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施沛霖
实习生 张文曦
《汉书祭祀志》记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印章方寸之间,蕴含着千百年的历史古韵,无论是字体的变化、风格的演进或是篆刻技艺的精进,均承载着文明的重量。这种由篆字、雕刻及印石组成的传统印章艺术,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收藏雅好。诗、书、画、印这四种艺术表现形式,经由战国、秦汉、晋唐而于宋元之后,被完美结合,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直指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及审美追求。
印章三千年,是一部印信史,更是艺术史。秦汉古玺印和明清流派印是其中的两座高峰,明清两代至民国时期,印家辈出,流派纷呈,民国时印章收藏之风已盛极一时。
时至今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火热和收藏门类的细分。印章收藏热度也越来越高,拍卖场上的名家印章,总会引发藏家追寻关注。
一直以来,印章的收藏有着两个方向,一是藏印,即欣赏印章篆刻的金石美、印文美;另一种是藏石,以文玩收藏为方向,鉴赏印章的石料之美、印钮的雕琢天成,当中尤以温润灵透、色可夺魂的田黄石、鸡血石为贵。
古人谓印有三品:“气魄生动、出于天然、谓之神品;笔法超绝,古致淋漓,谓之妙品;遵依古制,不跃规矩,谓之能品。”藏印的行家往往有较高的书画造诣,从艺术角度出发来赏析印章之美。
那么,新藏友们该如何读懂这种小中见大、缩龙成寸的艺术?印章篆刻应如何入藏?《名家话收藏》请来当代青年书画家、篆刻家刘少白,与篆刻爱好者们分享他的藏印、读印、治印心得。
【嘉宾简介】
刘少白
号乐水山房主人,1983年生。自幼习书画,启蒙于梁永卓先生、齐白石四子齐良迟先生,先后就读于中国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崔志强先生、吴悦石先生、刘绍刚先生入室弟子。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印社社员。
书画篆刻作品多次在中国书协、中国美协、西泠印社主办的全国展览中获奖。2019年初,在北京荣宝斋举办个人书画印展。曾先后出版《少白刻画》、《澄怀观道》等多部作品集。
壹|赏印 从印章历史到
在篆刻艺术的历史长河中,殷商、秦朝、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历史印记形成深厚的文化沉淀 ,所流传下来的理论和印章被历代篆刻家奉为圭臬,也为篆刻艺术这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刘少白看来,篆刻须集古文字学、书法、绘画、诗词文字、雕刻技艺等造诣于一身,并非是一朝一夕能习得的,学会藏印,须了解印章历史、印家流派、铸刻方法与演变发展。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篆刻是与书法、绘画等联系紧密的艺术,您认为掌握篆刻技艺需要有哪些方面的功底?
刘少白:篆刻是一门门槛较高的艺术,需掌握以下几个方面要义:一,古文字学。篆刻涉及大量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等,篆刻者须了解字体的源流、文字的结构规律,才能将文字正确地组合;二,文学性。因篆刻内容涉及文学,不能陷入粗鄙之道;三,书法、篆刻印章须有一定的书法修养;四,美学。清人陈克恕在《篆刻针度》中曾言:“篆故有体,而丰神流动,庄重典雅俱在笔法。”篆刻的文字亦讲求动态美和线条美;五,雕刻技巧。冲刀、切刀,线条生动或稳健皆有诸般讲究。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篆刻在历史中有怎样的传承与发展呢?
刘少白:从殷商时期至今的三千多年来,篆刻首先是文明的展现,其次是身份的展现:从帝王的金印、玉印、铜印、鎏金印,到普通的石质,再到后来的牙质等,从古至今,篆刻在历史长河中涵盖了各种材质。而材质正彰显了主人身份与职权,在古代,印章一直是身份的象征。
到了宋代,其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催生了一些“奇人”,如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米芾,因不入凡俗、举止癫狂而被称为“米颠”。当时宋朝流行的大多是铜印,米芾自己刻不动,就转而亲写印文稿交付刻匠制作和篆刻。刻完以后,他再告诉刻匠怎么修,最后达成他想要的效果。此后,一些文人、书画家纷纷效仿,这种设计篆刻文稿的行为也蔚然成风。
宋末元初,书画家赵孟頫也作了诸多尝试。赵孟頫痛感当时流行的印章毫无生气,不愿使用这些低俗粗劣的印章,便把当时宋朝流行的篆书书写模式改成印章的格式,一改先朝人的风格。他所爱用的朱文印章也被后人称作“元朱文”,其风格静雅秀逸、工致隽美,强调篆刻的工稳。这种风格到元朝后期得以传承和创新,而传承的人便是以画荷闻名的王冕。王冕把花乳石剖开磨平,作为文人第一次真正地拿起刀来刻印章。
到了明朝,迎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高潮,篆刻艺术同样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文徵明之子文彭对诗文、书画、篆刻均有造诣,他尤精篆刻,对六书有深入研究,和并称“文何”的何震主张篆刻必须精通六书才能入印。
由于文彭身世显赫,乃名门之后,后人追溯篆刻历史时就将文彭作为中国文人篆刻的创始人。文彭的篆刻影响了后来的众多文人,江浙一带出现了各种流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清代邓石如“书从印出,印从书出”、 赵之谦“印外求印”等观念一直对篆刻艺术有很大影响,应如何深入理解?
