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倾囊!广州医生将15万元补助捐给驻点帮扶医院
2021-01-28 16:15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帮扶家乡之路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梁译尹

40岁的李良,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针灸康复科的一名医生,今年1月刚结束医院“组团式”帮扶梅州市大埔县中医医院的工作。

返穗之前,他将自己获聘为广东省县级公立医院专科特岗专家所取得的15万元补助,通过大埔县红十字会,悉数捐赠给大埔县中医医疗互助会,该笔资金后期将用于大埔县中医医院发展血透事业。

李良医生将15万元捐赠给帮扶医院

一年帮扶,倾囊相助

举办捐赠仪式的这一天,刚好是李良在大埔县中医医院驻点帮扶刚满一年的日子。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卫计委、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开展中医机构对口支援工作的精神,2019年12月28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派出了第一批帮扶专家团队到大埔中医院驻地帮扶,针灸康复门诊副主任中医师李良便是其中一员。

“这次捐赠,有很多人不太理解。我只是派驻过来帮扶一年,而且我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家中贷款压力很大,为什么要捐出这么大一笔钱。但是,了解我的人就一定会知道,我对大埔的感情是很深的,能捐出这笔钱为家乡的医疗事业做一点贡献,我真的打从心底感到开心和自豪。”李良说。

原来,李良是土生土长的大埔人,他在上大学之前,就一直生活在大埔这片土地上。他小时候,家中贫寒,主要靠祖父祖母和叔叔婶婶抚养,可以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乡亲邻里和学校给予了很大的照顾和关爱。而他也没有辜负大埔父老乡亲们的期望,高中后考进了广州中医药大学,通过助学贷款顺利完成学业,后来成为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的一名医师。

虽然已在广州成家立业多年,但他心里始终惦记着大埔的乡亲,也时常关注着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和各方面的发展,总希望有朝一日能回报家乡,报答广大的父老乡亲的恩情。因此,当收到医院要组建团队帮扶大埔县中医医院的消息后,他毫不犹豫地就向领导提交了帮扶申请。

李良这一股深厚淳朴的爱乡之情,也感染了他的妻子。对于李良去帮扶的决定,妻子表示十分理解和支持。她和家人揽起照顾两个年纪尚小的孩子的责任,为李良消除了后顾之忧,让他可以义无反顾地踏上帮扶家乡之路。

作为一名党员,李良希望做一名“良医”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他牢记着古代名臣范仲淹的一句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自己选择了做一名医生,无论去到哪里,都要肩负起解百姓疾苦的使命。

初到大埔县中医医院,李良和帮扶队的同事们就发现了医院存在设备有限,人才缺乏,医生们总体技术水平及观念相对落后,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李良从所在的康复科着手,积极开展医疗业务并指导科室管理发展工作。

帮扶的这一年,李良可以说是大埔县中医院最忙碌的医生之一。作为指导专家,他对每一位病患的治疗亲力亲为,一边为患者治疗,一边为带教徒弟详细讲解。这一年他在康复科开展了龙氏治脊疗法、小针刀、刺络放血等多项新技术,亲自制定康复科常见病的穴位贴敷疗法和耳穴压豆选穴指南,积极推广各种中医特色外治法,完善中风病、腰腿痛、颈性眩晕等康复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路径建设,使其科室业务量成为了全院增长最快的科室。

去年,有一位患者吴阿姨,因车祸导致骨折,术后四肢乏力,不完全性截瘫。李良医生带领康复科医护人员为她详细评估病情,制定诊疗计划,并不断鼓励吴阿姨树立信心。经过三个多月积极康复训练和针灸治疗,吴阿姨的肌力明显改善,从坐着轮椅进来,变成了走着路出院。

由于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后来很多患者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良医”。对李良来说,金杯银杯都不如群众的口碑,一句“良医”,价值千金。

李良在大埔中医医院临床指导当地医生

带来新技术,留下好队伍

在李良和帮扶专家团队们的不懈努力下,医院科室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环境都不断提升,但李良深知,这样还远不足够,必须要想办法把技术留下来,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由于针灸推拿临床操作性强,李良就沿袭师承制度培养人才的办法,招收了两名徒弟,为其制定学习计划,让他们可以每天跟诊,贴身学习针刺技术和龙氏治脊疗法。他还亲自编写了手法推拿培训手册,对新招聘的医生进行理论培训,现场进行标准示范教学。此外,他还多次在院内、科内进行教学授课,以此开拓年轻医生的诊疗思路,极大地激发了其学习积极性,并提高了理论和诊疗技术水平。

经过这一年“传帮带”式的教学,现今康复科的年轻医生们已领会到运用不同的方法治疗不同疾病的理念,改变了过去以“一根针打天下”的状况,科室整体医疗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帮扶结束后,他跟这些医生也还保持着紧密联系、“平时他们有疑难需要咨询,我肯定都会义不容辞地帮忙解答”。(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医院供图
责编 | 梁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