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画才重要: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如何突破界限
2020-11-25 13:39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让艺术陶瓷走向年轻人、走向国际市场,重振陶瓷之路雄风,是这场展览抛砖引玉的策展愿景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图/主办方提供

11月21日下午,由广州市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会、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组委会、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突破·界限——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展”在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开幕。

本次展览共展出万国华、贺景卫、陈炳佳、严维明、魏宝书、江海涛、李帅、黄俊、余效龙、邵颖、汪中华、唐亮祥、余建江、康平川、王思思、何海青等16位中青年陶艺家200多件作品。该展展至12月20日。

展览现场

中国是陶瓷文化的国度,有陶瓷母邦的美誉。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有这样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陶瓷文化传承,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

传统与当代是辩证与统一的关系,如何师古又不泥古、笔墨当随时代走,是当今中国陶瓷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一个命题。传统不是过时,创新不是臆造。让艺术陶瓷走向年轻人、走向国际市场,重振陶瓷之路雄风,是这场展览抛砖引玉的策展愿景。

艺术一定要原创

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馆长李群芳致辞时说到,针对陶瓷艺术,当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有人说,什么是陶瓷艺术?材料就是艺术;什么是观念?材料就是观念。

陶瓷只是一种载体、媒材,陶瓷材料和工艺只是为艺术呈现的一种基础。没有艺术基因的植入,只能叫工艺,从业者只能叫工匠。艺术却有无限种可能。

著名艺术家、西冷印社社员郭莽园对李群芳所说的观点表示赞同。他说,艺术一定要原创、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这个命题在每个时期,特别是在今天,都很重要。

郭莽园每年都会专门花一段时间来画“梅兰竹菊”,因为“梅兰竹菊”是国画家最基本的功底基础。每一次绘画创作之前,如果没有想好新的创作内容,郭莽园先生就会停笔不画。“画什么不重要,怎么画才重要。”

展览现场

寻回自己的艺术

参展艺术家陈炳佳致辞时说到,陶瓷艺术是中国视觉艺术发展的正脉。“君子比德于玉”,瓷的玉质感这一材料特性是中国文人精神与理想的寄托。依赖于再高级的国画、油画、甚至西方当代艺术的呈现方式,都不可能提升和拓展当代艺术陶瓷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境界。

现当代陶瓷艺术如何在发挥材料和技术特性的基础上,走出工艺品这一低层次的、贯性的满足感,寻回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是当今陶瓷艺术从业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展览现场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和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参展艺术家邵颖,从曾经的油画创作转到现在的陶瓷高温颜色釉创作,他谈到:“我老师曾到国外参加油画展览,评委连看都不看一眼。在老师的追问下,评委们拿笔写了个‘大’字,问:‘我写的大字,与你们国内的国画艺术相比,如何?’由此可见,油画不是我们的艺术语言优势。”

“陶瓷的工艺性令人着迷,但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与大众的距离已经越来越小,人们通过抖音等视频分享平台就可以简易、直观地了解到制瓷背后的工艺、工序,工艺性不再具有神秘的光环、不再是不为人知的秘密。陶瓷艺术创作一定要将陶瓷语言与艺术思维结合起来,一定要具备当代性。”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