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故事】东坡义井,千古流芳
2020-10-30 10:4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东坡凿井的故事迸发出来的思想之光,照亮了古人,也照亮了今人


东坡井 惠州市文广旅体局供图

作者/王崇勋

惠州东坡祠里有一口古井,名曰东坡井。东坡井历近千年,是苏轼留给惠州的“镇市之宝”。

东坡井是怎样诞生的呢?原来,东坡自从来到惠州,长期居无定所,在《迁居》引言中,他不无感慨地说:“吾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二日至惠州,寓居合江楼。是月十八日,迁于嘉祐寺。二年三月十九日,复迁于合江楼。三年四月二十日,复迁于嘉祐寺。”为了终止“东西两无择”的困境,他于同月购得“归善县后隙地数亩”,着手筹建新居,希望安度晚年。新居位于水东白鹤峰的白鹤观遗址,下临东江南岸。因山高路峻,到东江汲水过于劳累,只好雇人凿井。

诗歌纪录凿井过程

我们可从东坡即兴吟就的一首叙事诗《白鹤峰新居凿井四十尺,遇磐石,石尽乃得泉》中,了解东坡凿井的全过程:“海国困蒸溽,新居利高寒。以彼陟降劳,易此寝处干。但苦江路峻,常惭汲腰酸。矻矻烦四夫,硗硗斫层峦。弥旬得寻丈,下有青石磐。终日但迸火,何时见飞澜。丰我粲与醪,利汝椎与钻。山石有时尽,我意殊未阑。今朝僮仆喜,黄土复可抟。晨瓶得雪乳,暮瓮停冰湍。我生类如此,何适不艰难。一勺亦天赐,曲肱有余欢。”

绍圣四年(1097)一月,东坡井终于完工。我们从诗中不仅看到凿井的艰辛,还感受到东坡倔强坚毅的性格以及过人的睿智。他不仅“得泉”,而且得道。他那形象而饱含情感的哲理之思,也像井泉般源源诵出。

凿井诗前八句,主要是交代凿井原委。“山石”二句则暗示世人:凡事要知难而进。要有“山石有时尽”的信心,还要有“我意殊未阑”的意志。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在《评苏文忠公诗集》中,指出“山石有时尽,我意殊未阑”是“用《列子》愚公意。”。结尾四句即事明理,以凿井得泉为据,提出“何适不艰难”、“曲肱有余欢”的苦乐观。

“曲肱”出自《论语·述而》。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后人以“曲肱”比喻清贫而闲适的生活。“余欢”,指无尽的欢乐。东坡觉得,人生类似凿井得泉,一切舒适的享受,都是从艰难的创造中得来的。处境再艰难,也能创造出相对美好的生活。东坡凿井迸发出来的思想之光,照亮了古人,也照亮了今人。

东坡井就坐落在今东坡祠入口处,前有东坡肖像,被一个小院保护起来

“义井”体现的民本精神

更为可贵的是,东坡把自家开凿的井,定性为“义井”。他在《次韵子由所居六咏》中告诉胞弟苏辙:“幽居有古意,义井分西邻。”古意,指先贤的道德风范。义井,即私家出资开凿而无偿提供大众享用的井。

东坡一生勇于为义,他反对空谈,热心务实。在杭州、密州、徐州、定州等地任职时,他总是“贪忙”,尽心竭力为当地百姓排忧解难,造福谋利。在惠州,即使身为贬官,也要冒着“僭越”风险,力尽所能造就了许多惠及百姓的实事。自己过着“疏饭藜床破衲衣”的艰苦日子,还为建桥捐献珍贵的犀皮腰带,并动员胞弟苏辙出资赞助。现在,就连自己花钱开凿新井,也不忘“兼济天下”,与邻居村民共享甘泉。这种爱民利民的民本思想和勇于为义的精神,是东坡留给后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直到今日,象征东坡精神而千古流芳的东坡义井,依然以其从容肃穆的姿态,坐落在白鹤峰上,向世人彰显它的现代价值。它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源,是那样清净纯洁,明静如镜,而且一如既往,任由人们去审视,去品味,去分享。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