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证科 | 《呼吸》:非典型灾难片
2020-10-31 14:42 羊城晚报 原创
面对灾难时,小人物会做出什么选择?

文/一大波

鉴定对象:《呼吸》

上映日期:10月23日

没有惊声尖叫,没有四下逃窜,仅凭不动声色的细节扣动人心,法国电影《呼吸》为中国内地大银幕提供了一个非美式灾难片的成功样板。

《呼吸》里,巴黎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劫难:在一阵看似并不致命的地动之后,城市突然被数米高的烟雾笼罩。男女主人公逃到楼上的老夫妇家中,心里却牵挂着仍在楼下家中的女儿,即使她眼下暂时安全——因为患有一种叫“败气病”的罕见病,她一直住在与外界空气隔绝的净化舱里。

除了每小时便会上升几厘米,这场迷雾看起来似乎并没有那么“恐怖”——就像是某个清晨的大雾,近看无色无味,更不会主动攻击。片中的主要人物不过上述五人,而场景也多集中在室内,顶多扩展至街道。但也正因为此,整个故事反而显得比那些动辄大场面的美式灾难片质感要真实得多——这些人物和场景是如此普通,观众很容易便能代入角色,想象若是同样寻常的自己遇到这不寻常的一天该怎么办。这种深刻的代入感,在片中主人公们几次无防护冲入迷雾时表现得尤为明显——你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在假想世界里跟着主人公奔跑或寻找,直到他或她的脑袋再次从迷雾上方浮现出来。

经典灾难片《泰坦尼克号》,很多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并非沉船的大场面,而是那些小人物最后时刻的选择,比如船舱里拒绝逃生的老夫妇平静地躺在床铺上,又比如乐队在逃窜的人群里坚持演奏完最后的曲子。当巨大的灾难降临,大多数人或许并不拥有美式灾难片里主人公那样做英雄拯救全世界的能力,他们能做的只是在每一个危机时刻做出本能的反应。比如《呼吸》中,当男女主人公走散,当其中一个人的氧气面罩损坏,当他们已彻底没有面罩但楼下女儿的净化舱又急需更换电池……集中展现非日常状态下的人性,从这点来说,这样的非典型灾难片比起脱离日常的美式典型灾难片反而更“典型”。

从影片公映后的口碑来看,许多观众因看惯了爆米花电影而不习惯《呼吸》的拍法。其实,细细看来,影片该有的宏大背景交代一个都不少。比如迷雾来自地下,这是片中一闪而过的军队告诉观众的;而当死亡率达到一定的数字,人们将无法等到来自各个社会机构的帮助,因此只能自救,这一推论则来自男女主人公夜间的短暂交谈。还有更多隐藏情节,譬如男主人公修理半导体收音机时,耳边传来女主人公与老夫妇的零星对话,其中的信息颇有深意:作为罕见病,败气病的遗传概率越来越高了……

迷雾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环境的惩罚吗?《呼吸》虽未正面涉及该问题,但通过种种细节,答案呼之欲出。最后的结局给银幕前的观众保留了一点光明,但影片留下的拷问依然在,不似美式灾难片那么咄咄逼人,却更击中人心。(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
图片 | 剧照
责编 | 胡广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