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的寒假班要排满?专家:习惯养成远胜于知识填充
2021-02-01 17:4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这个假期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劳动能力,在陪伴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崔文灿
实习生 刘锦鹏

近日,萌娃们迎来幼升小前的最后一个寒假,有家长已“按捺不住”了。记者了解到,许多大型教育机构寒假开设给幼儿园大班孩子的语、数、英学科兴趣班已经满员,而小机构开办的“幼小衔接一对一”课程也是“一师难求”。

报班趁早,孩子就能赢在小学起跑线吗?这个寒假,父母育儿重点应放在何处?有小学教师和幼儿专家在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对父母而言,这个假期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劳动能力,在陪伴中与孩子共同成长,因为心理建设和习惯养成远比学习具体学科知识来得重要。

资料图:广州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跳绳。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桂炎 摄

报班要趁早?效果可能没预想好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孩子和家长所面临的重要转折期。有不少焦虑的家长生怕孩子落在一年级的起跑线,早早将拼音、算术和英语课程填进孩子日程表。

提前报班学知识,就能先人一步?执教于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一年级某班的班主任刘晓宇不这么看。这位语文老师曾在学期拼音教学进行到一半时,做了次小调查:有谁在入学前学过拼音?出乎意料的是,全班30多个孩子举起了手,但刘晓宇当堂却说:“那为什么之前给你们提问,你们都答不上来呢?”

“很多家长关注的是我们家孩子上过‘幼小衔接’,但是学习质量、孩子的接受程度、以及孩子到底吸收了多少,家长其实并不知晓。”

刘晓宇说,没报班的孩子可能刚开始接受慢,但只要踏实跟进教学,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最后和别人是没有差距的。一些孩子自认为老师教的都学过了,上课不听讲,最后反而有可能会被落下。

有家长担心:如果班里其他孩子都学过某些内容,老师上课就不教。事实上,即便一个班所有孩子都在学前学了拼音,上小学后老师照样会从头教起。

在刘晓宇看来,与其将孩子们推进形形色色的机构培训,不如带孩子大量阅读。

“作为语文老师,我当然是提倡阅读的,作为班主任,我更加提倡阅读!”刘晓宇说,孩子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可以通过阅读得以训练,经过大量输入后,输出自然会比从前更加顺畅。不管是读文学、历史还是自然科学,阅读都对孩子的思维进行了锻炼。

陪伴孩子阅读更重要。新华社资料图

记者了解到,有些家长虽未将学习小学知识纳入寒假计划,但也在机构的英语课、思维课上一掷千金,待到春季开学及其后的暑假,再系统学习小学课程。

在广东育儿科学研究院常务理事、领袖小玩家&IQ house幼儿园创始人杨含知看来,家长要做的并不是急着为孩子报班,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厌学。没有焦虑感地伴随孩子走向人生重要阶段,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要重视学科知识框架性的铺垫,而不是学科知识的填充。如果处理不好,会让孩子对于学习、读书产生抗拒,从而影响孩子的未来学习生活以及自我认同感的建立。”杨含知说。

写作业拖拉,做事磨蹭?学习习惯没养成!

幼升小,意味着孩子的社会角色从基本没有压力的小朋友走向承载了期待的小学生。身份转变对于孩子来讲是一个阶段性变化,对父母来讲也是阶段性挑战——孩子的日常学习、习惯应步入正轨。在刘晓宇看来,孩子们的心态要调整,父母的心理也要重新建设。

资料图:广州一年级小学生。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桂炎 摄

开学首日,一年级新生表现各不同——有的小朋友高高兴兴来上学,有的小朋友连校门都没进就开始泪奔。等到小学生活步入正轨,又有孩子出现写作业慢、做事磨蹭拖拉的毛病……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没有提前报班,才会什么都慢人一截。

“其实就是因为孩子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刘晓宇一阵见血:“一年级的知识其实很简单,我们更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她说,父母可以通过言语上的鼓励,让孩子提早认识到小学的变化,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家长需要给自己做个规划,认真思考自己在孩子的入学后应该怎样去做,才能给孩子创造健康快乐的成长过程。

刘晓宇建议,家长可以在作息上帮助“准小学生”适应学校的时间安排,也要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上下功夫,比如教孩子收拾书包、叠衣服以及整理个人内务,若是单纯在拼音算术和英文上耗费心力,那么就是对迎战小学生活的理解偏差。

习惯养成后,如何在学业上提前谋划呢?“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调整孩子对于小学生以及学习生涯的理解。我会推荐家长们可以为孩子准备几本有趣的关于上学的绘本,培养孩子对于上学和成长的期待和荣誉感。”

杨含知建议,“通过绘本故事的代入式教育还可以让孩子养成好的作息习惯、自理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第二是学习空间的准备,像绘本阅读角、思维导图和挂图区域、书桌和书写区域的布置,孩子会非常有仪式感和自我身份认同感,觉得作为小学生非常神气;第三是学科知识框架性铺垫,而不是学科知识的填充。”

羊城晚报·羊城派资料图:广州一年级小学生。

家校合力1+1>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永远是先行于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学习内容从具体生活走向抽象的学科知识,师生关系从保教走向教育,学习方式从游戏操作走向逻辑及理解,生活作息从松至紧,管理方式从他人协管走向孩子自理。

刚入学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与家长的沟通,最重要的就是亲子陪伴。

作为幼教领域深耕者,杨含知一直提倡父母要做孩子环境的准备者、规则的维护者、成长的陪伴者。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教育,老师在校教育孩子,父母在家更不能缺位。

刘晓宇对此持同样观点。这位年轻的教师曾因孩子一句话而红了眼眶:一名小男孩告诉自己奶奶,想让刘晓宇老师做他的妈妈,因为“是刘老师每天都陪着我”。

后来在家长会上,她依旧难掩激动,说了这个故事。“听到这句话是不是觉得很心酸?孩子为什么要我们做爸爸妈妈?因为我们在学校一天从早到晚都是陪着他,他有什么需要帮助、什么要求,我们都可以做得到。这就反映了有些父母他忽视了跟孩子之间的陪伴,忽视了亲子关系。”

刘晓宇说,尽管有的家长没时间陪孩子读书,还是可以陪他去玩、做游戏、聊天。她希望家长可以多去关注孩子,通过和孩子聊天、游戏等方式与孩子相处,通过陪伴去感受孩子内心的需要。

在学校授课时,如果刘晓宇发现有孩子基础薄弱,接受能力相对慢,会及时与家长沟通,希望家长可以在家中配合,帮助孩子巩固不熟悉的新知识。

然而对一些工作繁忙的家长,如果顾不上抓孩子的学习,差距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有些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尤其是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其实问题不在于幼小衔接上,而在于家长和孩子是否能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只有老师和家长真正配合起来,才能够达到1+1>2的效果。”刘晓宇说。(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