刘少白:及至清代,邓派篆刻创始人邓石如的出现,使篆刻艺术继续发展。邓石如以自己雄厚的书法为基础,提出了“书从印出,印从书出”的观点,提出在印章中刻的字不应是描摹的工艺美术字,而是书法里的字,强调将书法概念变成艺术。邓石如的这个观点也一直影响到今天,其中受影响的人包括大才子赵之谦。
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清末三大家”,擅长文字训诂和金石考据。赵之谦在前人的基础上广为取法,融会贯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创造性地继承了邓石如以来“印从书出”的创作模式,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赵之谦认为,篆刻印章如果永远在印章体系里参考之前的内容,无论参考的是东晋的、三国的还是秦朝的,都不会有太高的提升。而印外求印,除了篆刻之外,还会把与篆刻同时期的秦砖、汉瓦、诏版、碑刻、汉镜铭文,甚至山上的摩崖石刻都拿来参考入印。随着用来入印的内容越来越多,赵之谦也逐渐创立了自己的风格。
这融会贯通的风格也启发了齐白石。齐白石在自己印谱的序里写道: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略得其皮毛。齐白石为学习赵之谦的篆刻,曾下过大功夫,其“大刀阔斧,冲刀直入”的鲜明个人风格,便是受赵之谦的启发而来。
赵之谦还影响了晚清印坛四大家之一的黄牧甫,让后者不拘泥于古铜印斑驳之貌而追求自然健爽的刀意,不拘泥于汉印模式而广泛地走向“印外求印”。另外,赵之谦从秦砖汉瓦中得来的篆刻风格也影响了吴昌硕,形成了吴昌硕抱残守缺、苍茫古朴的风格。再加上齐白石操纵横溢的风格、黄牧甫光洁挺立的风格,这三种风格就是一刚一柔一中,基本成了印坛的鼎足之势。自晚清和民国以来,这三人的印风一直影响到今天,也是当今篆刻三大流派的基本雏形。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如果说篆刻艺术是从古至今一代代艺术家相互影响而向前发展的,那么当代顶尖的大篆刻家各有什么艺术特色?
刘少白:今天受到吴昌硕、齐白石、黄牧甫影响的著名篆刻家遍布全国,比如受黄牧甫影响的大篆刻家,便有上海的徐正濂先生;受齐白石影响的有王镛先生;受吴昌硕影响则有石开先生。这三位是当代中国篆刻艺术最高级的顶尖高手,皆受到“印外求印”的综合之风影响。
徐正濂先生学黄牧甫,也是印外求印,不拘泥于表面形式的拟古,而是追求大道至简,以灵性与恬淡的风格返璞归真。
王镛先生以齐白石为基本点,往历史上追溯融入了东晋西晋时期的砖刻文字、晋砖上接近楷书的那种半篆刻、半楷书文本,还将民间文字和石刻文字“挪用”到自己的书法里,形成自己古朴苍茫的书法体系,这种书法体系再移至篆刻中,形成他自身的篆刻体系。
石开先生则以秦诏版恣肆纵横的意态为印之篆法,他的篆刻风格奇峭冷逸,开张自如。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今天我们考证和赏析印章的重要标准是什么呢?
刘少白:考证和赏析印章有三法论,指的便是字法、章法和刀法。
字法指印章文字的选用、配置和结体方法。一个篆刻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字体系和独立的风格体系,因为书法必然形成个人的文字风格,这时候篆刻家的文字风格放到印章里才能形成印章风格。
而在章法上,历朝历代的印章都有自己独立的章法体系,如大篆文字的跌宕起伏、天真烂漫,汉印文字的整洁方正,元朝文字的自然隽永,都有自己独立的章法。
而刀法则有多种讲究,比方齐白石是单刀直冲的刀法。齐白石讲过,“世间事,贵痛快,更何况篆刻风雅事”。一刀下去,无须回刀,横冲斜插,痛快淋漓。吴昌硕用的是披刀法,他认为一根线只用一笔或一刀,不足以完整,要用三刀四刀、五刀六刀,用各种角度把一根线修得非常有味道、有造型,使之富有动态美。吴昌硕使用碎刀法的同时也使用披刀法。
贰|藏印 艺术价值为先 坚守收藏美学
与热门的书画市场相比,印章的收藏历来相对小众。但近年来,在收藏市场上印章也颇为引人注目。在嘉德2020年春季拍卖会 “清宁—金石篆刻艺术”拍卖专场中,齐白石篆刻的寿山石印章以57.5万元成交,而在2018年的西泠印社秋季拍卖会上,齐白石刻的子母兽钮寿山石王伯群自用印更以115万元高价成交。
在刘少白看来,印章收藏价格的不断高涨昭示了收藏行业的另一趋势,而他自己也有一贯坚守的收藏美学。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您对哪些印章有独特的收藏喜好呢?
