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石坑、古化石、3D打印...中科院第三届科学节暨核心植物园青年科学节来啦!
2020-11-01 19:43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中国科学院第三届科学节暨核心植物园青年科学节广州主会场活动启动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1.5亿年的古鱼类化石、现场尝试如何提取DNA……10月31日至11月6日,“以嗨,科学!”为主题的“中国科学院第三届科学节暨核心植物园青年科学节(广州)”活动持续举行。

1日,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与华南植物园共同主办的启动仪式在华南植物园举行。

科普报告现场

公众可现场与青年科学家们互动

据了解,广州分院系统各科研院所单位、携手中国科学院核心植物园以及华南农业大学等11家单位共同参与此次活动,向公众展示科学之美、环境之美、文化之美。而本届科学节将在全国各科学院院属单位举办400多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     

羊城晚报记者在 “青年科学节”-科普作品展现场看到,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所属8家研究院所,以及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等11家单位的24个展摊展出的81张海报和相关互动游戏及实验。

观察植物根系

内容涵盖植物与人类健康、能源植物、东沙群岛泥火山、陨石坑、珊瑚岛植被恢复、花岗岩、水性新材料、3D打印等方面,公众可在展位现场与青年科学家互动,了解其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近距离接触最新科研成品,并参与科学实验操作及科普互动游戏等。

华南植物园:枸杞不仅有营养 还能防风固沙

在活动中,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现场展出了五十余件矿物、岩石和古生物化石标本,向观众仔细讲解了他们耳熟能详却又很少接触的黄铁矿、方铅矿、烃源岩、陨石坑撞击角砾岩等地质样品;同时,详细展示了广州地化所近年重大研究进展,如依兰陨石坑的发现。

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展位,中青年科学家倾情奉献,精心展示他们在高值经济作物、能源植物、珍稀植物、迁地植物、转基因技术、水果保鲜、海岛植被恢复、植物传粉、污染治理与粮食安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其中最受市民的热捧的是养生佳品——枸杞。枸杞为茄科枸杞属灌木植物,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中药材。早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和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就有关于枸杞的药用和栽培的记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枸杞来泡茶煲汤等用于身体保健。同时,枸杞还具有很强的耐盐碱性和耐旱能力,被认为是良好的防风固沙和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土地盐碱化的先锋植物。

而华南植物园另一展位则聚集近年的热点区域——南海珊瑚岛礁。珊瑚岛主体是由珊瑚砂堆积而成,缺少真正土壤及肥力,且有高盐、强碱、高温、强光、多台风和雨旱交替明显等恶劣环境条件,极少植物能生长或定居。

华南植物园植被与景观生态研究组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及繁育适生植物苗木,适度改良珊瑚砂基质,采用科学的种植和养护技术,分阶段、逐步构建珊瑚岛植被及其生态系统。最终植物成活率和植被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仅仅半年多时间,研究样地就初现了“草木丰盛、鸟语花香、充满活力”的生态景观。

在活动现场,记者看到了这些陌生的热带珊瑚岛植被恢复工具种的部分种子:露兜簕、红厚壳、草海桐、抗风桐等。

小朋友们尝试现场提取草莓DNA

在本次科学节上,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健康院)联合有关单位成立的少年科考队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旨在让学生们走出课堂,不仅学习掌握到户外的活动、生存、急救等知识,在大自然中收集素材,接着回到实验室,由科研人员担任导师,手把手教授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操作,从最基础掌握科学小课题研究的方法。

该项目负责人钟伟兴介绍,这种以PBL为框架的,基于问题和与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颠覆了传统教育中的识灌输模式。少年科考队第一站将从广州健康院的微观世界探索起步,循着科学家的足迹,上山下海,从植物DNA的探究到动物迁徙路径的追踪,从微观走向宏观,走向更广阔的新世界。

在现场的球形帐篷里,科研人员别出心裁,教公众提取草莓DNA,带领公众体验了一把当科学家的乐趣。把草莓放进保鲜袋里,用水瓶碾压成泥。然后加入用洗衣粉、盐、蒸馏水等溶解后的提取液,继续碾压,过滤,接着在过滤后的液体中加入无水乙醇。很快地,液体分析成上下两层,上层呈透明的液体中有一“坨坨”的白色絮状物。原来,这就是草莓DNA!

提取液为何要加入洗衣粉和盐呢?现场实验人员解释说,洗衣粉是一种表面活性剂,目的是让细胞膜更加容易破裂,让DNA释放出来。而加入盐则是为了让DNA溶解到水里。

“这是属于科普性小实验,操作很容易,在家也可自己动手。”实验人员说,希望通过有趣的实验,让公众了解科学奥秘,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我的女儿说,原来可以用很简单的仪器,就可以做原本以为高大上的科学实验。”一位带着两个孩子来到现场的家长,格外喜欢这个可以让孩子们动手尝试的活动。她说,整个实验的过程设计很精心,很有特色,而且现场的解说员非常专心和耐心,注重引导小朋友去观察,还解释了为什么,把科学的种子种进了孩子的心里。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则举办了线上的 “南海所2020云上科学节” ,设有“海洋科学科普课堂”、“科技影音厅”、“科普VR全景游”等。在活动现场展出了海报“南海北部东沙群岛海区的泥火山”,以及来自许秋彤的 “医生与病人”、“海洋里的小丑”、“珊瑚之手”等图片,介绍了奇妙的珊瑚世界。印度洋1000-2000米深海海水中发现的藻类及原生动物图片,通过尼康光学显微镜100倍镜头的放大,科学家们向大家展示了一个瑰丽的深海海水微观世界。

图片展:只有科学家们才看得到的科学之美

在科普报告现场,来自南海海洋所、广州地化所、华南植物园和广州健康院的四位青年科学家分别以“南海瑰宝——珊瑚礁”、 “打好蓝天保卫战——向十面“霾”伏和光化学烟雾Say No” 、 “Smell of stress: 茶香的形成”和 “奇妙的干细胞”为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观众们讲述了奇妙、精彩的科学故事。

活动期间,以 “科学之美”为主题的图片展,分地球故事、万千生灵、植物之美、宇宙探秘、微观世界、创新之光等6个类别向公众展示了平时只有科学家才看得到的科学之美,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

活动现场还安排了2020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讲解选手展示、科学教育沙龙等活动。本次科学节,采取了线下、线上同步开展的方式。除了现场丰富多彩的节目之外,还在云上科学节中开设了“海洋科学科普课堂”、“科技影音厅”、“科普VR全景游”等精彩的线上内容。

中科院: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

广州分院副院长谢昌龙表示,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始终把科学普及当成重要使命。广州分院作为中科院派出机构坚决落实党中央和中科院党组关于科学普及工作的决策部署,多措并举支持系统单位开展科学普及工作。

据了解,近年来,中科院广州分院依托包括以院士为代表的高水平专家队伍,大量高水平科研设施和成果,渐成规模的期刊群、科普基地等丰富的科普资源,推动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和“‘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计划。

下一步,中科院广州分院将与广东省科技厅、省科协、省教育厅等省市有关部门携手合作,继续推进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推动建设一批科学传播基地,推动开展“格致论道(湾区)、少年科考队、英才计划、科普讲解、科学快车、少年科学院”等系列科普品牌活动,围绕重大创新成果和科研进展,开发系列科普产品,向社会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柳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