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李雯
来自海南的小星(化名)是一名6岁小男孩,因为腹痛就医,一查竟然是肝母细胞瘤。父母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会得肿瘤,震惊之余立即决定从海南到广州求医。
到了广州入院后,父母再一次没有想到,医生给孩子手术开腹后又合上了——只因病情太复杂,左右肝都有肿瘤,一次性手术没有办法完全切除。
几经周折,小星父母把孩子带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治疗。肝胆外科温哲主任团队采用手术+射频消融的方式一次性清除了小星肝脏上所有肿瘤。
据悉,这是广东省首次采用多影像(CT/超声)融合导航,精准定位肝内转移瘤微波消融,同期进行肝切除术,术后小星耐受良好,化疗后准备出院。
6岁小儿肝母细胞瘤起病隐匿,病情复杂罕见
肝母细胞瘤( 简称HB) 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肝脏肿瘤,90%发生在5岁以内。据了解,该病起病隐匿,早期多无症状,约20%的患儿在诊断时已发生远处转移。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肝胆外科,一年就接诊了十几例肝母细胞瘤患儿,目前在病房就有好几名患儿,其中一名患儿只有9个月大龄,腹部隆起像个小山丘。
“孩子由爷爷奶奶带着,没有注意到孩子腹部的变化,等到孩子腹部隆起明显时,家属才注意到,此时到医院一查,肿瘤直径已长到七厘米。”温哲主任介绍。
小星因为腹痛就医,这才在做B超时发现了肝脏异常,再一查甲胎蛋白,数值高得厉害,最后确诊为肝母细胞瘤。父母随即决定从海南到广州求医。
小星和父母来广州治疗也是一波三折,先是在一家三甲医院住院,小星被推进手术室,开腹后发现左肝有一个7厘米的瘤灶,右肝上还有四个分散的深部小瘤灶,一次性手术没有办法完全切除,只能关闭腹腔。
小星的父母不得不带着孩子转院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该院肝胆外科主任温哲告诉记者,孩子的病情的确很复杂,而且病情严重,目前已经进展到第四期。瘤灶主要位于左半肝,同时肝右叶有4枚转移灶,所以单纯的手术很难将病灶切除干净,并且保留足够量的肝脏。
微波消融+同期手术,首次应用在儿童肝脏肿瘤
对于小肝癌(直径小于3厘米)一个常见的治疗办法就是微波消融,这在成人肝癌上已经普遍开展并且技术十分成熟,但是因为小儿肝肿瘤一般都体积较大,消融治疗在儿童肝脏恶性肿瘤治疗领域还尚属空白。
针对小星复杂的病情,温哲主任团队打算采用最新的技术——肝肿瘤切除联合多影像(CT/超声)融合导航精准定位肝内转移瘤灶微波消融术。温哲主任表示,“这估计是全广州市,乃至广东省首例儿童肝母细胞瘤采用微波消融的方式治疗了。”
简单一点讲,就是用微波针刺入肿瘤内部,在极短时间内产生高达65 ℃-100 ℃的局部高温 , 使肿瘤组织凝固变性坏死 , 达到灭活肿瘤的目的。
手术长达三个小时,左半肝及S8段精准肝切除,消融右肝两个病灶以及局部切除两个表浅的病灶。“整个过程很顺利,我也很满意,患儿经过10天的术后康复顺利出院。”温哲主任说。
肝母细胞瘤总体5年生存率为80%
由于肝母细胞瘤起病隐匿,早期除有轻度贫血外,一般情况下多数没有明显症状,晚期则出现黄疸、腹水、发热、贫血、体重下降,并可因腹内巨大肿块造成呼吸困难。
手术切除肿瘤是HB的重要治疗手段,能否完整切除肿瘤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但若诊断明确后直接手术,肿瘤完全切除的比例仅为50%-60% ,且单纯手术治疗的患儿容易术后复发。所以肝母细胞瘤的治疗是采取化疗+手术的综合治疗措施。
在手术前化疗,对于提高外科手术的肿瘤完整切除率及降低肿瘤复发率起到了重要作用,术后化疗则可进一步消除原位残留及远处转移病灶。所以,目前以手术联合化疗为主的多学科诊治成为HB治疗的标准模式。
温哲主任表示,肝母细胞瘤总体五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但对于伴有肝内转移、化疗效果不好的病人,尤其对于位置比较深、难以手术切除的转移灶尚缺乏良好的治疗手段,有时不得不进行肝移植手术。而微波消融+同期手术的技术,给这些病人带来了新的希望,这是在常规肝肿瘤切除手术基础上的巨大进步。(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医院提供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