刘少白:我偏重于收藏古印。在现场拍卖会或网络拍卖中,如遇到好的古玺、汉印,我都会买。但我买的标准跟其他人不一样:其他人买印章时可能会选材质:金印、银印、鎏金的、加松石的之类,或者会买这方印的官衔,如司马、将军、侯王等。而我会从艺术的角度去判定这方印章是否值得入藏,选择能为我所用的,目的是为了学习。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在您的收藏中体现了什么样的艺术观念?
刘少白:我选藏的印章,艺术性永远占第一位,出于这一原因,往往会在拍卖会中捡到漏。比如别人认为这方图章很一般,甚至没刻完,但从艺术角度出发我对它青睐有加。我曾入藏一方北魏的将军印,这是一件没人要的半成品,我入藏的原因在于从这方印章能看出古代匠人凿刻印章的次序。这方将军印有可能还没刻完,将军已战死沙场。
我收藏的古代印章中,还有一方战国带钩印,印上刻了一个生生不息的“生”字;我也收藏有秦印、齐印、汉印、宋印、元印等,近代的也曾过手过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师的印章。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形制格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字体系。收藏印章你得先懂文字学,这个门槛就挺高的,后人仿制时经常错字连篇。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您如何看待篆刻印章在艺术市场上的现状和未来价值?
刘少白:近年在艺术市场上,资本的介入搅动了市场,抬高了价格,令真正热爱艺术品的人往往难以用合理的价格买到心头爱,印章收藏市场目前也有这种情况。
近十年印章在艺术市场中升幅也比较大,但相对于书画这类热门艺术品,还是相对小众。以齐白石的印章为例,一方齐白石印章出版过十几次,大概售价100万元,但如果一张齐白石的画,在拍卖场上一般也要卖1000多万元,故印章相对便宜。印章还有一好处,就是当人们把印章买回来后,这方印章是可以不停地钤盖,这张钤盖的印拓也是能卖钱的,齐白石的印章钤盖目前市面价位是1000块钱。钤印的市场还是比较大的,我自己也经常买来研究。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对印章收藏的爱好者,您有什么收藏方面的建议吗?收藏印章的热潮中是否存在误区?
刘少白:印章收藏最简单的方法是,第一,入藏当代篆刻家的作品,通过入藏作品,你会跟这个篆刻家相识相知,令你在收藏之路上收获良多。
第二,多看精品,多去博物馆,跟业内顶尖藏家、学者切磋交流。
第三,一定要见高人,由一个懂行的高人在边上指导收藏。在书法、绘画、篆刻、家具、瓷杂等收藏品中,篆刻是门槛和段位最高的。
目前收藏印章的一大误区就是只关注材质,人们更看重石头的品级,买鸡血石、买田黄等,而忽略了印章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在您的“治印之道”中,如何把握传承古人、前人与自身创新之间的平衡呢?
刘少白:不学古人,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光有古人没有自己,我们就称之为食古不化。一个艺术家,一定要经历从古人慢慢蜕变成自己的过程。我一直都跟古人学习,向古人致敬,跟古人对话、问道,商榷,乐此不疲地沿着传统这条路摸索前行。
如何上追古人?可从我的篆刻谈起。我16岁就临摹白石老人的印,曾几可乱真,但刻到十八九岁我觉得无趣了,脑子里几乎全是标准的齐派印章风格。后来我在思考,齐白石是学谁的?他是学赵之谦的,而赵之谦是学汉印的……就这样一点点上追古人。现在我把赵之谦的印刻了,再把吴昌硕的印也刻了,再往上我开始学汉印,然后开始接触石鼓文,后来又跟着刘绍刚老师学古文字学,跟他研究战国汉简。
回过头看,齐白石对印章的空间管理、篆法、刀法等,对古人的字法以及“全在胆敢独造”的思想都非常绝妙,我追求的并非形似,而是学习他的风格和审美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融入到我的篆刻里。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刘少白藏品 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 | 冯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