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点名,你到了吗?人口普查四个“关键词”见证时代巨变
2020-11-29 22:1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第七次人口普查入户登记进入倒计时,十年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变化?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鄢敏 陈泽云
图/受访者提供

身穿红马甲,手持智能手机,戴着口罩,挨家挨户敲门……这段时间,作为一名人口普查员,广州天河区前进街道莲溪社区居委会主任朱铮为辖区内的居民登记个人信息。他和前进街其他400多位人口普查员一起,负责全街道5.9万多户,共11.6万多人的人口普查工作。

11月1日零时起,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入户登记正式启动。广东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从11月1日至12月10日,有超60万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进入近3000万户家庭,负责超过1亿常住人口的普查登记。

这是整个普查工作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工作量最大、动员力最多、直接决定普查数据质量的重要阶段。

今天(11月29日),开展第七次人口普查将满一个月,登记工作进入了最后冲刺时间。

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到底查什么?十年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变化,能否从人口普查中窥探究竟?近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跟随广州多名人口普查员的脚步,梳理了人口普查中的几个关键词,记录这场人人都需赴的“十年之约”。

 关键词1  智能手机

“您好,我是人口普查员,正在进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能耽误几分钟做个资料登记吗?”

11月初,广州天河区猎德街的唐老先生热情地迎接人口普查员进门,主动拿出户口本填报信息。他的妻子退休前参与过4次人普工作,他十分熟悉流程。

“这是一件国家大事”,唐老先生感慨:“今年可以在手机上完成,技术更先进了!”

朱铮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十年前“六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二十出头的他拿着A4纸大小的表格,逐户敲门,一点点地教街坊填表。之后,还要重新誊写,扫描后才能上传系统,“当时的感觉是每天都在填表。”

广州天河区前进街莲溪社区居委会主任朱铮上门为居民做登记

记者了解到,此次人普和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公民身份证号码的填报,登记方式也从原来的使用纸质表格登记,改为了用智能手机或PAD登记,登记成功后可直接上传数据。

“快的话几分钟就填完了。”朱铮对这一变化感到惊喜,“至少减轻了一半的压力。”

大多数居民也对这一登记方式表示接受,“不会操作的时候,这些年轻人会帮忙。”说话间,在普查员的指导下,唐老先生在手机上顺利完成登记。

技术发达了,并不意味着人普工作变轻松了。同样经历过“六普”的前进街美林湖畔社区居委会主任刘雪婷笑称,自己每天步数轻松过2万,经常“称霸”朋友圈排行榜。

她所在的辖区承担着38个普查小区的入户登记工作,住户多是上班族。“得等到他们下班才能入户登记。”于是,普查员通过微信或电话提前预约,晚上7:30后再上门做登记,“一晚上走20来户,结束时已是夜里十点多。”

广州天河区前进街美林湖畔社区普查员上门登记

流程简化了,如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这就十分考验普查员的工作技巧。朱铮负责的辖区有城中村,也有住宅小区,流动人口多,普查工作压力大。

“每天走到脚底疼是常态,锻炼了一身爬楼的本领。”尽管辛苦,可朱铮却觉得值得,随着城市更新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老楼安装了电梯,城中村也不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街道越来越干净整洁,居民家中也越来越洋气了。

“借着普查的机会,我们和街坊拉家常,这家孩子考上大学了,那家喜添小宝宝,那家刚搞了新装修,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看着也高兴。”朱铮说。

令刘雪婷欣慰的是,虽然也会遇到一些居民不理解,“主要是担心个人信息泄露”,但绝大多数居民都十分配合,她所在的辖区自主填报率能达80%。

据了解,此次人口普查首次探索利用行政记录和大数据比对核查,确保数据质量。

按照国家规定,普查员们要进入每个住户家,逐人逐项登记普查信息(填短表)。期间,还会随机抽取10%的住户填普查长表,获取更为详细的人口结构信息。

那么,如何保障居民数据安全?普查员们告诉记者,他们上岗前都签订了保密承诺书,对在普查中所知悉的信息必须严格履行保密义务,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另外,此次普查运用互联网形式,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都有完善的安全机制,确保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广州天河区前进街美林湖畔社区普查员上门做人口登记

