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刘铮
图/主办方提供
11月27日,第八届“设计城市”圆桌研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研讨会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城市观察》杂志社、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承办。(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围绕“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与品质提升”主题,来自省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
走向日常生活的常态化治理
2016年以来,广东省大力推进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工作,并取得了突出成效。2020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做好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工作。经过五年的实践,如何充分挖掘多元功能,推动活化利用,实现品质空间和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综合提升,成为当前南粤古驿道建设和研究的重要议题。
在研讨会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金云峰指出,南粤古驿道在当代保护利用与提升中需要挖掘、植入和融入现代社会需要的日常功能。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应规避运动式建设的短板,而走向日常生活的常态化治理,从历史保护、地方记忆、带动发展、再利用四个维度,承载人民的日常生活。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马向明认为,南粤古驿道宛如广东的历史基础设施,其活化利用需要我们找出历史遗产丰厚的点进行活化,历史的兴趣点就会一个点一个点地挂在古驿道上,成为愈发美丽的古道珍珠项链。
活化利用须与湾区生活结合
南粤古驿道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与会学者探讨的一大重点。
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唐曦文表示,在古驿道保护活化工作中,由于大湾区整体开发程度高,古驿道遗存较弱,因此湾区相较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规划更为薄弱。而实际上,湾区对休闲活动、历史文化的需求程度也是最高的,因此如何将南粤古驿道资源与湾区生活紧密结合将是今后规划的重点。
“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还需要思考古驿道未来的发展。”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指出,从工作的层面而言,经过五年实践,南粤古驿道衍生出很多品牌,包括定向大赛、文旅大赛、少儿绘画大赛等;从工作机制的角度来说,它也存在着逐步转型的过程,工作责任主体也将逐步下沉到各县市。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世福认为,要重视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和当前更加宏观的粤港澳大湾区走向人文湾区之间的联系。粤港澳大湾区其中一项重要的使命是建立文化认同。通过南粤古驿道的内涵重现,粤港澳跨地域的交流,文化生长就会更强。
学者提出构想建“古道学”
国内有“敦煌学”“云冈学”,南粤古驿道能否建立“古道学”?本次研讨会对此展开了探讨。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认为,未来我们需要对整个南粤古驿道保护和利用进行学术的提炼,包括历史资源梳理、概念提炼、价值阐述等方面,甚至可通过完善研究推动其成为“古道学”这一专业学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彭长歆教授表示,要让“古道学”成为一门学科,关于理论的历史研究很重要。目前来看这一块是相对薄弱的,比如目前更多是关注驿道本身物质的载体跟它的遗存。“我们还有很多从下到上来支撑理论的基础研究是需要开展的,如何支撑‘古道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冯江教授认为,南粤古驿道如果要有“古道学”,需要多学科的交融,才能最终建构南粤古驿道理论体系,甚至进而建构成“古道学”的理论体系。这些学科除了通常说的物资遗存,还牵涉到非物质的东西,牵涉到交通与经济、交通与文化、交通与军事等各种互动的研究。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黎存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