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第一线】“基地+农户+科技”,特色农业一年四季有收益
2021-01-07 22:59 羊城晚报 原创
韶关始兴皇沙村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 通讯员 黄升鸿 赖金艳 陈军

1月6日,当记者沿着被誉为“落羽杉大道”的韶关始兴县道X344线,在道路两旁火红落羽杉的“指引”下,来到城南镇皇沙村走访时,果村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赖树梅正与七八位村民一起,赶在新一轮寒潮到来之前,抢收水田里的马蹄,翻土、采挖、分拣,忙碌而有序。合作社门口,一箱箱打包好的马蹄码放整齐,即将运往珠三角等地市场。

粤北多山,皇沙村所处的始兴县中部区域堪称粤北地区最大的一块小平原,溪谷纵横、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古便有“粤北粮仓”美誉。依托自然优势和对口帮扶单位东莞市塘厦镇的大力帮扶,皇沙村这个曾经的省定贫困村,走出一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之路。

农户趁着天气晴好采挖马蹄

从种水稻到种蔬菜 农民再向土地要效益

“今年马蹄销售行情好,产量也不错。我种的这几十亩马蹄,再有几天就可以全部收完了。”2020年底刚刚领回“韶关市劳动模范”荣誉证书的赖树梅告诉记者,元旦、春节之间这段时间,正是马蹄收获的季节,今年马蹄要产量比去年高,个头也比往年更大,“我们种马蹄用的都是有机肥,口感更好,产量也高一些,价格比化肥种植的每斤起码多出一块钱。”

始兴当地种植马蹄有300多年的历史,因果大肉嫩、清甜无渣、爽脆可口,深受顾客青睐。赖树梅说马蹄亩产约1500至2500公斤,品质高的一级果每公斤售价可达12至14元,普通品相的价格也在6至8元左右,去除成本,每亩净收入超过6000元。

果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创办人徐爱生也是城南镇皇沙村党支部书记。他告诉记者,皇沙村村民祖祖辈辈多以种植水稻为生,随着村民外出务工增多和水稻收益下降,水田出现抛荒、弃耕现象,最近几年特色农产品畅销,尝到甜头的村民们再度开始“从土地要效益”。

聘请专业技术人员 免费培训指导种植户

“春天种水果玉米、花生、辣椒和早稻,收获之后种马蹄或者再种一造晚稻,有些村民冬天还会种一些应季的蔬菜,轮作不断。”徐爱生说,通过“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合作社把生产、销售融为一体,并且常年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全程免费培训和指导当地种植户,严格把握农产品生长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确保种植品质。

“比方水果玉米,从下种到收获全程80天,亩产1000至1300公斤,我们按照每公斤2.1元的价格统一保底收购,解决了种起来卖不出去的后顾之忧,他们也比较放心。”徐爱生说,随着收益的增加,水果玉米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周边乡村也加入进来,预计2021年春季的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

内生动力+对口帮扶 村民过上好日子

新修建的三层楼房、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客厅陈设的实木家具……走进雷云洁家,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丈夫离世后,靠打零工和种田维持生计、供孩子读书的雷云洁告诉记者,曾经身上的担子有千斤重,现在终于熬出头了。贴在客厅显眼位置的“脱贫明白卡”显示,2019年她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085元。

雷云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1岁的儿子已在附近企业上班,每月工资5000多元;自己打零工,平均每个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帮扶单位每年发放产业补贴、就业补贴和资产扶贫分红,再加上种水稻、玉米和辣椒的收入,今年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应该不成问题,“现在日子好过了,就盼着娶儿媳妇、抱孙子!”

“村民能增收致富,要感谢帮扶单位的帮助。当然我们村民也很有志气,全村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28户,只要有致富的门路,他们都很积极,收入也大幅增加。”徐爱生举例说,对口帮扶皇沙村的东莞市塘厦镇通过消费扶贫,从村里采购了一批农产品,这些曾经“养在深闺”的农产品在东莞市场获得认可,不少消费者主动联系村里加购,“我们的油粘米、马蹄在东莞都卖得很好,村民们现在在田间劳作,劲头更足了!”

曾经的贫困村皇沙村也实现“逆袭”,村容村貌也明显提升。塘厦镇驻皇沙村第一书记游风浩指着一处设置有崭新篮球架、各式健身器材、红色塑胶跑道的小广场告诉记者,在扶贫工作开展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草地。

村新修建的文体广场

目前,皇沙村所有主线道和部分巷道总共装了近300盏路灯。全村目前已完成村道硬底化、通自来水、生活垃圾定点收集处理等;新建了农产品中转综合楼、文体广场和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