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磨人病”伴随终身!百余位医学专家齐聚广州发布行业诊疗共识
2020-09-19 18:2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炎症性肠病无法治愈,成为医学界最棘手的慢性病之一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张小瑞 白恬

9月19日,聚焦炎症性肠病(IBD)最新进展,旨在推进炎症性肠病多学科诊治、早期诊断和优化治疗,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主办的“2020消化系统疾病柔济论坛”在广州举行。

同时,会上首次发布了《中国炎症性肠病营养诊疗共识》和《中国炎症性肠病消化内镜共识》,为我国炎症性肠病消化内镜诊疗和营养诊疗提供了原则性和方向性的指导。

会议现场

无法治愈!IBD是一种伴随终身的“磨人病”

经常腹痛、反复腹泻、粘液血便,严重时一天要上七八次厕所,只能吃流食,偶尔吃错东西还可能导致肠穿孔、渗漏……这样“磨人”的日常,34岁的小蔡(化名)已经承受了6年。“她要将这个病当作了生活的一部分,可能要和它抗争一辈子。”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明松教授说。

小蔡得的是一种难以根治的慢性病——“克罗恩”病(简称CD),与日本前任首相安倍晋三所得的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都属于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主要累及胃肠道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性疾病。

炎症性肠病,多始发于青少年,具有复发性、进展性及致残性等特征。IBD不只是累及消化道,它可以累及消化道外几乎所有的器官和系统,还可继发消化道内外感染、肿瘤等并发症,是一种涉及临床多学科的系统性疾病。

“炎症性肠病会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有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展到后期发生了癌变,有的患者十几岁就得了克罗恩病,严重时出现肛瘘、大便从阴道排出等情况,痛苦不堪;也有患者因此导致肠胃及其他器官癌变,如宫颈癌、皮肤癌等。”李明松教授介绍。

李明松教授解读炎症性肠病

近年来我国IBD发病率增加了20-30倍

 IBD曾被称做西方病,因为既往在中国非常少见,甚至罕见。近20年来,由于国人的饮食习惯、生活节奏以及环境等明显改变,我国炎症性肠炎(IBD)发病率增加了20-30倍,发病率快速增长,其中以珠三角、长三角增长最快,该病已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常见疑难疾病之一。

然而,至今没有人知道这种病的准确发病原因,也没有诊断治疗的金标准,甚至仍有很多医生对“克罗恩”病并不了解,导致不少患者因误诊、漏诊而加重病情。即便被成功确诊并进行治疗,也将面临高昂的治疗费用和随时复发的风险,许多患者因此身心俱疲,压力过大,产生心理疾病。

涉及多种学科易误诊、难治疗、费用高、无法根治……这种种难题也让炎症性肠病(IBD)成为当下医学界最棘手的慢性病之一。

“珠三角是炎症性肠病的高发病区,我们希望邀请全国最厉害的消化专家来广州,大家一起研讨,让更多学科的医生都能认识IBD、重视它的早期诊断,形成一些共识,普及和提高中国IBD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水平,提高IBD患者的生活质量。”李明松教授说。

关于IBD行业诊治共识发布

为提升IBD诊疗水平,百余专家携手制定行业诊疗共识

李明松教授指出,由于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高度复杂性和挑战性。不同于其他疾病,该病的诊断目前没有金标准。在确诊IBD的系统检查中,消化内镜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诊疗方法和技术。

所以,他建议任何不明原因的慢性腹痛、腹泻患者,尤其是伴有发热、消瘦、生长发育迟缓及肛瘘的青少年和儿童,为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都应该及时行消化内镜作初步检查。

此外,大多数炎症性肠病的患者,都面临营养障碍的问题,“消瘦是这类患者普遍的特征,因为营养都难以吸收,且日常饮食上要非常注意,在发病期很多患者只能吃流质食物。”李明松教授介绍,“IBD患者的营养治疗是临床诊疗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作为部分‘克罗恩’病人的一线治疗。但目前我国IBD患者的营养诊疗普遍不规范。”

为规范IBD内镜诊疗与营养诊疗,由李明松教授牵头,组织了全国百余位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炎症性肠病营养诊疗共识》和《中国炎症性肠病消化内镜共识》,并在此次大会中首次发布,为我国炎症性肠病消化内镜诊疗和营养诊疗提供了原则性和方向性的指导。(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