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羊城晚报媒体融合转型,新闻学界大咖有话说
2020-11-06 14:59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羊城晚报的媒体融合转型比较从容、淡定,同时具有很强的内生动力,推进转型不断向前”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兆均 董柳

第二十一个中国记者节到来前夕,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羊城晚报社社长刘海陵获颁长江韬奋奖。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羊城晚报两件作品分别获中国新闻奖一、二等奖。这是羊城晚报在媒体融合转型路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羊城创意产业园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摄

“本次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晚报获得丰硕成果,正表明晚报在新一轮发展中守正创新取得巨大成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米博华说,羊城晚报是国内最早创办的“晚报”,在国内有很大影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一直是晚报的订户,也是晚报的言论作者。同所有传统媒体一样,晚报也面临着因应互联网新技术带来的挑战。”

“据我所知,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领头羊’,报业集团见事早、行动快,最先推进媒体融合实践,且多有亮点。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方面率先打破纸媒和新媒体界限,从体制上实现‘一体化’;另一方面,在推动媒体融合中,致力发展文化创新事业,形成‘文化+科技+金融+双创’融合发展的模式。新闻报道和集团经营始终保持旺盛活力。”米博华说。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林如鹏认为,从新闻传播学角度看,媒体、媒体人、受众之间有种互塑共生的关系。羊城晚报在这种互塑共生关系中做得非常好。无论是创办之初按照“移风易俗、指导生活”“寓共产主义教育于谈天说地”的宗旨开拓办报新路,还是1980年复刊后遵循“反映生活、干预生活、引导生活、丰富生活”的方针重振报业雄风,再到如今提出“民生大报”“文化大报”的定位,羊城晚报都坚持了“贴近时代、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的风格。这很符合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受众在哪里、读者在哪里、用户在哪里,我们的工作重点就在哪里。”

林如鹏说:“如果说这几年羊城晚报的转型、融合发展做得比较成功,我觉得这与历任社长、总编辑一以贯之地坚持这样的办报方针密不可分。既‘接地气’又‘接天气’,这样的媒体,才会被群众喜爱、为党委政府所需要。”

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张志安看来,羊城晚报这几年的媒体融合转型在广东乃至中国的传媒业中令人印象深刻。它的特点和影响力非常突出:一方面是深耕新闻主业。羊城晚报通过报纸的持续改版,让报纸内容变得更有深度,同时依托羊城派客户端,完成了媒体中央厨房和生产流程的改造,更加注重通过移动端进行内容融合创新,而且依然保持了自身在文化领域的综合优势,突出了羊城晚报与其他传媒的不同;另一方面是做强文化运营。羊城晚报依托羊城创意产业园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在数字文化领域做了很多积极布局和尝试,良好的营收能力打下了很好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我的总体感觉是,羊城晚报的媒体融合转型比较从容、淡定,同时具有很强的内生动力,推进转型不断向前。”张志安表示。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海报 | 肖莎
责编 | 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