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3家顶级肿瘤医院,从肠道菌群寻求肿瘤免疫治疗的突破口
2020-09-28 10:3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启动中国百万人群第二遗传图谱计划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在五年内,用测序、代谢等检测平台与人工智能系统结合,在我国建设三个百万库,即微生态核心样本库、数据库和菌株实物库。”近日,在“广东省人体微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南芯医疗宣布未来5年将投入1亿元来资助10个重大方向的研究。

首期受资助项目涉及肠道菌群移植(胶囊)治疗消化道疾病临床研究、肿瘤人群肠道微生态评估研究、危急重症的肠道微生态与免疫评估的三大课题。

据悉,研究中心通过启动中国百万人群第二遗传图谱计划,可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提高人体微生态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逐步提高广东省乃至全国人体微生态相关疾病的诊疗和保障水平。

“广东省人体微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

肿瘤免疫治疗存在瓶颈,从肠道菌群寻求突破

据《2020年世界癌症报告对我国的情况分析》显示,我国肿瘤病例有一些基本特点,比如全国肿瘤新发病例数为380.4万例,我国新增癌症病例数占世界的23%以上,其中约50%的新病例来自肝癌、食管癌和胃癌。死亡人数为229.6万例,约占全球的30%。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李咏生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免疫抑制剂药物已经成为多种肿瘤治疗的热门药物。然而,其对实体肿瘤的有效率依然不高,根据过去五年的临床用药情况统计,对于大部分的肿瘤,其有效率在50%以下。

因此,他认为,预测肿瘤免疫治疗的有效情况,可以大大缩减不必要的药物浪费,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而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免疫治疗的疗效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李咏生

在成立大会上,肿瘤方向项目的牵头人李咏生教授获得资助2000万元。李咏生教授称,在未来5年内,再自筹3000万元,一共投入5000万,采取多中心的研究,即来自全国13家顶级肿瘤医院,通过第一遗传图谱(人体基因组)、肿瘤组织三维培养药敏检测、第二遗传谱(肠道微生物组)、单细胞测序评估免疫微环境,来研究辅助肿瘤免疫治疗的整体解决方案。

粪菌移植对肠道疾病大有可为

肠道微生态的环境对相当多的疾病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本次大会上,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教授陈烨教授也成为首批受资助项目的牵头人之一。

近10年来,肠菌移植(FMT)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已被临床医学指南及共识推荐用于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艰难梭菌感染,并逐渐推广应用于慢性便秘、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难治性消化道疾病的治疗。

“FMT治疗对于传统治疗无效、且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密切关系的肠道内外疑难疾病是一个新选择。但FMT治疗难治性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证据不够充分,机制尚未明确,长期安全性及疗效有待进一步证明。”陈烨教授说。

所以,来自全国11家三甲医院的消化科专家组成的临床研究团队,将在相关技术平台上,对功能菌群进行供受体精准配型,对难治性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大队列前瞻性、开放性的真实世界研究,论证FMT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揭示FMT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作用机制,以期提高FMT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FMT在消化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推广。

用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制成的肠菌胶囊

探寻重症感染患者的肠道微生态与免疫关系

不明原因感染是危急重症患者经常发生的现象,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如何快速确定感染源和感染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项目牵头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刘静教授说,本次受资助的项目将构建中国人群的重症感染患者的病原微生物参考数据库。

活动当日,南芯医疗还推出可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辅助诊疗决策的“芯神”系统,已初步构建了人体肠道、泌尿生殖、皮肤、呼吸道4大微生态大数据库,辅助诊疗决策涵盖结肠癌、肝病、帕金森等20多种疾病。

陈涛计划在5年内建设三个百万库

南芯医疗董事长陈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省人体微生态工程技术中心未来5年将会构建中国人体微生态大数据库,支持微生态评估技术及其数据库构建研究、微生态重构技术研究、活菌功能性食品与药物等开发及其临床研究。推动微生态研究成果的精准转化,促进肠道菌群移植的临床应用,推动肠道微生态领域的发展,助力危急重症的诊疗,助力免疫抑制剂药物在肿瘤当中的治疗。(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