 关键词2  门禁卡

同样每天“摸门丁”的,还有天河区猎德街道猎德社区居委会主任朱虹。被誉为广州旧村改造的标杆——猎德村就在这个社区里。猎德社区里有37栋楼、6000多套住房,常住人口近2万。

“和十年前猎德村刚刚改造搬迁时相比,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干净整洁的大理石路上,朱虹指着不远处的“口袋公园”、各式健民设施说:“这都是十年前没有的。”

十年前,珠江新城崛地而起,猎德村村民刚刚搬进回迁房,开始在城市核心区里的新生活。临近珠江,对望小蛮腰,出门不远就是广州新城市会客厅——花城广场,每年端午时节,村民们在自家门前的猎德涌举行传统的赛龙舟活动,吸引无数人前来“打卡”。

曾经的猎德村

十年来,猎德村民的生活如花城广场的灯光一般,绚丽多彩。“和刚搬进来时只有村民居住不同,如今,这里租户比住户还多。”朱虹说。

猎德社区高楼林立,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住户凭门禁卡进出。朱虹说,“一人一卡”不仅让小区居住环境更安全,也方便了日常管理,“平时我们对出租屋管理有了一整套完善的工作体系,也为此次人口普查工作提供了支持。”朱虹说。

如今的猎德社区

 关键词3  志愿者 

走访入户仍是人口普查必须做的工作。记者留意到,今年,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人口普查队伍。

朱虹所在的猎德街,充分发动村公司、各小区物业等力量,成立了6支“猎德党员人普先锋队”志愿服务队伍,吸引了100多名党员志愿者参与,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党员+群众+社工+村公司”等共同参与的公益服务联盟,为居民普及人普知识。

刘雪婷所在的前进街道,近460名普查员里有一半是志愿者。她记得,十年前的普查员大多是居委会工作人员,人手不足就找亲朋好友来帮忙。

“今年普查是团体作战”,刘雪婷介绍,平时社区举办各类活动,积累了一批居民志愿者。“这次我在微信群一发招募通知,很快就报名满了。”

猎德社区的普查员

 关键词4  国际社区

从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我国将在境内居住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广东吸引了许多外籍人士前来工作、生活。

在刚挂牌不久的广州首个国际社区——猎德街广粤国际社区,居住着较多外籍人士。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国际社区居委会的专职工作人员里,有4人英语六级水平,2人曾在海外留学。同时,为了做好普查工作,社区还专门成立了外语翻译小组。

“社区3200多位居民中,有600余人是外籍人士。”广粤国际社区党支部书记周航表示,入户普查前所有普查员都经过严格培训,内容包括与外籍居民沟通的礼仪、注意事项等。他们携带上门的《致住户的一封信》,也有英语、日语、韩语、法语等多个版本。

“外籍人士重隐私,上门普查会需要更细致的沟通解释。”周航说,在国际社区里,有部分物业管家会说小语种,普查员们请管家提前和居民预约上门时间,提前和居民预约好时间,到点就准时上门开展普查。

猎德社区普查员上门做人口普查登记

专家观点:
人口普查更应关注“屋檐下的人”

“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反映出经济社会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从2010年的‘六普’到今年的‘七普’,人们的居住环境、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副教授王军指出,人口普查是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关注的不仅是人口规模、结构的变化,更是生活在屋檐下的人和家庭,“这其实是很接地气的一项工作,非常有意义。”

王军也非常关注这十年间发生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家庭规模越来越小,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社会职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十年前外卖小哥没有这么多,网络直播也没有这么风靡。”在他看来,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都能在人口普查工作中得以呈现。

如今已是大数据时代,为何不整合现有的各类数据信息,而一定要逐户上门开展大规模普查呢?

“每一个数据都不是完美的”,王军指出,以手机数据为例,基本是原始数据,碎片化的。“有的人有几个手机,有的人没有手机,这就会造成数据有严重偏差。”他强调,这会对决策者产生误导,甚至会影响相关政策制定。

因此,王军认为,相较于其他形式,人口普查得出的结果更稳定,可信度也更高。

人口普查,究竟查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成功进行过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条例》颁布,确定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回,年份尾数为“0”那一年,就是普查年度。2020年开展的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第七次人口普查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公民身份证号、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每个人都要填的普表有19项,有10%的人会被随机抽取填长表,要填报48个项目。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