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随时随地“艺游”天下:艺术教育在线点亮
2020-09-03 22:34 羊城晚报•羊城派
新颖的线上学习平台,吸引了国内大批艺术爱好者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施沛霖

从2020年春开始,新冠疫情令艺术界加紧了数码化的步伐。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线上拍卖、博览会、展览等,为艺术界带来不少新的思考与刺激。在这波线上热潮中,不得不提到大量兴起的线上教学课程。

成立于1978年、位于英国伦敦、美国纽约和中国香港的佳士得美术学院,课程涵盖艺术史、艺术商业、策展与鉴赏等学科。自今年年初以来,佳士得亚洲美术学院已推出多个线上课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爱好者。

上月起到9月15日,佳士得美术学院更推出了艺游今夏网上艺术课程,将往期16个精彩课程录像,包括艺术史讲座、专家市场讨论、拍卖预展导赏、拍品鉴赏,以四个新颖主题于线上学习平台同时呈现,令艺术爱好者能随时随地畅游古今中西的艺术世界。

在不少欧美美术馆迫于营运压力而相继宣布取消2020年的教育经费时,佳士得美术学院却推出独特的线上课程规划、推行中文及普通话教育,不禁令人好奇。为此,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佳士得亚洲区总监毛国靖女士,探讨近年艺术教育受欢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艺术机构如何思考、应对新时期下的艺术教育? 

佳士得亚洲区总监毛国靖女士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极大地推动了线上教育的发展,佳士得美术学院如何思考、应对和布局新时期下的艺术教育?

毛国靖:毫无疑问,在过去疫情发生的几个月中,线上教育是很多人心中所选。对于知识的渴求并没有因疫情爆发而有所改变,事实上,它反而为我们扩大教育服务范围和克服时间、地理上的限制创造了机会。

自今年年初以来,佳士得亚洲美术学院已推出6个以上的线上课程,在上一季度,佳士得亚洲美术学院举办了30多堂线上课程,在“每周在线”的主题框架下,为参与者提供艺术收藏、艺术鉴赏、市场洞察、收藏策略等方面的见解,以及通过在香港及其他地区进行线上实物展示,线上导览等活动,点亮艺术之“眼”。

我们也扩大了课程范畴,从传统的欧洲古典大师油画及中国传统书法,到战后及当代艺术及年轻的艺术家,为学员提供英文及普通话两种语言的课程,可通过灵活的时间安排,参与直播或预先录制好的线上课程。

线上课程让艺术爱好者随时“艺游天下”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佳士得美术学院及线上课程开设的初衷是什么?现在国內有多少学员在学习?增长速度如何?

毛国靖佳士得美术学院的创建目的是为艺术爱好者们提供艺术教育,也包括希望开展艺术事业生涯及转行的群体,以及退休后花费时间沉浸在对艺术爱好中的人们。创立线上课程是为了给学员们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在中国,自从我们推出了“每周在线”系列课程后,我们的活跃用户群体已经大大增加。例如,其中一个开幕讲座中就收到了近900位报名,有40%来自中国内地。不仅有来自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的学员,还有来自厦门、江西、青岛及西安等城市的参与者。

要实现我们在中国甚至亚洲范围分享艺术知识和专长的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将努力通过不同渠道和与其它艺术机构和学院的合作,向更多的艺术爱好者们分享艺术及奢侈品收藏的专业知识。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哪些课程特別受欢迎?可以看出中国人对艺术学习有哪些偏好?课程对提高他們的艺术修养有何帮助?

毛国靖近年国内的艺术爱好者似乎对西方艺术表现得更感兴趣,原因可能是国内大学及博物馆已提供了许多与中国艺术相关的课程,相对来说西方艺术的研讨则较少,因此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西方艺术的普通话课程,例如最近推出的《构建收藏:欧洲古典大师》和《专家洞见:现当代艺术及其市场》。

而秋季将计划推出针对当代年轻艺术家及艺术流派的《构建收藏》系列,另外也会有一个以探讨荷兰Robert van Gulik创作系列的课程,他集汉学家、外交官、作家、翻译及艺术家于一身,他的著名作品包括受中华文学影响而创作的以狄仁杰为主角的《狄公案》。

佳士得美术学院提供一个360度全方位的学习体验——清晰的学习框架涵盖学术知识、市场趋势和见解、藏家及专家分享等。這种整体学习的观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眼光和品味,并更深入地鉴赏艺术。

近年国内的艺术爱好者对西方艺术表现出浓厚兴趣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在国内,近年艺术教育受欢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您认为未来将有什么发展趋势?

毛国靖中国拥有最丰富且源远流長的艺术和文化历史,身为华人自然对自身文化历史有更深入认识的渴望及追求—— 虽然佳士得美术学院每季都有开设关于中国艺术和文化的课程,但至今我们仍无法涵盖所有不同的朝代及品类。

中华文化广阔无边,艺术品琳瑯满目,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唐代佛教艺术、宋代陶器以及明、清书画等等,我们将围绕这些主题陆续制定更多有关课程。

另外,很多近当代艺术作品都受到日本、韩国、印度、东南亚、欧洲等其他地区的影响,所以国内的艺术爱好者们不但对自身文化有学习的需求,也引发了他们对其他地区艺术及文化学习的需求,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知识,提高个人品味及收藏水准。

我认为人们对艺术的迷恋,是基于人类追求美学的一种本能,与人类独有的审美视角息息相关。 将来,人们只会对艺术学习产生更广的兴趣,而集科学、技术、艺术、工程等的跨门类综合教育也会越来越趋普遍。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责编 | 邓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