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深化粤港澳养老服务合作,搭建三地养老服务平台
2021-01-23 22:0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粤港澳如何携手解决湾区养老问题,已成为目前相当迫切的一项重大民生议题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符畅

1月23日,广东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广州拉开序幕。受疫情影响,省政协委员、香港中国商会创会会长陈丹丹今年没能来到现场,但早上9时,她准时进入大会开幕式的直播间,积极“云参会”。今年,她提交了《关于消除“数字鸿沟”做好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服务的提案》,为粤港澳大湾区老年人群体的幸福生活鼓与呼。

港区委员陈丹丹通过APP观看大会开幕式直播。受访者供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留意到,今年有多位省政协委员关注到与养老相关的话题(详见:如何帮助老年人打破“数字鸿沟”?省政协委员:可“双管齐下”高素质养老人才缺口大!欧阳少林建议:提早布局人才储备)。

在长期履职过程中,陈丹丹发现,随着我国数字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越来越便捷,如扫码点餐、在线挂号、网购车票、网约车出行等。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科技的进步,使得人均寿命大幅延长,“银发族”占人口比例愈来愈高。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8.1%。

“在多数人享受数字技术红利的同时,由于对新技术手段适应能力较弱,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所遭遇的困难尤其突出。”她说。

她指出,作为中国经济最富庶的板块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全面进入老龄化时代。据统计,广东60岁以上人口达到1440万,其中有90%老人选择居家养老。香港作为全球预期寿命最长的地区之一,过往传统社会养儿防老的观念,随着经济形态转变、少子化、子女移居外地生活等因素而遭遇较大的冲击。粤港澳如何携手解决湾区养老问题,已成为目前相当迫切的一项重大民生议题。

她举例道,去年以来受防疫措施影响,不少在粤香港居民无法回港就诊,特区政府推出特别支援计划,让香港居民可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就诊。计划推出一周即收到3468份申请,但最终只有59人成功预约。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申请者多为老年人,不熟悉使用计算机上网技能,容易造成证件号码输入错误、上传图片不清晰等情况,以致大量申请无法通过审核。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强调:深化养老服务合作,支持港澳投资者在珠三角九市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兴办养老等社会服务机构,为港澳居民在广东养老创造便利条件。基于此,陈丹丹在提案中也提出了三条具体的建议:

一是湾区养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优化创新并行,并打造一批适合粤港澳三地长者使用的智能服务平台。帮助老年人越过“数字鸿沟”决非一时之计,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性,在数字化时代仍然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只是基本要求。提供智能科技,使老年人能过上积极、安全和独立幸福的晚年生活,才是长远的目标。

建议广东牵头,粤港澳三地相关机构参与推动,积极鼓励资本和科技企业打造一批适合湾区养老使用的智能服务平台,把湾区养老的数字化服务打造成全国的典范。

新华社资料图

二是聚集粤港澳三地优势,搭建集跨境培训、资质认证、卫生健康等功能于一体的养老专业服务业机构平台。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常常仅停留在生理与安全的需求层次,专业的照护服务则需要康复、护理、营养、心理、社工等十多个工作岗位的有效协同,照护人员自身专业能力与协同作战能力不足,使得服务效率与质量较低,再加之传统盈利模式单一,这些成为了现阶段养老行业的痛点与难点。

汇聚湾区卫生健康和养老服务资源,建设专业的培训和资质认证平台,不仅可以为有志于投身湾区养老产业的个人和企业,提供三地官方认证的行业通行证,还可以保证输出源源不断的专业养老人才。

三是建立抽查回访制度,监督各适老智能平台的实用性和便捷性。智能化适老平台服务效果如何,最重要的还是用户评价,尤其是老年用户群体的评价。建立面向老年人的反馈管道,让生活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老年人,把实际应用中的积极反馈和不佳体验及时反映出来,让各个智能化平台的适老化改造不断优化和持续升级,进而形成相对稳定的适老化产品版本。

这就需要建立专门的回访抽查制度,可由粤港澳三地的民政、卫生、科技等机构牵头,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从衣食住行医娱乐等方面分门别类对老年人数字服务体验进行定期的回访和抽查,及时形成具体的意见反馈清单,从而促进各适老智能化服务功能的逐步完善。(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