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11月17日下午,《青年视野·当代山水画提名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行开幕式。
展览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艺术博物院、当代岭南艺术研究院主办,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协办,将持续展至11月28日。
本次展览是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风力量”系列展的首展,邀请了陈水兴、林淼、贺海锋、张仓健、张利勇、邱佳铭、黄涛、卢贞、何微、沈晨阳共10位毕业于美术学院的当代青年艺术家参加。
通过创作作品、手稿、创作心得的呈现,该展览展示了艺术家的创作成果及过程,反映他们在艺术探索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情境及所思所想,体现他们作为青年艺术力量的视野广度。
对青年艺术家给予关注,也是实现“薪火相传”的优秀艺术传统的重要基础。
广东省美协主席李劲堃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自近代以来,广东以新国画运动为代表的艺术实践一直都有创新传统。如何在新时期推动艺术样式的求新求变,是广东美术界共同着力的议题,而在这一批当代学院派年轻人的山水画创作中,可以看到他们努力的方向。
青年人都是艺术革新的主力
当代青年艺术家是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大多数都接受过学院体系的专业美术训练,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对传统美学范式以及现代视觉经验有着自身的感悟和体认。
在开放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他们保持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与各种艺术思潮的交流碰撞,在创作和学术研究上呈现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观念新颖、原创能力强的特点。
探索生命、人与自然,思考历史和时代,拓展观念、材料、符号、意象,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寻求突破,青年艺术家正是在充满朝气的创造中,将民族的、时代的、个性化的艺术精神付诸实践。
著名画家方土回忆起了当年与李劲堃一道进行的后岭南水墨艺术实验——上世纪80-90年代,黄一瀚、左正尧、李劲堃、方土等一批心怀梦想、敢于尝试的广东青年艺术家共同提出“后岭南”的概念,积极探索中国水墨在当代的意义与可能呈现的表达方式。
无论什么时期,青年人都是艺术革新的主力。方土表示,本次展览中的青年艺术家创作题材虽然传统,但美术形式并不落后。新时代不等于要与传统相悖,反应是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方土还提到,在去年举办的全国美展上,广东青年艺术家为主力的广东美术界斩获多个奖项。
比如以《天堑变通途》入选第十三届全美展获奖提名作品的黄涛,现为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画家,曾参与李劲堃带领的《盛世珠江》长卷创作团队。黄涛在采访中表示,自己的创作一方面关注时代,了解其他学科样式,打开视野;另一方面注重练习控制精准的笔法,追求精致的表达。
艺术是对生活的浓缩和提炼
本次展览以山水题材作品为主,在高山仰止的中国山水画传统面前,当代学院年轻人对于如何创作出自己的样式风格,似乎都独有一份心得。
林淼在临摹北宋院体巨作范宽《溪山行旅图》中解构了中国画山石的笔墨运用;何微在创作《云山系列》时候,研究临摹了大量前人成果。在临摹过程中,他们会更多地去体会前辈的心境,而不是单纯学习笔墨技法。
陈水兴的《夜语》表现了川南古镇山脚边上几户人家的生活情景。作品来自他在该地多次的写生所得。
画中没有使用华丽的笔墨技巧,而是通过质朴的语言表现生机勃勃的一草一木,画面元素高低错落,疏密有序。笔墨层层叠染,渲染着夜里山村宁静的气氛。
陈水兴表示,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艺术是对生活的浓缩和提炼。
据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平介绍,“院风力量”系列展览将通过山水、花鸟、工笔等不同学术性专题进行策划、呈现,推荐来自全国的优秀院体青年艺术家,为他们提供展示、交流、研究等的平台。展览所期待的,是通过来自不同地域、成长于不同年代的艺术家、艺术工作者的交流,为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带来启发。
如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紧随现实地去更新艺术观念,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继续寻求创作上的突破,这是作为未来中国画艺术发展主力的青年艺术家所要面对的问题。
当代岭南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许晓生表示,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着怎样的实际情况,遇到了怎样的困境,在解决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曲折和成果,这些都是我们所要关切和思考的。(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