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服贸会丨疫情期间公共交通如何保证发展?北京给出一系列方案
2020-09-08 16:26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地铁削峰、预约进站、全力保护自行车路权,这些方案对于其他城市也有启发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戚耀琪 王莉

9月8日,服贸会举办第六届世界大城市交通发展论坛,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称服贸会)举办第六届世界大城市交通发展论坛,主题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交通变革与创新。

疫情期间,出于健康安全的考虑,许多大城市小客车出行比例明显上升,因此带动了汽车销售,不过公共交通是否就要倒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挤车好还是买车好?这个难题,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广州,都在面对。

论坛上,面对私人交通和公共交通此消彼长的关系,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李先忠利用数据和图表给出了北京方案,对广州来说可谓是很有启发的。

疫情带来小汽车出行反弹

疫情期间,整个社会交通出行量都下降了。此外,相比于公交地铁,小客车的出行比例上升,在北京常态期间为22.6%,而2月份提高到了27.2%。这一降一升造成的影响持续大半年,公众的出行习惯悄然发生改变。

“以前都习惯了公交地铁通勤出行,疫情期间,我有几个朋友说开小汽车还觉得挺舒服的,再改回来挺困难。”李先忠说。

“北京市对绿色出行比例有一个发展目标,到今年计划应该是达到75%,去年已经达到74.1%了,但是疫情期间一下打入到低谷,2月份的时候比例降到70.5%,要知道一个百分点就是几十万人次的。”

面对公共交通的尴尬,李先忠表示,其实疫情是能给城市公交的发展带来机遇的。至于怎么做?概括起来就是三条:优化公共交通供给,培育预约出行文化,强化交通秩序治理。

地铁要削峰,公交推定制

李先忠认为,首先要恢复大家对公共交通卫生安全的信心。北京在疫情的初期,要求公交的满载率要控制在50%,而这又是个很高的要求。北京有11条地铁线路都是断面流量超过100%,有95座车站是常年站外限流。

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调度管理,把车尽快地投入到客流大断面上去,进行“削峰”,这就要对全网的停车基地做一个资源的整合。

“比如在北京地铁10号线,通过增加运力,削减断面的大客流,结果最小的行车间隔从两分钟下降到1分45秒,最大的满载率下降20%。”李先忠举例分析。

定制公交服务也是解决需求的一大法宝。定制公交一人一座,运行期间保证安全。为此,北京开发了一个APP,乘客把出行的起点、终点和他期望的出行时间发到平台上,平台结合场站资源和路网的条件规划线路,再通过智慧调度系统和驾驶员管理系统,提供线上的服务。

目前,该APP的注册用户已有15万人,开通了260条线路、500个社区,客运量每天达八千多人。

强化非机动车的优先路权

绿色出行也包括了慢行系统,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在北京看到,无论是在快速路还是马路街道,道路设置对自行车都非常友好。

自行车往往有至少两米宽的专用道和红色铺路,供给包括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等使用,延伸性上也非常完整。共享单车普遍有充足的停车位,无论在老城区还是新城区,要找到一辆共享单车都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李先忠形容:“我们体会到自行车出行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我们要把握这个机遇,解决好骑行的安全和体验的问题,其实就是自行车路权的问题。”

据悉,北京印发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对23条道路和2094个不合规的停车位进行了整改。在冲突路权的地方,强化非机动车的路权,甚至包括公交站台后绕和人行过街都做了改造,让步行和骑行更加畅通。

地铁预约进站导致长龙消失

李先忠说,目前全社会的预约习惯正在逐步形成,“但地铁预约进站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情,北京有95座车站是常态化限流,结果高峰时段乘客在站外排队至少20分钟,再加上进站之后安检,实际上耗时比较多”。

而北京交通委的做法就是把大家的进站时间段进行“切片”,让大家在指定的时间来,免得在现场排队,排队的时间变成家等的时间。

为此,北京地铁选了两个站做试点,乘客可以通过小程序进行线上预约。地铁根据通道的能力,对通道的能力和断面满载率的要求,计算可预约的配额,然后乘客在线上就预约,先到先得额满为止,刷码进站。

“比如乘客预约7时30分到站,那7时20分到7时40分进站都算有效。这样一来,预约进站的通道不需要排队,非常畅通;常规的非预约的通道人满为患。”

下一步,北京准备把预约进站和智慧安检结合起来,使乘客进站更加省时。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