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
通讯员 沈明礼 蔡仁银
图/韶宣
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国家战略背景下,按照广东省“1+1+9”工作部署和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要求,韶关被赋予“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重要使命。
韶关市委书记王瑞军日前在接受《羊城晚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五年,韶关市坚持以生态为特色优势融入“双区”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迈向“十四五”,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韶关面临新挑战,也迎来难得发展机遇。韶关全市上下要一心一意谋发展,以非凡之举推动韶关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
深学笃行:推动韶关高质量发展
2020年10月12日至14日,在“两个大局”深刻变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交汇的关键时期,在广东纵深推进“双区”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视察,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广东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王瑞军说,14日的庆祝大会,自己在现场认真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倍感振奋、备受鼓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对我国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作出了庄严宣示,对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行了强有力动员,为新起点上继续推进经济特区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不仅对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对韶关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0年12月21日,韶关市委召开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韶关市委关于制定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审议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高质量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韶关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王瑞军表示,韶关市上下将继续按照省委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深学笃行,以学习贯彻的实际成效推动韶关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虑发展基础、条件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锚定“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韶关市提出分三个阶段努力奋斗:
第一阶段,用3年左右时间,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取得明显进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阶段,用5年左右时间,也就是到“十四五”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更大突破,与珠三角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第三阶段,到2035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四通三抓”:对接融入“双区”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深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是新时代党中央赋予深圳的历史使命。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推进全省高质量发展,既要举全省之力建设“双区”,又要发挥“双区”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
王瑞军表示,韶关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地处“双区”辐射湘赣地区发展的枢纽位置,是最靠近大湾区的城市之一,也是最有机会、最有条件接受“双区”辐射带动的城市之一。韶关将在主动对接、支持、服务“双区”建设中找准韶关的定位,抢抓“双区”建设整体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战略效应、辐射引领带动效应带来的重大机遇,不断开拓发展新空间,实现与“双区”的功能互补、市场对接和错位发展。具体而言,韶关将通过“四通三抓”对接融入“双区”建设。
“四通”即“硬联通、软联通、云联通、情联通”。
硬联通是指韶关将大力提升与“双区”的水陆空全方位互联互通水平。陆上交通对接方面,韶关将加强高速公路规划建设,谋划推动京广(武广)高铁第二通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拉近与“双区”的时空距离;水上交通对接方面,韶关谋划推进韶关港乌石综合交通枢纽等港口航道工程建设,提升对接“双区”、辐射赣湘的“黄金水道”通航能力;空中交通对接方面,韶关大力推进韶关丹霞机场项目建设,力争2021年实现通航,为更大程度接受“双区”的辐射带动和溢出效应创造条件。
软联通是指韶关将加强与“双区”的体制对接、机制衔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打造与“双区”接轨的营商环境,按照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双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做好协同对接,最大限度激发发展活力。
云联通是指韶关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大数据等新经济新产业,通过云端、通过信息实现与“双区”的联通。为此,韶关将加快工业企业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以科技创新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与“双区”联通的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水平。
情联通是因为韶关与大湾区、广府人根脉相通、情感相连。40年前,韶关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前往珠三角城市发展,一批厂矿企业也迁往珠三角城市并焕发活力。这些年,省委、省政府实施省内对口帮扶战略,东莞对口帮扶韶关,真情实意、真材实料、真金白银地推进莞韶对口帮扶和精准扶贫工作。韶关将带着对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情厚谊的感恩、回报,主动对接融入服务“双区”建设,用真心真情、实干实绩,与“双区”在各自跑道上“赛龙夺锦”、合作共赢。
“三抓”即“抓住胃、抓住眼、抓住心”。“抓住胃”主要是指韶关将围绕打造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花瓶子”,让韶关优质农产品风行“双区”、畅销省内、走向全国;“抓住眼”是指韶关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温泉旅游和“生态+”“康养+”等旅游新业态,打造大湾区的“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抓住心”是指韶关将保护和活化利用好独特的文化资源,为韶关融入“双区”系牢“精神纽带”,做到与“双区”城市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连,争取来自“双区”城市更大力度的支持。
“生态立市”: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
“十四五”时期,党中央提出要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王瑞军说,绿色是韶关的底色,生态是韶关的名片。韶关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北部生态发展区的中坚力量,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等指标均居全省前列。韶关还是全省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境内90%以上主要河流属珠江水系北江流域,是下游广州、佛山等大湾区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辖区内新丰江则是东江流域最大支流,是供深圳、东莞、香港东江水主要源头。
