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粤藏情深!广州大学第六批援藏支教实习队员归来
2021-01-11 22:3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木棉映格桑,广大波密是一家!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通讯员 广大宣

“在青春激扬的时候,有机会来到波密这片神圣的土地去塑造无悔的青春,用教育去帮孩子们圆梦!让西藏支教的磨砺,成为我们人生的一抹绚烂的色彩!”1月11日,广州大学举行援藏支教实习总结会暨第六批实习队员答辩会,广州大学第六批援藏支教实习指导老师代表、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李文翎教授;第六批、第二批援藏支教实习学生代表伍晓彤同学、邓莉婷同学等分享了参与援藏支教实习的情怀与感悟。

第六批实习的12名同学同时进行实习答辩,用满满的支教简报、主题班会记录、上课课件等讲述西藏支教的心路历程。

第六批援藏支教队初到波密

六批共67名学生援藏支教

自2017年起,广州大学在广东省教育厅与西藏林芝市“校地共建”项目框架下,与林芝市波密县人民政府积极开展教育结对共建。援藏支教实习是教育结对共建的重要内容。

2017年至今,广州大学先后派出了六批共67名援藏支教实习学生、带队教师36人次分别到波密县中学和波密县完全小学开展为期1个学期的援藏支教实习,实习学生涉及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生物科学、美术学、教育技术学、心理学、音乐学等师范专业。

第一批援藏支教授旗

援藏支教实习生除参与教学、班主任工作以及一系列帮扶活动外,还为中小学生开设了瑜伽、话剧、趣味数学、美术、打击乐等一系列课外兴趣班,并协助两校开展“红旗下乐成长 七十大庆献礼”书画比赛、“献礼新中国70华诞·我和我的祖国”百米长卷绘画等主题活动;围绕“大手牵小手”“藏汉一家亲”等主题积极参与波密县中学和波密完全小学“音乐之家”的建设,协助完善支教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全方位、全过程开展各项支教实习活动。

第二批援藏支教授旗

“校地共建项目是应当地所需,发挥广东所能;援藏支教实习有力推动实现了支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支教与大学生实习的融合。”总结会上,广东省教育厅政务中心主任梅毅表示。

如格桑花绽放雪域高原,收获粤藏情深

“实习之初,我是语文老师也是美术老师,随后接手了5个班级的历史教学工作。”第六批队员伍晓彤介绍,在藏的115天,队员们迅速适应了高原环境和跨年级、跨学科教学,人均授课215节;新创了“波密县中学首届藏汉语言文化节”、波密县中学“非遗进校园”波卓波央比赛、波密县完全小学科技节等特色活动。

在波密县完全小学,实习生何建辉、何晓华任教班级的平均分在月考、期中考试中获年级第一;在波密县中学,她和李玉坤、刘瑜芳任教的国防班、藏文班班级平均分排名期中考试年级第一,也斩获了多个单科第一。

第二批支教队员、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19届毕业生邓莉婷现为黄埔区教师,在波密支教期间担任初一英语老师、班主任以及舞蹈兴趣班指导老师。“四个月时间里,上了四节公开课。从理论到实践,从座位走上讲台,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能力在短期内突飞猛进,每一位队员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五批支教队员杨兰芳在上英语课

让队员们更难以忘怀的是波密孩子们对支教老师最淳朴的爱。“丁增罗布会将自己红扑扑的小手放在嘴前哈气搓热,然后把我冰冷的手放在他的手掌心之中。”第六批援藏支教队员之一的杨淑真同学说。

支教期间,支教队员开展了以“中华民族大家庭”为主题的班会课、策划举办主题征文以及手抄报比赛、到“波卓波央”的发源地采风、开展“民族团结”剪纸活动…… 在各式各样的交流中,支教队员与波密中小学生师生间的情谊越来越深。支教队员们离开学校的那一刻,波密孩子们躲在学校角落里哭成了泪人。

第六批队员何晓华上第一堂课

助力民族团结,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教师

心系援藏支教,情牵雪域高原。针对援藏支教实习学校的特点,广州大学组织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安排前期参加过的学生“传帮带”,并邀请广州市援藏干部、林芝市波密县领导等介绍情况,使支教实习工作前后衔接得当,师范生更快地掌握相应的实践性知识,向准教师的角色适应和转变。

三年多来,67名援藏支教实习学生共上课 15230节,人均227节;听课共1468节,人均21.9节;参加教研活动共650次,人均9.7次;召开主题班会744次,人均11.1次。

第六批队员何建辉鼓励学生上台讲英语

作为师范生的他们,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坚定了支教从教信念,锤炼了意志品质,涵养了家国情怀。何晓华等多位支教队员表示,经由波密支教之旅,深刻地感受到了广州大学培养“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综合性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将继续发挥师范教育的优势,进一步深化校、地教育交流合作,扎实推动援藏支教实习工作不断向前。”广州大学副校长郭兴蓬表示,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广州大学坚持推进援藏支教实习工作,不仅对应教育帮扶、民族团结的初心,也是学校奋力推进新师范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教师的重要依托。(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学校提供
责编 | 谢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