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一起?粤港澳台艺术家并肩再现“坪石先生”烽火画卷
2020-11-20 16:5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坪石研学基地的活化利用,是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的一部分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今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羊城晚报》曾连续推出岭南文史特别报道《烽火读书声》,回顾追述了一段特殊的“华南教育抗战史”。

近日,这段历史又在十香园纪念馆的《华南教育历史写生创作作品展》里得以再现。

叶信豪(澳门)《三星坪中大旧址》

11月20日至11月27日,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任指导单位,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共广州市海珠区委宣传部、广州市海珠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华南教育历史写生创作作品展暨港澳台大湾区背景下的人文语境 》活动在十香园纪念馆举行。

展览展出张彦、林天行、熊海、李德胜、叶信豪、胡九蝉等来自粤港澳台38位具代表性艺术家创作的近60件画作。这些作品以素纸丹青还原了当年校园育人场景的历史画卷,表达了教育者、先驱者的家国情怀。

如此大规模地对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华南教育变迁史进行主题创作,在国内还是首次。

以旧址为基,纪念精神高地

2019年,在广东省政府的推动下,依托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众多院校在韶关、清远、梅州、云浮等地的办学旧址被逐步考证、发掘出来,开启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规划建设。

华南研学基地位于韶关乐昌坪石,包括中山大学工学院办学旧址、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教授住所旧址等华南研学重要节点一一既反映华南教育的变迁史,也记录下“坪石先生”们坚守的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以国立中山大学、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私立岭南大学、东吴大学、培正培道联合中学等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中高等院校纷纷内迁至粤北乐昌坪石、浈江大村、连州东陂等地。

在民族存亡之际,众学者贤师坚信抗战必胜,在烽火中艰难办学,延续教育“火种”,成为了如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乃至香港岭南大学、澳门培道中学、台湾东吴大学等高校的根脉所在。

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许幸之、刘仑、唐英伟等画家在坚守教学的同时,坚持用各种艺术方式传递“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鼓舞了众多仁人志士。这使得师生们的故事得以传播,有了日后华南教育事业的日新月异,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

陈侗《思乡曲》

以水墨为媒,勾勒共同记忆

2020 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在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师生走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华南教育历史水墨图式创作”采风活动。

8月19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在华南研学基地进行了采风创作。师生们在短时间内创作出了多幅精品,并于比玉堂艺术空间进行了展出。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张彦表示,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他们希望能用画笔勾勒华南教育历史中涌现的“坪石先师”,重现当时的办学遗址遗迹,让华南教育历史走进大众视野,向大众诉说华南教育历史中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甚至每一个学生对国家所做的贡献。

坪石研学基地的活化利用,是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的一部分。

广州美术学院方面表示,要充分发挥广州美术学院专业与人才优势,与各相关院校、政府部门紧密合作,在办学旧址的挖掘、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方面贡献广美力量,推进华南研学的深入建设。

吴军《李达先生像》

以艺术为旗,再现历史画卷

随着华南教育的变迁史走入公众视野,华南研学历史也引起了粤港澳台多地画家的广泛关注与强烈共鸣。

8月18至20日,粤港澳台约30名画家自发集结前往华南研学基地进行采风,了解各学校的办学故事,挖掘其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提取艺术元素,为现场创作积累素材。

短时间内,艺术家们共创作画作20幅。其中7幅画已在省立中山图书馆展出,13幅在广州美术学院展出。

为了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华南教育历史,在创作采风前,粤港澳台画家在广州美术学院以《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华南教育历史水墨创作图式与展示》为题进行了研讨,并邀请了一直以来持续参与华南研学规划建设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介绍抗战时期感人、跌宕的华南教育先师事迹。

香港美术家协会主席林天行通过视频参与了研讨会。林天行表示,南粤古驿道及华南教育历史有着悠久文化历史或特殊的时代背景,做好相关挖掘、保护和活化工作,去凝聚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责任。(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吴烈伟(台湾)《怀古山思》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