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晶
图/受访者提供
2015年第一次见到李剑龙时,他是广州方所书店一场关于《三体》活动的嘉宾,和作家刘慈欣、物理学教授李淼对谈,当时他还是浙江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博士。
2020年,早已博士毕业的李剑龙在杭州有了自己的工作室——“Sheldon科学漫画工作室”。最近,他带着最新出版的图书《有本事来吃我呀》出现在上海国际童书展,并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专访。
喜欢科普的读者对李剑龙应当不会陌生,从读博期间开始,他就一直在从事科普工作,他是科学松鼠会成员,微博账号“松鼠会Sheldon”粉丝超过141万。自2016年成立工作室以来,至今已推出了近150篇漫画和若干本儿童绘本。
就像热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理论物理学博士Sheldon一样,李剑龙一直喜欢给身边的人讲科普,为了致敬偶像,他的英文名也叫Sheldon。在做科普工作的过程中,这位“中国版谢耳朵”逐渐发现,单单靠文字讲述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图像必不可少。而要吸引孩子感兴趣,漫画是一种更有效的方式。
《有本事来吃我呀》就是工作室最新推出的一本科普漫画,李剑龙负责脚本,苏岚岚负责漫画。在这本书里,你会发现很多动物的小秘密,比如大白鲨最胖的时候,肝脏有90%都是脂肪;比如大象和长颈鹿为啥都会站着睡觉;又比如海参受到威胁的时候,会从肛门喷出内脏缠住捕食者,趁机逃跑……在这本漫画里,每种动物都有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小包袱”知识点。
李剑龙说,每当看到孩子们不仅读得开心,读完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转述书里的故事和知识,这就是他成就感最大的时刻。
【对话】
将抽象的物理学变成漫画
羊城晚报:作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博士,为什么会决定成立漫画工作室来做科普工作?
李剑龙:我在浙江大学读博期间就一直在做科学传播的工作,写科普文章,做科普活动。
当时我做的主题大部分是关于理论物理学的,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的问题是,爱好物理的年轻人会觉得我的文章不错,但还是有很多不那么懂物理的读者,就会表示看不懂。我已经很努力写得非常浅显,但普通读者还是看不懂,我就很困惑,怎样才能让大家准确地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
后来,我看到一本很流行的国外漫画《what if》引进出版,中文版叫《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作者是一位NASA前工程师,他用漫画的形式讲了很多应用物理学问题,还包括一些理论物理学。这本书刚出版没多久,销量就达到了30万册。这给了我很大启发,抽象的物理学知识变成漫画后,大家还是喜欢并接受的。
实际上,物理学家用术语和公式来讨论物理学,但在教科书上,或是讲坛上,他们一定是通过图表将抽象的知识画出来,否则学生和同行也会听不懂,画面语言能给到很大的信息量。2016年,我决定试试做漫画科普,也在这一年成立了科普工作室。
羊城晚报:工作室推出的漫画脚本和文案都是你写的吗?每次写之前需要做什么功课?
李剑龙:这些科普漫画里95%的文案都是我写的,有几期请其他专业老师帮忙客串了一下。
每次写漫画脚本之前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比如先策划选题方向,在相应方向上查找专业论文和学术著作,把这些内容消化之后,还需要找到切入的角度。我一般会从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或者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从充满童趣的角度进入,引申出背后的科学知识。
在漫画脚本中,还要适当加入故事和对话,这样更有利于读者接受。整个创作过程还是比较繁重的。
羊城晚报:你自己平常看漫画吗?
李剑龙:我小时候经常看漫画,比如《哆啦A梦》《圣斗士星矢》《七龙珠》这类日本漫画,但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蔡志忠的漫画,他用漫画讲唐诗,讲《水浒传》,小时候我还会模仿画画,潜移默化中好像就学会了漫画叙事的方式。现在写脚本时,我是多个视角混合使用的,脑海中会出现各种画面,根据这些画面来创作。
羊城晚报:作为名校理论物理学博士,现在决定全职做给孩子的科普,会不会有点儿“大材小用”?
李剑龙:其实理论物理学本身是过饱和的专业,拿到博士学位,只有极少数人会进入教职岗位,绝大部分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尝试做别的工作。比如有人会做金融,有人做人工智能,有的去到物理应用方向的企业等等。其实理论物理学和其他专业一样,转行是非常正常的。
至于“大材小用”,我发现虽然现在很多人在做儿童科普,但从内容上来说,比较多是知识的简单堆砌和罗列,会相对枯燥一些;从语言上来说,有的可能是学者业余时间写的科普作品,语言会更学术,孩子不一定能理解。还有的可能专业知识很扎实,但语言能力并不特别好,也很缺乏童趣。
我的观察是,现在国内的原创科普产品还是比较单一的,销售量比较好的大部分是百科形式的图书。
其实国外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科普绘本系列,比如《神奇校车》,中文引进版也很受欢迎,小朋友觉得有意思,看得欲罢不能。但国内市场现在似乎还没有类似的原创品牌,这个市场是空白的,既然有这个社会需求,那我们就尝试去做。
做科普的过程特别有成就感
羊城晚报:能不能举个例子,你觉得工作室推出的科普作品,和市面上的其他科普作品有哪些不同?
李剑龙:比如《有本事来吃我呀》有一个关于企鹅的故事,很多科普读物在讲南极的时候,会罗列一二三四点,南极气候如何,企鹅如何生活,有哪些习性等等。我在讲企鹅的时候,先是用了一个对话。小企鹅对妈妈说,“这个鱼放了4天,不新鲜了。”企鹅妈妈很委屈,“怎么不新鲜?这是我刚吐出来的!”
小朋友就会好奇,为什么企鹅妈妈刚从肚子里吐出来的鱼,会被小企鹅说放了四天呢?这背后就涉及到企鹅的孵化知识,每次帝企鹅都是由爸爸孵化出来的,需要两个多月。而这段时间里,企鹅妈妈会沿着海冰,跳进大海里,把海里的鱼虾吃个够。直到宝宝差不多快出壳时,企鹅妈妈才爬上海冰,花上四天时间回到宝宝身边,把胃里的鱼虾吐出来喂给宝宝吃。
羊城晚报:做科普的过程快乐吗?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什么?
李剑龙:现在我做科普主要是读文献和写漫画脚本,总体上是很快乐的。因为在决定做一个选题时,我对这个选题基本是一知半解的陌生状态,查看文献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再将其用轻松有趣的语言转述出去。每当我看到读者反馈,说你讲的东西我看懂了,我会特别高兴。
最近很大的成就感来自《有本事来吃我呀》,这本书是给小朋友做的,难度比较低,因为小朋友的知识储备是有限的,里面有很多内容没有展开。但我们发现,很多小朋友看完以后不仅自己懂了,还能将书里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把故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原理讲出来。孩子能在看书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学到知识,还能消化后再转述,这让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羊城晚报:最近工作室跟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合作,用漫画讲述当代中国核物理学家如何攻克国际难题的故事。未来的主要方向还是以漫画科普为主吗?
李剑龙:是的,我们工作室的强项是漫画科普,未来还会做很多把专业知识改编成漫画故事的形式。
最近我们也在尝试把漫画科普变成短视频,放在网上传播。短视频的目标和漫画科普的目标稍微有点不一样,漫画科普主要是集结成书,向年纪比较小的读者传播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而短视频方面,我们发现网友们更喜欢通过轻松的视频了解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视频承载的内容也更丰富,可能目标受众更多是成年人。(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