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深度的代际文学对话 | 2020年花城文学论坛举行
2020-12-07 18:20
上世纪80年代是启蒙的年代,当上世纪90年代的文学一出场,文化市场、文学市场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通讯员 庞博

2020年花城文学论坛12月3日至6日在花城·莫干山创作基地举行。

此次论坛主题为《“不惑”和“知天命”之间:一代人的精神图谱和文学经典化》。艾伟、何平、张楚、弋舟、路内、付秀莹、阿乙、石一枫、孙频等9位知名作家,作为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作家代表,展开了一场有深度的代际对话。

该论坛由广东的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花城出版社、《花城》杂志,与浙江省湖州市作家协会、湖州市德清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共同筹办。

花城文学论坛现场

论坛主持人、评论家何平提出了作家代际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本次讨论的“代际”从年代划分开始,接下来的讨论中,又陆续以地域、政治、审美群体、精神群体等来划分。他认为,上世纪80年代是启蒙的年代,当上世纪90年代的文学一出场,文化市场、文学市场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家艾伟认为,每一代人的经验是存在差异的。上世纪60年代作家的历史感受、历史经验与80、90年代的完全不一样。

作家路内提出了几个思考纬度:“所谓的一代人,在维度上也谈不上是一代人。台湾的华语写作,西方的华语写作等也有代际的说法,但不一定能与我们完全对应起来,这是不是有一个地域政治的影响?我经常在同龄作者身上感受不到我们是一代人。这都是值得思考的泛文化问题。”

作家张楚提到王国维“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学”的说法,但是以出生时代划分,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想到经典作家时,不会想到他出生在这个十年还是下一个十年。但是用年代去划分作家,就有一种微妙的东西在里面,“十年”应该能够体现出一个时代的作家的横切面、脉络。

作家石一枫介绍说,国外文学也有代际之分。而中国文学的代际为什么是十年一次,其实有特定的历史原因。2008年奥运会、2020年新冠肺炎,可能都会成为影响文学进程的大事件分隔点。

作家弋舟则提出,以前自己不喜欢根据年代被划分,但现在渐渐接受了“70后”“80后”这种命名,比较方便。而《花城》《收获》等期刊天然地吸引着文学青年。

花城文学论坛现场

作家付秀莹谈及“经典化”时,认为评论家、编辑一直在不断地对当代作品进行选择、淘洗,这就是一个经典化的过程。

作家孙频提到自己在80、90后作品里仍然能看到50、60后的精神内核。因为人性不变,困境不变。她觉得每一代都会有经典,但作家是否能写出经典作品,不是单凭个人能力决定的。(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
编辑 |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