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传承】创建于1903年的惠州一小,承载着半部惠州近现代教育史
2020-10-30 11:02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这是东江流域近代最早建立的学校之一
画家黄澄钦创作的《惠州一小旧址》

统筹策划/马勇 陈骁鹏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近日,惠州市第一小学(以下简称“惠州一小”)成为“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候选单位,这是惠州唯一入选的学校。该校的少年队建于1950年,至今已有70年历史。

这只是这所百年学校的荣誉成就之一。创建于1903年的惠州一小,至今走过117年风雨,是东江流域近代最早建立的学校之一,培育了无数享誉海内外的社会栋梁。惠州人说,一小的发展史,就是半部惠州近现代教育史。

百年名校惠州一小依然朝气蓬勃

实地走访 突出校友情怀特色教育

初秋时节,校园里十分热闹,学生们课间追逐奔跑。一进校门,可看到左边有一处感恩园。园子不大,却像是浓缩了百年历史的“校史馆”。园中有一棵榕树,两旁的石刻记载着学校的办学历程、优秀校友事迹等,旁边立着一块硕大的“感恩石”。

感恩园中的榕树还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2009年建园时,校友们不约而同地提出种榕树的建议。”惠州一小校长林巧惠介绍,后来她才了解到,在学校旧校址就有一棵百年古榕,见证了一批批学生成长。在新校区种榕树意味着不忘过去,继续传承母校精神。

作为一所百年名校,惠州一小培育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如爱国将领黄植楠、中山大学原校长黄焕秋、全国政协委员杨勋、惠州市原副市长吴石牛、香港太平绅士王观强、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杨钊、香港新天伦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长泉、TCL总裁李东生等。

“即使毕业多年,校友们依然保留着对母校真挚而深厚的情谊。特别是从1999年搬迁至新校后,几乎每年毕业季都会有校友代表前来祝贺,还设置了奖学金。”林巧惠自豪地说,校友情怀已成了惠州一小的特色,这在全市都很少见。

确实如此。记者走在校园中,随处可见校友反哺母校的痕迹。旭日楼(教学楼)便是1966届毕业生香港旭日集团副董事长杨勋捐建的;学校三楼办公室悬挂着惠州著名画家黄澄钦的作品《惠州一小旧址》;处处可见的知名校友事迹……无一不展示着校友们一种对母校难以割舍的牵挂和情谊。

现如今,惠州一小仍坚持着“感恩立志”的育人理念,曾开发《走校友成功之路》的校本课程。记者在校园内随机采访几名高年级学生,他们对知名校友事迹都能说上几句:“老师经常在课堂上介绍,很多校友我们还见过,就记住了!”

感恩园榕树见证着学生成长 李海婵 摄

历史回眸 曾经三择校址四易校名

惠州一小的发展史可追溯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位于府署右侧(即中山纪念堂公园右侧)的惠州学堂迁址到丰湖书院后,原址改办为惠州两等小学堂。所谓两等,即初等五年,高等四年,共九年为学习年限。

“当时的两等小学堂规格非常高,第一任堂长为李望山,教师都是由地方贤达推举的名儒,经惠州知府委任聘用,择师非常慎重。”林巧惠介绍,当时的学生大多成为社会名流,或是专家,或是学者。

1912年1月,归善县改名为惠阳县,两等小学堂随之改名为惠阳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年),学校更名为“惠州县鹅岭镇国民中心小学”,当时的校长黄智谋推行“四二学制”(初小四年,高小两年),良好的校风、教风广为传播,市民纷纷将子弟送来学校读书,升学率在全城小学中名列前茅。

1949年10月,惠州解放,惠州军管会派出干部接管中学、师范及部分小学。年底,刘深担任小学校长。今年已经95岁高龄的刘深回忆,接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确保领导权掌握在共产党的手中。刚到一小,他一方面向师生宣传党的政策,另一方面发动教师家访,粉碎谣言。同时,他还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力量,在全市率先成立少先队与共青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刘深说:“那时候,学校的少先队组织一度成为了惠州对外的名片,接待了不少领导嘉宾!”

