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提升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广州得这么做
2020-10-09 22:08 羊城晚报•羊城派
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为311.5平方公里,占全市建成区总面积的20%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通讯员 赵雪峰

因降雨较多,广州常见“水浸街”。只要控制得当,广州“水浸街”场景不仅可以减少,还能够好好利用雨水这一“老天爷”带来的资源。

10月9日,广州市水务局通报2019年广州海绵城市实施情况。据悉,一些雨水回用项目已在广州实施。想进一步提升雨水回用,广州需进一步加强海绵城市建设。

从3%到5%,广州得这么做

根据广州市水务局通报,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累计已完成投资330亿元,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为311.5平方公里,占全市建成区总面积的20%。2019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达4226万立方米,雨水资源化利用量占年均降雨量的比例为3.1%。

对比上述数据,记者发现3.1%的雨水资源化利用量,勉强超过今年6月广州市水务局对外公示的《广州市节约用水规划(2018-2035)》目标,该规划称“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雨水资源利用率达到3%”,该规划还对广州雨水资源利用率作了中长期规划:“到2035年,城市建成区雨水资源利用率达到5%。”

为了实现这2%的提升,《广州市节约用水规划(2018-2035)》显示,广州需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推广透水技术,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下凹式绿地、湿地公园、屋顶绿化等雨水滞留设施,促进雨水资源有效利用。推广一批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

挖潜建成区+配建新城区,加强海绵城市建设

广州市水务局在10月9日的通报中称,挖潜建成区雨水回用能力,在新城区配建雨水回用能力设施,是广州提升雨水回用的主要手段。

既能“吸水”又能“放水”的广州海珠湿地 图/通讯员提供

位于中心城区的海珠湿地,是广州建成区雨水回用的现成案例。湿地核心区域海珠湖,可容纳约200万立方米雨水,可调节周边城区内涝约50平方公里。在枯水期,海珠湖又可对周边河涌进行补水、调水,解决上游河涌截污后河涌干涸问题。

位于南沙的明珠湾起步区,则在建设新城区时同步配建海绵城市设施。位于起步区内的湾区实验学校,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通过收集净化雨水来冲洗操场、停车场,浇灌绿地和为景观水体补水,可以减少校园对传统水资源的消耗,年节约用水量约1.99万吨;缓解校园内涝积水现象,改善水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校园建设。

起步区内的雨洪公园,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原有自然环境,尽可能降低城市建设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建设,目前公园绿化灌溉不需要额外补水,年节约用水量6600吨。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冯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