应……历史文化游径是广东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点题之作。

广东历史文化游径的创建和发布,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走读”广东、追寻历史、“读懂”广东的新选择。

当前,广东文旅部门已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游径旅游发展模式,积极推动省内各大旅行社研发历史文化游径线路产品,让广大游客真正“踏上游径、体验游径、爱上游径”。(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2021年2月25日《羊城晚报·岭南文脉》版面

【文脉现状】

挖掘出来的历史文化游径

2021年1月14日,广东省第二批6条跨市主题历史文化游径发布。这6条历史文化游径线路围绕着“东纵抗战历史、东征革命、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粤西海上丝绸之路、六祖文化、岭南名人故里”等六大主题展开。

其中,以抗战时期岭南高校迁址粤北办学的历史足迹为主线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历史文化游径”,是其中体现最新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对大众而言也最为新鲜的一条线路。

2019年,经过广东省政府及相关各部门、“三师”志愿者等一众专业人士,和当地政府、民众的共同努力,在韶关西京古道沿线发掘出以抗战时期的国立中山大学、岭南大学为代表的广东高校办学旧址;在连州茶盐古道沿线,发掘出以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为代表的办学旧址。

随后,云浮、梅州等地又陆续发掘出国立中山大学、省立文理学院在抗战后期以及私立教忠中学的办学旧址。

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旧址

这一处处不起眼的残房旧庙、渡口石巷,见证了在抗日战争年代,一群岭南师生,在粤北山区的小村庄里铸就的铮铮风骨,是广东学人不为战火易素心、矢志打造学术丰碑的珍贵留痕。

为了将抗战时期从广州、香港内迁的教育机构遗址进行保护并活化利用,有效推进粤港澳人文湾区与粤北地区的联动,同时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广东多个部门联手开始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规划建设。

连州东陂镇西塘村的省立文理学院旧址 

院校办学旧址保存相对完好

上世纪30年代,抗战爆发后,广东省政府机关先后五批次迁到连州办公,省立文理学院、省立仲元中学、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省立粤秀中学、国立中山大学分教处等院校纷纷迁往连州办学。如今,连州正以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旧址为代表打造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为什么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会选择连州(时称“连县”)作为自己当时的办学场所?连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事业股股长、连州文史学者魏文石介绍,连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抗战期间是广东28个没有沦陷的县城之一。这里长期是联系湖南和广东的商贸中转站,能为大量涌入的师生提供基本的生活与学习物资保障。

广东省文理学院旧址

近年来,连州市文化广电旅体局先后多次到东陂镇塘联村委会塘头坪村、西塘村委会西塘村、江夏村委会江夏村、西岸镇旧粮所、东江村委会林夏村等村调查收集相关情况,登记办学旧址建筑物,走访当地老人,收集第一手资料。所幸,西塘村陈氏宗祠、五福公祠、东茂公祠,塘联村的黄氏宗祠、嘉逸福庐等5所建筑结构保存还相对完好。

他们还搜集了一批和连县抗战办学历史有关的文史资料,积极和研究此相关课题的专家建立联系,共同探讨,为开展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广东省文理学院旧址

计划打造文旅融合示范点

魏文石介绍,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成功入选广东省第二批历史文化游径令他们增强了信心,今后还将与兄弟单位加强联系,通过举办文旅活动和研学活动,让公众深入了解华南教育变迁史,传续华南教育的烽火,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目前,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的对口服务下,东陂镇西塘村内多处高校旧址正在修缮中,下一步还对当时办学的场景进行复制,力图恢复原来的旧貌。连州市文广旅体局对已经确认的省立文理学院及附中办学旧址进行挂牌,在简介牌中对当时办学旧址进行介绍,使广大游客对当时的历史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目前,“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通过政府引导、媒体宣传等方式,已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省立文理学院旧址正渐渐演变为连州西塘村及周围几个村庄村民的“文化加油站”,逐步成为清远文旅融合的典范。

未来,连州有望依托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设,结合当地丰富的文旅资源,持续打造深度游产品。

广东省文理学院旧址

【文脉开发】

已有近十万游客踏上历史文化游径

创造性地推出历史文化游径,是广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广东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

自2019年以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面梳理全省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新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秉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的原则,策划串联了两批合计70条历史文化游径。

游径的创建和发布,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了一个“走读”广东、追寻历史、“读懂”广东的新选择,为广东“疫后”文旅行业复工复产和提振消费注入了新活力。

广东省旅游规划与营销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受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委托,参与了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创建和宣传工作。协会秘书长晏曾节介绍,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通过主题策划,串联与历史文化相关的遗迹,盘活了散落在全省各地的大量历史文化遗产,为游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旅游赏玩线路和模式。

“在策划之初,我们就思考应该如何发挥广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兼顾广大游客的体验感,使之成为真正能够推向市场的旅游产品。”

江门开平碉楼 广东省旅游规划与营销协会供图

2020年5月11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广东省首批64条历史文化游径,由省内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依托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将当地的革命历史文物、文化遗产资源、南粤古驿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古村落、古街巷等串珠成链而推出的游憩通道。

在首批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线路的基础上,结合广东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和历史文化特色,在全省范围内创建了第二批,游览时间为3天-5天的6条省内跨市主题历史文化游径。