王瑞军认为,保护好韶关的生态环境、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既是韶关服务全省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也是韶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韶关将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立市”战略,旗帜鲜明、责无旁贷、毫不动摇地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坚持生态保护“主旋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用最大力度投入、最有力举措、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好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绿色家园。
一是全域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韶关将以建设南岭国家公园为牵引,推进现有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确保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生态服务保障能力逐渐提高。以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推行林长制,强化森林资源培育和管护,确保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和有林地面积等反映森林资源的核心指标居全省前列,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首个全域国家森林城市的地级市。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契机,统筹推进各类生态环境的修复,努力实现“山清水秀、林草环绕、碧湖青田、城美人和”。
二是推进全域生态环境治理。常态化、精细化开展扬尘专项整治,强化空气质量预测研判和污染天气应对。全面落实河长制,完善流域水质监测预警体系,确保水质综合指数稳居全省前列,为北江流域、东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作出韶关贡献。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打造具有韶关特色的水文化景观带和风光带。持续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生态空间精准管控,打造源头严防、过程严控、违者严惩的全过程监管体系。
三是全域推广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推进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发展循环经济,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推动资源利用最大化。推动绿色航运发展,促进运输结构调整。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王瑞军认为,韶关的优势在绿色发展,出路也在绿色发展。韶关必须注重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要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坚持发展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产业,着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
王瑞军表示,韶关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更高水平创新主体,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大力推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科技型企业在韶建设生产基地,培育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加快建设更高层次创新平台,主动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高标准推进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建设,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区。要积极构建更富活力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韶关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质量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把发展精致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做优做强优质稻、优质蔬菜、特色水果、优质禽畜等主导产业和茶叶、油茶、中药材、花卉、蚕桑、黄烟等特色产业,建设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和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大型农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韶关市还要完善市县镇村四级助农服务体系,同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韶关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在加快钢铁、有色冶金、能源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立足韶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及现代轻工业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大数据及软件信息服务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韶关还要大力做好生态旅游文章,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一江碧水、温泉地热等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推进丹霞山等重点景区开发建设,加快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韶关段)等项目建设,开发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创建一批国家A级景区,推动景区提档升级,同时培育具有韶关特色的活动品牌,优化旅游配套建设,积极推动智慧旅游,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旅游宣传推介,把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聚焦重点:把资源资产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王瑞军表示,“十四五”时期是韶关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韶关市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把发展质量摆在突出位置,聚焦事关韶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王瑞军称,韶关必须注重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改革开放是突破韶关发展瓶颈的关键一招,要坚定不移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坚定不移对接融入“双区”,坚定不移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畅通内外双循环,为韶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韶关市必须注重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切实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此,韶关市要深入实施“东进、南拓、西融、北优”城市发展战略,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同时推进县城品质提升行动,加快圩镇风貌改造提升,优化城镇管理,同时坚持产城联动和城乡融合,全面激发城市经济新活力,推动形成县域特色产业体系,引导更多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上山下乡”。
王瑞军认为,韶关必须注重探索推进资源资产价值化,把资源资产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韶关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资产,也具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良好条件。韶关市要准确掌握资源资产,推动自然资源全域化整合;以市场化运作为主体,推动资源资产实现共建共享共赢;以先行探索为抓手,推动资源资产多元化增值,从而将“绿水青山”蕴含的资源价值转化为现实环境生产力。
王瑞军表示,投资不足是制约韶关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注重扩大有效投资,为韶关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为此,韶关要牢固树立抓投资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大抓招商、大抓项目、大抓要素保障,突出发挥招商引资的引擎作用、重点项目建设的带动作用和要素保障的支撑作用,切实扩大有效投资,夯实韶关高质量发展基础。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