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政见·读特观】“特”在哪?特区40年闯出特色改革路!
2020-08-28 09:5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各具特色、协同共进的发展新气象正在形成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8月26日,我国首批经济特区迎来40岁生日。

40年,先行先试。深圳从中国首个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改革不停步,正向全球标杆城市迈进,迎来发展新征程。

40年,创造不凡。珠海从边陲小镇发展成如今初具规模的现代化花园海滨城市,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迎来发展新征程。

40年,勇立潮头。汕头以特区之为谋特区之变,打造“华侨试验区”,首创“24小时审批答复”制,争创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市,迎来发展新征程。

优化营商环境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沃土”。

一直以来,深圳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列为“一号改革工程”,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深圳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着力优化贸易投资、产业发展、人才发展、政务、法治和绿色发展等6大环境,推出240多项改革举措。深圳成为国内市场干预最少、营商环境最优、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

8月24日上午9时30分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随着清脆的开市钟声响起,创业板注册制首批18家首发企业上市交易,被誉为“活力之板”的创业板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2019年9月19日,深圳市企业“秒批”系统上线使用。至今,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150多项“秒批”、470多项“不见面审批”、300项“全城通办”政务服务事项,陆续推出“午间延时服务”“容缺收件模式”等一批标志性改革举措,让无数企业感受到优质的服务。

珠海也尤为重视优化营商环境。2019年,珠海出台《珠海市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审批事项清单(试行)》等30余项制度文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建设在全省靠前;将符合条件的新办纳税人首次申领发票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办结。如今的珠海,正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

在国内首创“24小时答复”制的汕头,2019年以来,奋力推进营商环境“革命性再造”,加快创建广东省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城市,聚焦政务窗口服务质量、公用企业涉企服务、政府失信行为等突出问题开展营商环境专项整治,实现需求高速响应,着力营造“老百姓办事不求人,企业办事不为难”的营商环境。

科技助力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

从建市之初整个城市仅有两名工程师,到如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6.3件,40年过去,深圳成为国际知名的创新之都。目前,深圳科技创新型企业超过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9年底已增至1.7万余家,形成了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近年来,深圳全方位打造“国际人才高地”,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截至今年6月,深圳累计认定国内高层次人才1万余人,累计引进海外留学人员超过14万人。下一步,深圳将率先开展国际人才管理改革,构建国际化的人才评价和服务保障体系,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国际人才在深创办科技型企业、担任科研机构法人代表,推动实施技术移民,加大紧缺人才引进力度,打造国际人才集聚高地。

科技创新同样是珠海发展的内生动力。早在上世纪90年代,珠海便在全国首开“科技重奖”先河,厚植下创新发展的土壤。今年5月,珠海市宣布再次设立“创新珠海”科学技术奖;今年6月,《珠海市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意见》出台,提出到2025年,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5件;到2035年,建成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等发展目标。

百姓安居乐业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因你而精彩”“深爱人才圳等你来”这三句不同时期的口号,折射出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对外来者的包容与厚待。在深圳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各类公园1090个,实现了居民推窗见绿、开门见园。

近5年,深圳累计财政性教育投入2800亿元,年均增长20%,总量及增幅均居全省第一。“新增幼儿园学位2万个以上,努力实现公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达到50%”,“用三年时间新建和改扩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146所、新增学位21万个,新建和改扩建公办普通高中30所、新增学位6万个以上”,这样的目标也被写入了2020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在深圳,人们身体不舒服会第一时间找社康中心的家庭医生,在家门口享受便利基层医疗服务,深圳医疗卫生逐步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以生态环境优美著称的珠海,始终注重改善民生,在全国率先实施中小学12年免费教育,率先推行全民医保制度等。

作为经济特区的汕头,经过40年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8.8倍。如今,汕头正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引领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发展,打造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

加强协同合作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经济特区的发展与省内其他城市紧密相连。加上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渐次成型,各具特色、协同共进的发展新气象正在形成。

以深圳为例,近年来,深圳加强与省内其他城市的合作,与汕尾成立了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河源建立了深河特别合作区。深圳在推行先行示范区建设部署中,提出“以同珠海、中山合作为重点,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辐射带动沿海经济带两翼”。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以深圳轨道交通为例提到:“深圳要把地铁和其他轨道交通的规模做大、效益突出,如果离开了东莞等城市,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需要深圳与周边城市实现融合发展,凭深圳单打独斗收效甚微。”林江表示,深圳需要突破现有的发展模式,在湾区建设背景下,在港澳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过程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礼园