百年校史 李海婵 摄

1950年12月,学校改名为“惠州镇第一小学”。1972年8月,一小搬到府前横街9号华光庙(原是民办光明小学校址)。这一搬,给师生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需要走60多米才能到公厕。这对学校发展影响很大,渐为市民淡忘。直到1999年3月,学校乔迁新址,着力完善教学设施,才重新活跃在人们眼前。

“可以说,惠州一小相当于半部惠州近现代教育史了!”刘深深有感触地说,百年来,学校经历了辛亥革命、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时期,一路曲折而辉煌。

美好记忆 作家画家用笔回忆校园

百余年来,惠州一小承载着无数惠州人的记忆。今年67岁的惠州作家苗理洁至今对那段艰辛却美好的时光记忆深刻。她说,一提起母校,想到的是白色、牌坊式的校门,入门左侧有棵古老的“金斗仔”树(即岭南酸枣树):“金斗仔成熟时,先是金色,熟透时变红,一串串的挂在树梢,抬头就可以看见,太有吸引力了!”

在学校的每一天,除了忙碌紧张的学习,课余也不乏乐趣。苗理洁记得,一小非常重视教学质量,常有别的学校老师来听课,因此学习较为紧张。但每天放学后,每个小组轮流打理班级的菜地。读一年级时,她经常给花生、水稻施肥。她说:“学校让我们去体会劳动,亲近自然,知道每一颗粮食来之不易。”

1963年,全国正轰轰烈烈开展学雷锋运动。一小也掀起学习热潮,还经常走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好事,如到电影院义务带票,到烈军属家搞卫生。

惠州一小毕业典礼现场

对于苗理洁这批上世纪60年代初的学生而言,记忆最深刻的事情莫过于,一小仅靠师生力量,只花2万元就建起了一座两层教学楼。苗理洁记得,当时惠州一小声誉极好,很多人都想就读,但教室不够。为此,时任校长林玉珠向全校发出“自己动手、勤俭办校”的号召。全校师生每天到江边渡口(运建筑材料的船靠江边)担沙、石、泥,有时还得自己找石头打碎石。就这样盖起了一座两层楼,缓解了课室不足的困难。

“回想起来,当时真不简单!”苗理洁回忆,当年斯文儒雅的校长梳着两根长长的辮子,白皙清秀,也跟着大家一起干活,平易近人,给她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可以说,一小影响了我一生。”苗理洁说,在这里她养成了努力学习、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积极向上的习惯和品质,终身受用。

为此,苗理洁执笔写下多篇怀念母校的文章,引起不少人共鸣。

校园的美好时光也停留在黄澄钦的画作中。在一小百年校庆之际,他凭借着记忆,把上世纪50年代的校园场景勾勒了出来,画中巨大的古榕树树干与粗壮下垂的气根紧紧依傍,学生在树下跳绳、踢球、捉迷藏……仿佛还能听到欢声笑语,孩子们的青春活力跃然纸上。

感恩园一角 李海婵 摄

【文脉档案】

首届毕业生星光熠熠名人辈出

1903年,惠州两等小学堂开办,学生为清一色男童,初等、高等共90多位。其办学宗旨为“忠孝为本,经史为基,西学为辅,练其艺能,各适其用”。1911年,首届毕业生毕业,当中有黄植楠、李煦寰、黄焕秋、李崇纲、曾固民等,他们后来都成为社会名流,或是专家,或是学者,这给惠州府两等小学堂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据记载,首届毕业典礼十分隆重,惠州知府派官员参加。堂长与执教身穿长衫马褂,头戴礼帽,穿着官鞋,毕业生则身穿清朝服饰,胸前佩戴红花。会场布置十分庄严,喜炮高高挂着。典礼开始,官员上台祝词,堂长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学生代表上台致谢,随后逐一颁发毕业证书。典礼结束,喜炮齐鸣,大家照相留念。这届毕业生,在当时相当于廪生、附生和秀才的水平。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