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清清
11月26日(周四)上午, 广州市新闻中心举办“广州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2020年总第227场),广州市卫健委副主任陈斌、广州市医保局副局长江英桥、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敏生出席发布会,介绍广州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相关情况。
广州市卫健委副主任陈斌现场介绍了广州市构建医疗高地和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面的相关情况,并回答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提问。
广州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
广州在医疗高地的建设方面成效初显,主要体现在:一是疫情防控成效显著。二是区域医疗中心定位更加清晰。三是岭南中医药事业产业优势明显。
陈斌介绍,广州深化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前列。一方面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广州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
其中,不断完善“三医联动”机制,通过医保杠杆合理导调分级诊疗,令群众受益。
比如,经基层医疗机构转诊到三级医院的参保人普通门诊医保报销比例可提高10个百分点,优先将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站等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推动医联体实行“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结算方式改革,明确慢病长期处方在医保方面待给付周期,将544个常见病、多发病设置为基层病种引导下沉诊治。
另外,通过在涉农区推广农村居民村卫生站门诊“一元钱看病”模式,推动落实医保医联体“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结算方式等举措,进一步吸引群众优先选择基层首诊。
同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数质量和满意度不断攀升。 据统计,接受过签约服务的居民,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的达95.4%,逾9成愿意在协议期满续约。
如何解决“看大病”“看急病”问题?
发布会现场,陈斌就广州医疗高地建设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医疗高地建设将解决群众哪些具体就医问题?
陈斌:在加大优质医疗资源建设和优质的医疗服务供给方面,致力于为群众解决“看大病”“看急危重症”等问题。
在解决看大病的问题上,广州建设了世界先进国内一流的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让群众在呼吸肿瘤、儿科、骨科、眼科、妇产科、传染病等更多的医学领域能够享受到最先进的医疗水平。
目前国家卫健委和广东省在广州共建有1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综合和6个专科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今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分别获批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和中南地区儿童区域医疗中心。
在最新的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全国百强综合医院里,广州有9家。其中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排名比去年提升了10名,是我们上升最快的医院之一。
在解决群众看急危重症的问题上,加强了胸痛、创伤、重症孕产妇、重症儿童和新生儿等救治中心的建设,发布了市区胸痛和卒中救治地图,建设了广州市应急医院,打造一个平战结合战斗力强的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体系,使广州市救援体系更加完善。
在解决群众看病方便的问题方面,搭建了广州市远程医疗平台,建成了全市的区域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和家庭医生签约等系统。广州健康通预约挂号支付平台,目前已经接入了124家医院,提供预约挂号和费用支付服务。每个月可以提供的号源总量为352万,实现了在线预约家中候诊的分时取号的诊疗预约新模式。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如何使广州主城区的医疗资源惠及医疗资源薄弱地区?
陈斌:这其实是医疗资源的均衡问题,我们重点在扩容提质和医联体方面,不断优化和均衡我们的医疗资源。近年来我们按照“一主一副五分”的空间布局进行提质扩容,特别是南沙区作为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突出其副中心地位,而且还赋予其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高地的重要职能。
目前广州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城市更新建设,利用这个契机,我们以实现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为目标,编制了我们城中村改造医疗卫生设施的布点规划。
比如将按照每10万到20万服务人口,分别配置一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一所二级以上中医院,每30万到50万服务人口,配置一所康复护理营养结合等专科医院,每个区分别配置一所二级以上妇女儿童健康服务机构和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这样的标准,加速提升城市更新片区的医疗服务能力和城市功能品质。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