依托历史文化游径的品牌效应,广东省、市文旅部门适时策划了一系列游径体验和推介活动,把游径旅游“一键推送”到广大游客面前,实现游径体验和认知“零距离”。

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广东省旅游规划与营销协会提供)

2020年6月,结合首批64条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发布,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以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开展“品读历史文化、讲好广东故事——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体验日”活动,全省参与游径体验游客人数逾3万人。

今年1月中旬,结合广东省第二批6条跨市主题历史文化游径发布,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分别在云浮和韶关组织两市自驾车主体验当地历史文化游径线路;梅州举办历史文化游径“旅行打卡”体验活动,进一步加深当地市民和游客对历史文化游径的认知和了解。

广东省第二批历史文化游径体验活动仪式(广东省旅游规划与营销协会提供)

旅游市场也抓住了广东历史文化游径的契机,广东各地旅行社积极参与和利用这一平台,策划推出各种相关文旅产品,吸引高端的历史文化爱好者前来旅游,提升了文化旅游的品位。江门大方国旅经理林健玲就表示,“我们推出的几条江门历史文化之旅线路吸引了5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效果非常令人满意。”

记者了解到,自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发布以来,已有近十万名游客通过组团、自驾、徒步等形式感受了游径旅游的独特魅力。

可以说,游径旅游已成为广大游客假日出游的新选择,历史文化游径已成为一条兼具“颜值”与“内涵”的文旅惠民之路。

六祖故里(广东省旅游规划与营销协会提供)

【专家点评】

广东工业大学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研究所所长、岭南历史村镇研究中心主任 朱雪梅

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当代重塑

广东作为千百年来移民不断的大省,古驿道时空纵横,从秦汉到当下,从五岭到南海,串联了禀赋多样的独特资源,是天然的线性文化山水廊道。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倡导建设历史文化游径系统,对古驿道价值再造、促进历史文化保护和沿线整体发展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具有开创的意义。

从目前已建的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来看,抓住了对岭南文化情感价值的当代重塑和转换活化这个关键。采取了整体关联、差异独特、实施可行和时序合理的方法路径,做到既有历史真实性、科学艺术性又有故事趣味性、时尚当代性以及便利可达性。

朱雪梅 受访者供图

历史文化游径可让人们重走来时路,在游历体验中得到身心愉悦、教育启迪而不忘初心,使这不可再生的瑰宝成为城乡发展的新纽带,担负起拥抱未来的新使命。如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游径建设,重寻了抗战时期烽火教育的国家记忆。例如浈江大村研学基地的建设,就是通过大量文献史料考证、田野调查、现场考古发掘以及知情老人访谈,使普通的荒山生动再现了抗战时期那段师生不畏苦难,冒着生命危险艰辛办学的可歌可泣岁月。

同时,游径建设还和乡村的公共活动场所、特色产品种植销售等生产生活内容紧密联系,可促进就业和社会经济环境的提升改善。

回顾以前,我们很多文保单位也是旅游景点或者承担对公众开放的社会责任,但是在宣传保护上往往都是“单打独斗”缺乏系统关联性。目前,经过广泛发动、挖掘梳理和甄选,全省21个地级市的历史文化游径建设已稳步推进,条条游径精彩纷呈,将多处旧址串联成主题线路,盘活了散落在全省各地的大量历史文化遗产。

客观上扩大了这类原本零散分布、不为人知的文保资源的整体影响力,更有利于推广和传承,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文旅产品的供给需要。

各地还通过品牌宣传和主题活动植入,吸引游客纷纷踏上游径,特别是让年轻人走出虚拟世界回到大地怀抱,感受祖国山川秀美,时空穿越产生碰撞对话和畅想共鸣。

岐澳古道中山五桂山段 黎映宇 摄

【文脉走向】

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广东模式

“现阶段将重点做好已公布的两批广东历史文化游径的宣传和市场培育。”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广东省旅游规划与营销协会介绍,广东历史文化游径以点串线带面,充分激活历史文化游径的资源价值和品牌价值,把近600个历史文化资源点打造成为广东历史文化传播和展示的“打卡点”;让70条游径线路成为媒体资源和网络流量高度关注的引力场;让历史文化游径真正成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出行体验方式,并最终构建属于广东历史文化游径的私域流量。

中山纪念堂(广东省旅游规划与营销协会提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文旅部门高度重视“游径”的市场化运营和开发,先后举办多次游客体验活动,广泛动员各大旅行社策划推出游径旅游产品。

在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文旅部门可以充分依托当地历史文化游径创建成果,策划开展“游径里的党史故事”“跟着游径学党史”等主题活动,让广大游客就近就便开展实地考察、国情调研,感受美好幸福生活。

历史文化游径正越来越成为旅游热门话题和网红地,成为广大民众“品读广东历史,讲好广东故事”的重要途径。这一实践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并将遗产变资产,带动了沿线区域发展。这种全新的旅游赏玩线路,为文旅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产品,是广东文旅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新探索、新举措。

随着广东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发掘,多元文化广泛融合,从历史文化游径切入,将有效促进文化遗产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形成文旅融合发展的“广东模式”。

总策划 / 汪一洋 刘海陵 林海利
编委会主任 / 曾颖如 孙爱群 孙璇 胡泉
本期统筹 / 陈桥生
责任编辑 / 赵鹏
主办单位 /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羊城晚报社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辑 | 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