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文明互鉴共同体?东南亚+粤港澳200多位研究者聚首讨论
2020-11-14 18:3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华师举行“东南亚论坛”2020国际会议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实习生 夏嘉欣 通讯员 华维勇 刘晗 

11月13-16日,“东南亚论坛”2020国际会议暨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创新论坛在广东华南师范大学举行。

来自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文莱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港澳地区的国内外高校、智库、科研院所和企业等70余家单位的200多位东南亚研究的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和博硕士研究生出席本次会议。 

论坛现场

湾区高校应发挥区域优势,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 

据了解,此次会议主题为“全球治理体系重构下的区域合作与协同创新:聚焦东南亚与粤港澳大湾区”,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冲击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和东南亚的互动与应对,共商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一年一度的‘东南亚论坛’是华师东南亚研究中心设立的面向东南亚的国际与区域交流平台。”华师校长王恩科指出,华师坚定不移地把国际化定位为学校的重要发展战略,现已与东南亚六国签订了海湾研究基地协议,与五国5所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

“作为大湾区内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华师将担负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为促进东南亚地区的教育、人文交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王恩科说。

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王恩科

“我们期待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深化与东南亚等国外高校的合作,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港澳台办公室主任刘锦向大湾区高校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立足优势,打造教育开放高地;二是对接需求,深挖产教融合潜力;三是润物无声,促进中外教育合作交流。 

全球直播,专家学者共谈区域文明互鉴共同体 

据了解,本次大会采用网络视频的方式向全球直播,提供英汉双语同声传译,海内外多所高校的东南亚研究专家学者同步在线参与会议。

“双线融合”的会议既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保障会议安全的有效措施,又推动探索办会新形式,扩大会议影响力。 

据悉,“东南亚论坛”2020国际会议探讨疫情之下区域安全、教育、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新格局,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的互动和循环,助力中国与东南亚更积极主动地应对疫情,配合和引领我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教育文化及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与互动,为疫情后的重建和发展探明目标与路径,建设中国东南亚区域文明互鉴共同体。 

14日,会议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围绕中国与东南亚的经贸往来和教育文化交流、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化及区域产教融合创新等主题展开对话;

第二阶段报告重点为新时代国别和区域研究未来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安全与治理、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等;

第三阶段汇报人依次从中缅经济走廊建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孔子及其学说在越南的传播、一流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等主题阐述了对区域治理体系重构的学术思考。

15日,会议将聚焦于“国别与区域研究的使命与前瞻”,针对新时代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问题,重点探讨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的咨政服务升级、人才培养优化和科学研究转型,以及“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学科化发展问题。

届时,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教授将开展“疫情背景下的‘一带一路’与东南亚”专题讲座。(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