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今年7月23日,中国发射了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漫漫长路,它将经历4亿公里的旅途,去探究那颗红色星球的秘密。中国的“天问一号”究竟有何神奇之处,探寻火星的道路有多艰难?
由广州市科技局、广东科学中心、羊城晚报社共同主办的第77期珠江科学大讲堂,邀请到了国际宇航联卫星商业应用专委会亚太办主任、航天科普专家朱林崎研究员,在广州华阳小学进行了关于“天问一号”以及火星探测的科普讲座。
每26个月等一次的发射窗口期
朱林崎说,在太阳系的8大行星中,地球和火星挨得很近,但是彼此之间的距离是在不断变化的,最远的时候为4亿公里,最近的时候为5600万公里,以人类现在的航天能力,能够在6个月至10个月时间里,从地球到达火星。
7月23日,中国发射“天问一号”,7月19日,阿联酋发射了火星探测器“希望号”,7月30日,美国火星探测器“毅力号”也发射升空。为什么各国都集中在7月发射?
对此,朱林崎说,由于火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是在不停的变化,呈现一个由远到近和由近到远、周期性重复的过程。其重复的周期大约为780天,也就是26个月左右的时间。因此,要发射探测器,就得在最合适的时间进行,所以才会出现扎堆7月发射的情况。
或许,火星是老年版的地球
火星上一片荒凉,可是,人类为什么要执著地前往?
朱林崎介绍说,地球和火星除了离得近,还长得像。两者都是岩质行星,两者的结构也很像,都仿佛鸡蛋一样,有类似鸡蛋壳、蛋清、蛋黄的结构层。并且,火星的直径是地球的二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十分之一,所以,火星就像是迷你版的地球。
除此之外,火星和地球一样,不仅有围绕地球的公转,也有自转,而且倾斜自转的角度也很接近。但是,由于火星距离太阳较远,所以它绕太阳一周要687天,也就是说,火星上的一年相当于地球上的两年时间。火星地表的温度和地球差别也不是很大,在零下140摄氏度至30摄氏度之间,平均气温是零下63摄氏度,
有意思的是,科学家们用数据推测出了38亿年前的火星,其地表也有流动的水,或许也有生命,很像如今的地球,所以,科学家们认为,现在的火星,或许会是地球“老”了之后的样子。深入探索了解火星,目的之一就是要防止地球变得像火星那样,不适合人类生存。
不仅如此,人类还设想要将火星改造成为第二个家园。按照科学家们的分析,金星、地球和火星处在太阳系的宜居带,都有孕育生命的可能性。所以,科学家提出了将火星地球化的想法,逐步改造火星,将它变得和地球更加相似,更适合人类的居住。
根据现有探测结果,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火星上有水冰的证据,冰湖的体积达到了220平方公里,而且很有可能还存在着液态的地下水。科学家们正在进一步对火星上的生存环境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适合着陆地区和适合拓荒的地区。
降落火星要经历恐怖7分钟
“天问一号”的发射成功,并不意味着探测任务的成功,只能说是只是迈出了火星探测的一小步。
朱林崎说,在近60年间,人类总共完成了44次火星探测任务,其中只有22次成功抵达火星或者部分成功,而如果尝试着陆火星表面,在20次尝试中,仅有8次着陆成功或者部分成功,成功率仅不到一半。按某些专家的比喻,其难度就好比在快速飞翔的滑翔机上扔出一块石头,在很远的距离上击中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天窗,然后再掉进司机的水杯里。
此外,由于地火相距遥远,所以从地球上发射一个信号给火星探测器,最长可能有23分钟的时延,因此在飞行的过程中,探测器要自主解决很多关键问题,对于探测器本身的技术要求很高。
而如果探测器要着陆火星表面,则要经历“恐怖7分钟”。
朱林崎说,在这七分钟的时间里,探测器要从2万公里的时速降到零,减速的过程要进行1000多个精准动作,通过地球上的信号控制,由于时延的关系,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就要靠探测器本身来完成。以“洞察号”火星探测器为例:
首先,探测器要利用火星大气层来进行减速,而且探测器切入大气角度必须是12度,角度过大,会撞向更为厚重的大气层,因为摩擦温度太高而烧毁,角度太小,会被大气层反弹回太空。
第二步,要在距离火星表面16公里的高度打开降落伞进行降速,这一打开降落伞的高度也必须保证无比精准,打开太早,降落伞会被气流撕裂,打开太晚,就来不及减速而撞向火星表面坠毁。
第三步,探测器要依靠反推发动机产生向上的推力,减少探测器快速下降的速度,在22秒钟之内保证把速度降到8公里每小时。但是,在探测器触及火星地表的一瞬间,发动机必须马上熄火,否则探测器就会翻倒。
整个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任何一个环节稍有差错,探测任务只能宣告失败。欧洲曾经发射了一枚探测器,仅仅因为一秒钟的误差而坠毁。
“天问一号”:首部一箭三连的探测器
对于人类探测火星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伽利略。这位科学先驱用自制的望远镜对火星进行了观测。上世纪60年代,苏联有史以来第一次发射了火星探测器,虽然结果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就此开启了人类利用火星探测器去探索火星的历史。
1964年11月28日,美国发射了“水手4号”火星探测器。“水手4号”拍摄了第一张火星表面的照片,让人类第一次看到了火星上充满陨石坑的画面。60年来,总共有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火星探测。
朱林崎说,目前人类使用的火星探测器有三种,一种是围绕着火星转圈的环绕器,主要的任务是实施在轨探测和信号传输;一种是着陆器,要抵达火星表面进行原地探测,还有一种是能够在火星表面运动的火星车。而“天问一号”是一部能够同时实现这三种功能的探测器,如果成功抵达火星,将会是人类历史上首个一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项任务的探测器,实现深空探测任务跨越式发展。
文昌“航天之父”到场为小院士颁奖
在大讲堂的现场,还举行了广州华阳教育集团少年科学院第二批小院士、科技小达人、金牌探索娃的颁奖典礼。
据了解,广州华阳教育集团少年科学院成立于2019年5月24日,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华阳少年科学院通过定期的每月“三个一”活动:一次科普讲座、一次科学实践活动、一次科学节目,还有不定期的“探索娃在研究”等活动,扎实推进了华阳教育集团的科技教育工作,期间涌现了许多具有较好科学发展素质,有较强科普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孩子。海南文昌“航天之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何质彬还到活动现场为小院士们颁奖。(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柳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